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民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农民占大多数的社会主义中国,不能忽视农民问题,更不能忽视农民的社会主义意识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大体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制”四个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也就是一个从改造私有制的小农经济发展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所有制变革的历史过程,中国农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就是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直接感受到了“拥有土地、摆脱剥削、成为生产劳动的主  相似文献   

2.
中共之所以能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很大程度在于提出联合政府主张,孤立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争取了中间党派;保护民族工商业,消除了民族资产阶级对"共产"的疑虑;实行土地改革和民主选举,得到了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坚定支持。  相似文献   

3.
国家制度安排与政治认同之间存在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关系。以建国后我国农民政治认同所出现的两次高峰为主线,以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等为关键节点,简要梳理我国农村制度的变迁历程会发现,我国的农村制度变迁与农民政治认同之间存在一种以前者为主导的"非对称性"互动。近年的农村制度安排虽促进了农民政治认同的复兴,但在认同构建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由此亟需学界和政府做出进一步的制度改革探寻。  相似文献   

4.
<正>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初期,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合作化、人民公社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扶贫的效果,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低效率、工农"剪刀差"、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等因素影响下,一段时期内,我国农村土地生产效益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当前阶段农村改革的核心是什么呢?立足于各地的探索与实践,专家与农村干部、群众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以农村基层的上层建筑改革为核心,目标在于建立服务型政府";有的说是"以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为核心,目标在于统筹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有的说是"以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建立新型土地流转新机制为核心,目标在于完成农民与市场经济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走过了土地改革、集体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较长的制度变迁过程,其中具有诱致性变迁特征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在农民自发要求下形成的,强制性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农民的意愿和利益.土地改革时期农民享有土地所有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农民获得了除土地所有权以外的绝大多数土地权益,产权的激励作用得以彻底释放并达到空前最大化.伴随土地流转的日益增多,土地发展权成为从原有权益基础上派生发展出的新权益,是农民分享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设立和尊重农民的土地发展权,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开发制度的需要.我国未来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要突出尊重农民的土地发展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7.
朱伟光 《学理论》2011,(2):84-85
抗日战争胜利后,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行土地改革的条件尚不具备,鉴于此,中原解放区实行了减租减息政策。把全区分成崭新区、游击区、控制区,颁布了《减租减息纲领》,通过搞试点、组建领导机关、酝酿串联,由点到面,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纠正了土地改革中"左"的错误,稳定了中原解放区的社会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封建剥削,为接下来农村彻底的土地改革作了必要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覃国慈 《求知》2010,(2):43-45
<正>鉴于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让农民与土地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真正从土地中享有其应有的权利,响应党的十七大关于"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号召,有必要了解学术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观点,为酝酿新一轮土地改革做准备。为此笔者综述了学术界关于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并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湖北农村生产力极度低下,农民生活苦不堪言。湖北素以“千湖之省”著称,堤防不固,洪涝水灾肆虐。所谓“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打起三棒鼓,流浪到四方”就是对湖北滨湖地区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建国以后,湖北农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大力  相似文献   

10.
在解放前后,“斗地主”这种特殊的方式是中共领导农村土地改革中必经的一环,它将地主在乡村中的权威彻底打倒,通过分配地主家产给贫苦农民,实现了农民“翻身”。“斗地主”的整个过程主要分为划成分确定斗争对象、访苦、引苦、诉苦、算账等。其间,围绕“斗地主”所导致的村庄权力更替,不易为外人所了解。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在土地的配置和使用上,我们经历了成功和失误并存的历史过程。从土地改革到人民公社化,其指导思想无非是试图通过改革以土地为中心农村生产关系,去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土地改革只改变了土地使用权的属性,未能摆脱延续几千年的小生产方式,因此很快就不能适应大规模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而“一大二公”的土地合并集中,实际效果是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的自主经营权,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导致了国民经济的重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总结了土地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顺应了…  相似文献   

12.
发展农村股份共有制,把农民重新组织起来深圳万丰集团公司总裁、董事长潘强恩八十年代初,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全国解放以后,农村经历了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之后,走上了互助合作、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道路,农村从个体劳动...  相似文献   

13.
张举 《理论导刊》2007,4(12):41-43
建国初期,由于当时农村土地改革、巩固农村新生政权、调整农村阶级和社会关系的需要,农民协会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所依靠的基本群众组织又再度迅速兴起。但是,它并不是建立在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现代意义上的农民社团,由于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强度进入农村导致出现国家和社会一体化的趋势,这时兴起的农民协会则仅具有着策略性、战术性和暂时性。随着农村在支持国家工业化优先发展战略方面的价值的突显,农村土地制度由农民所有制向集体化进一步的发展和农民互助合作运动的兴起,农民协会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悄然隐退。  相似文献   

14.
王文东  张传喜 《学理论》2014,(4):100-101,108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发展城乡一体化,土地问题是关键。地流转制度是新形势下土地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厘清土地流转制度的必然性、形式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实行土地流转,从而保证土地流转制度的价值效应。  相似文献   

15.
1947年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开辟新解放区。为了在大别山站稳脚跟,邓小平把土地改革作为创建根据地的有力武器,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敏锐的洞察力、坚定的原则精神、细致周密的观察思考,亲自起草了《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即"六六指示")。"六六指示"系统地提出了新区农村土改的工作方针和策略步骤,即在中原地区实行分区域、分阶段的"双减"土地改革政策,将新区分为三个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调整政策,坚决纠正土改中"左"的错误倾向和城市工作中的"左"倾偏向,从而为中共中央关于新区土改工作政策的转变和确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六六指示"蕴含着丰富的政策、策略思想,显示了强烈的务实性和人民性,彰显了邓小平依靠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心系民生的优秀品格。  相似文献   

16.
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解放战争时期巩固后方、支援前线的一个重要环节。1946年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发布后,合江地区同全国各解放区一样,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时任中共合江省委书记的张闻天同志,亲自领导了这场伟大的斗争。  相似文献   

17.
农村的发展最终必然要通过农民身份的转换来体现,农民的演变又进一步地推动农村的社会进步,所以,以科学的农民问题理论作指导,历史地考察农民阶级的演变,实事求是地分析现阶段农民的特点,对于我国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些研究。一、建国后农民阶级的历史演变从建国到今天四十多年的历史里,我国农民经历了数次历史的演变,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历史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建国到土地改革的完成(1949~1952),农民实现了由封建依附农到个体小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迄今土地所有制的基本形态总体上可分为私有和公有两种,但在历史进程中演化为三种具体形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和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又存在封建国家(皇家)所有和封建地主私有及农民私有的区别。其共同特征是私有,虽然前者在历史上也曾被认为是一种“公有”(即官田),而其实质不过是皇家私有;就农民土地私有而言已延续整个封建社会。经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以后,又可分为农民土地所有与国家所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土地改革,建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对社会主义的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农民集体所有制;改革开放以来,建立了家庭承包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建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农村土地市场是新时期土地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讲,党领导下的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但在探索中也出现过曲折。  相似文献   

20.
如何估计晋绥土地改革的成绩和工作中出现的偏差,在党史学界存在着一些分歧。经过反复争论,现在认识渐趋一致,但仍有必要依据史实再作考察。一中国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的一场经济、政治、思想领域的深刻革命。作为中国解放区重要组成部分的晋绥边区,也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在广大区域内取得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