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新能源革命与世界能源版图新世纪以来,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美新能源技术革命、非常规油气生产与供应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加速发展,美国的"能源再平衡"战略逐步显现,对国际能源战略形势和能源地缘政治正在和即将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本文所指的新能源主要是致密油、页岩气和深海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而不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革命也主要特指北美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开采技术进步及其产业发展。非常规油气资源是  相似文献   

2.
海湾国家资源民族主义与中国能源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走高,"资源民族主义"现象在世界主要油气生产国,特别是海湾国家中悄然兴起,成为全球战略性能源投资中的首要风险。海湾国家作为世界主要油气生产国,其资源民族主义的发展会对中国脆弱的国际能源供给安全带来怎样的冲击?是否会引发国际能源安全领域的"蝴蝶效应"?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探寻一条与海湾国家能源合作的共赢道路,是维护中国在海湾地区能源利益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的不断进步,以页岩气、致密油、油砂、深海石油等为代表的非常规能源发展迅猛,改写了全球能源版图。美洲地区在全球能源版图中的地位迅速崛起,中东地区则相对下降,油气开采呈现出"西移"趋势,并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保障能源安全对中国经济的可  相似文献   

4.
李兴 《当代世界》2011,(3):33-35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血液,是重要的国际战略性资源。石油被称为“黑金”,天然气被称为“蓝金”。作为世界能源出口大国和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国,俄罗斯和美国对能源政策的调整,必将对世界能源格局和能源安全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肖洋 《当代世界》2014,(1):73-76
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走高,“资源民族主义”现象在世界主要油气生产国,特别是海湾国家中悄然兴起,成为全球战略性能源投资中的首要风险。海湾国家作为世界主要油气生产国,  相似文献   

6.
在急剧变动的世界能源格局之下,中国未来的能源战略必须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能源发展大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充分利用全球能源资源。中国能源“走出去”战略,旨在加大力度开拓境外油气来源,  相似文献   

7.
新能源革命与世界能源版图 新世纪以来,随着以美国为首的北美新能源技术革命、非常规油气生产与供应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加速发展,美国的“能源再平衡”战略逐步显现,对国际能源战略形势和能源地缘政治正在和即将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和科技进步使得北极近海油气资源开发变得更加容易,但与之相关的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争端解决却成为人们面临的新的治理问题。这对作为世界能源贸易大国的中国参与北极油气资源治理与开发将产生深远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律制度为中国的参与提供了国际法依据。现有国际法依据表现出四个特征:双边条约形式简便,但容易受到国家关系影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相关法律依据的核心,特别是其争端解决机制已成为缔约国权利诉求的法律工具;软法促使各国的参与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平与合作是相关法律依据的要旨所在。中国可以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双多边合作、加强对国际司法判例的研究,积极参与北极油气资源治理与开发。  相似文献   

9.
吴磊 《当代世界》2023,(12):30-35
2022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国际能源供应链再次断裂,欧洲成为断裂的中心地带。欧盟通过增加来自美国等国的天然气供应来重置供应链,俄罗斯油气市场出口则进一步向东转,全球油气供应链重构暂时相对平衡但远未结束。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清洁能源供应链正在取代油气供应链,并成为全球能源供应链重构的主战场。全球能源转型对关键矿产需求的大规模增长和美西方国家实施的“脱钩断链”“去风险化”政策,加剧了各国对清洁能源供应链的争夺。中国坚决反对将能源问题政治化、武器化,在加强同相关国家和地区能源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深化能源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0.
页岩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在减少国家对外能源依赖、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存在较大作用。同时,页岩气的开发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经济、环境问题。美国作为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先行者,其发展历程和相关立法得研究。本文拟以美国为例,就其发展状况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球能源治理格局的变化突出表现在供需结构的转变,这一变化对全球主要大国地缘博弈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大国围绕能源供应、控制能源战略通道、影响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等展开竞争。此外,全球能源治理格局转变对重点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地缘博弈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此背景下,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矛盾突出,其治理效率和治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不断显现。为此,中国等新兴大国应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变革,一方面,深入推动国内改革,发展更加先进的能源技术,促进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升级;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制度建设,提高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引领力。  相似文献   

12.
邱兆锋 《南风窗》2010,(2):78-80
纵观我国海疆油气开发,主要在内海的渤海海域顺利开展了国际合作。由于划界争议,中日之间的东海油气共同开发举步维艰。而在广袤的南海,我国油气开发只是在北部湾、珠江口与海南岛附近"转悠",越南、菲律宾等五国却在"如火如荼"地掠夺深水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3.
吕江 《当代世界》2023,(9):28-32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在能源领域所取得的斐然成绩与中国的相关制度贡献密切相关。“一带一路”倡议赋予国际能源合作新的制度生命力,特别是其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为国际能源合作提供了重要制度平台。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中国需以构筑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积极构建碳中和“1+N”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机制建设,保障“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最引人注目的国际政治问题,逐渐表现出了政治性、战略性、全球性的特征,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极为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进入21世纪后,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能源国际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已在西北、东北、西南三大方向布阵能源进口通道,这三个方向通道与原有海上航运通道一起,形成了中国油气进口的四大战略通道(见图)。但是,在陆上三大通道形成的同时,中国海上通道的重要性是否会下降,其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什么,中国该如何应对?本文将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非洲能源形势:变与不变 几组数据可以显示非洲能源形势发展的“变”与“不变”: 第一,非洲大陆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近年来油气资源与供应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根据《英国石油公司世界能源统计评论》资料,非洲探明石油储量从1991年的604亿桶、2001年的968亿桶,增长到2011年的1324亿桶,目前非洲探明石油储量占世界的8%。按2011年生产水平计算,非洲石油的储采比年限为41.2年,低于中东的78.7年,高于欧亚(俄罗斯、中亚及北海)的22.3年以及亚太地区的14年,说明非洲的石油生产与供应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面对能源环境成为关系到世界和平、区域稳定、国家与公共安全面的新威胁,中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调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在全球舞台上有了质的飞跃,中国开始在全球能源环境领域扮演负责任的大国角色。中国政府一直从战略上高度重视能源环境问题,坚持把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努力落实各项国际承诺,积极参加未来阶段国际应对能源环境安全体系和全球治理的构建,为建设全球能源环境新秩序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肖洋 《当代世界》2012,(8):40-43
随着化石燃料的枯竭及其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发清洁、高效、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2012年3月16日,国家能源局发布了《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年)》,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建立完善的页岩气产业政策体系,正式拉开中国施行替代能源战略的序幕。本文从国际能源经济秩序转型的视野出发,探讨中国替代能源战略的全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正>亚洲经济正在崛起,这必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经济体系。未来10—20年,随着亚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世界产业结构、世界市场体系、全球分工体系、国际贸易结构、国际金融体系以及国际资本流动和投资发展格局等,都会由此发生深刻变化。亚洲经济和"亚洲世纪"也必将对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体系产生深刻影响。首先,亚洲经济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欧洲、美国和亚洲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形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亚洲生产总值、外国直接投资和贸易在全球所占  相似文献   

20.
金砖国家都是全球能源市场上举足轻重的角色,面临共同的压力与挑战,具有大致相同的能源利益与诉求。金砖国家应该建立开放性的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并在国际能源治理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金砖国家加强能源领域的多边合作,可以优势互补,整体推动国际新能源、新秩序的构建。金砖国家的能源合作应该坚持包容性原则,建立金砖国家的能源协调机制,深化能源合作的关键性领域,通过扩大金砖国家的国际参与,提高金砖国家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