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典 《法制与经济》2008,(6):59-61,64
在“诉调对接”广泛推动实施的大背景之下,人民调解的工作被赋予更多的责任和内涵,但通过对强制前置制度基础要求、必要性、可行性、预期结果等各方面综合考量,并不适宜将人民调解作为强制性的诉讼前置程序,通过对美国司法ADR制度的借鉴,进一步提出强调当事人选择权的人民调解适度前置制度的构想,即在人民法院设立诉调联动中心,在当事人合意的基础上对纠纷进行诉前调解,并给与其制度与法制上的完善保障。  相似文献   

2.
李年终 《时代法学》2007,5(6):54-58
人民调解是我国民间调解的法定活动形式。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导致其作用日益下降。"诉调对接",即人民法院与人民调解制度的有机结合,不失为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发挥其便捷、低廉、快速解纷功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3.
民间调解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纠纷解决方式。调解制度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至今已经成为除诉讼制度之外最常用的纠纷解决机制。2010年8月,《人民调解法》颁布。它在组织模式、人员选派、程序规范、协议效力等方面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是对人民调解制度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人民调解制度史上的飞跃。然而任何一部新法都会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该法在人、财、物的保障和诉调对接机制等方面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完善《人民调解法》,更好地发挥它在新时期的重要作用,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是诉调对接、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过程中关键的一环。2012年8月31日通过的《民事诉讼法》修正案明确将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定位为特别程序,其不仅包括对人民调解协议赋予强制执行力,也包括对人民调解协议存在争议即人民调解协议变更、撤销及无效时的认定问题。对后者而言,涉及对人民调解协议存在争议时对当事人的救济、对人民调解协议不予确认的类型、对人民调解协议中案外人的救济以及对人民调解协议的检察监督等方面的疑难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加以回应。  相似文献   

5.
瞿佳音 《法制与社会》2010,(10):119-120
面对社会转型期内多发且复杂的纠纷与社会矛盾,国家从多方面提出了治理措施,纠纷解决是从实践的角度反观和检验社会治理效果的窗口。从这一视角上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的反复实践,近年来多元化的纠纷解决理念已经开始获得社会各界的认同,开始致力于通过分工与协调建构一个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流意识对诉讼的推崇和对民间调解的轻视,使传统调解机制运行的社会基础趋于瓦解,制约了人民调解在纠纷解决机制中发挥积极作用。人民调解前置制度可以从制度上为当事人解决纠纷提供更多的机会,不仅有助于做大做强人民调解,而且可以使诉讼文化出现某种转变,恢复法院维护社会正义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我国,实行人民调解前置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介绍域外医疗纠纷非诉讼法律制度的创新之处,从中借鉴其合理设置,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优化我国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一个较为开阔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8.
闫庆霞 《法学家》2007,(3):118-123
民事程序选择权是程序主体性原则和处分原则的要求,纠纷解决方式选择权是民事程序选择权的首要内容.民事程序选择权是当事人一项的基本程序权利,而调解前置制度的设置实际上是对纠纷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纠纷解决方式选择权)的一种限制.立法是否设置调解前置,在什么范围内设置调解前置,体现了立法在对自由价值和效率价值衡平之后的结果.我国尚不具备实行人民调解前置的条件,而且该制度的实施也缺乏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我国商会与法院联动调解民商事纠纷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法学刊》2019,(4):99-107
在大调解和积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语境下,不少地方积极探索建立了以法院为主导、商会积极参与调解民商事纠纷的联动机制,但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快速推进与商会调解体系缓慢重塑的矛盾,阻碍了法院与商会联动调解民商事纠纷的改革进程。通过学习与借鉴德国在强化商会组织建设、完善调解制度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前提、一个关键、一个方向、一个保障的完善建议,即健全商会调解组织体系,加强落实司法推动,着力发展调解的专业优势,建立激励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曹清 《法制与社会》2013,(34):107-108
枫桥经验的核心理念是“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枫桥经验”的精髓在于依靠社会力量,就地解决矛盾纠纷,这与人民法院尤其是人民法庭不约而同选择的“诉调对接”工作机制在内涵上恰恰是共通的.本文试在“枫桥经验”的语境下,通过阐述“枫矫经验”与“诉调对.接”机制的内在联系,介绍现阶段人民法庭“诉调对接”工作的具体举措,最后提出完善“诉调对接”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王杏飞 《法学评论》2013,(1):128-131
人民调解意见是近年来在人民调解实践中产生的"新生事物",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对未能达成调解协议的案件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与相应意见。人民调解意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事实确认功能与沟通功能,为当事人之间的继续交涉提供了参照,同时也为人民调解与法院裁判之间的良性"竞争"提供了依据。现行立法对此缺乏规范,故需加强理论研究与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12.
从世界范围来看,法院附设调解等类型的司法ADR是民事司法改革的一大发展方向。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人民调解工作室"等法院附设型人民调解机制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法院附设人民调解作为社会化的诉前调解机制拓展了人民调解的功能,使得诉与非诉对接上变得更为直接和灵活,也是司法ADR在中国实践的开始。但是,法院附设型人民调解在启动程序等方面也遇到正当性危机,对此需要理论上和制度构建上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案件逐年递增,积案的压力迫使法官们常年处于超负荷运转的困境之中。与此相反,曾经在历史上发挥了重大作用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人民调解制度却倍受冷落,人民调解员几乎无案可办。其成因是很复杂的。笔者认为,有条件地实行人民调解制度前置,才能充分地发挥人民调解组织的作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人民调解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之一,其作用益现。本文剖析了人民调解在新时期发展中存在障碍的原因,并对如何完善发展人民调解制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治安案件委托人民调解既有法律上的依据,又有现实必要性。本文指出对于因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斗殴或者损毁他人财物等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情节较轻的治安案件,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程序,公安机关可以将其委托人民调解来解决。  相似文献   

16.
诉调对接机制最早由实务部门提出,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纠纷解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使得纠纷解决机制得到多元化发展。但是由于目前诉调对接机制仍处在探索阶段,一些学者对其还存在争议。本文对目前诉调对接机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望诉调对接机制能逐步完善,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诉讼调解是一种在某个中立者的协助下,由当事人根据自愿原则自己解决矛盾,人民法院在促进社会进步,维持社会良好秩序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针对我国法院诉讼调解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力求实现我国诉讼调解与多种纠纷解决机制的合理互补.  相似文献   

18.
人民调解制度曾被称为“东方经验”享誉西方,在我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人民调解制度和工作也面临一些问题,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人民调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韩国的法院调停制度是附设在法院内部的纠纷解决机制,该制度具有明显的准司法性质和强制性因素,实现了调停与诉讼程序的合理衔接和转换。韩国的法院调停制度具有高度的司法权威性,其制度设计和诉调对接的合理因素值得我国进行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论人民调解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民调解制度有它的合理性,在依法治国的新形式下,人民调解制度由于对法治具有互补作用而显得十分必要,但现实中,人民调解制度在观念、立法方面仍存在不足,建议从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建立民情报告制度等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