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胡建 《理论学刊》2007,2(11):43-47
被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界历来推重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虽然在探索既定历史的客观本质方面具有不容否定的功能,但对于历史的主体选择及其引发的多种可能性却有所忽略,因而在还原历史全貌———据此对历史进行再解喻——以回答今天的实践问题方面,存在历史解读中的局限。为此,我们应根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全面理解以及历史与历史文本的真实存在样态,择用历史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双重解读的方法,以补正"逻辑与历史相一致"方法的缺憾。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阿尔都塞将马克思历史科学奠基于"历史新大陆"的发现之上,认为历史科学的理论形态至今尚未完成,与之相匹配的"哲学"也处于不断的重组之中。阿尔都塞据此批判了误置马克思"历史科学"与马克思"哲学"的错误倾向,并重新检视了恩格斯与列宁阐发马克思历史科学的互补关系,揭示了"科学"与"哲学"、"政治"之间的关联机制。阿尔都塞的解读对厘定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前提、对象与方法具有重要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3.
齐卫平 《前线》2022,(2):4-8
习近平总书记新近提出的历史自信重大概念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提出坚定"四个自信"到强调坚定历史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自觉和精神主动的不断强化。历史自信与"四个自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历史自信的提出,为坚定"四个自信"奠定深厚的实践底蕴,提供接续奋斗的历史启迪。强调历史自信,不是对"四个自信"的简单添加,而是进一步夯实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新的赶考路上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历史哲学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市民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及"世界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三个重要理论维度,也构成了邓小平现代化思想的历史哲学语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发展,除了一如既往地"发掘"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的"真相","还原"其认定的"历史面貌"以外,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它的批判,更加强调其"学术研究"的性质,即根本不存在历史虚无主义,"一点一滴地揭开历史真相不过是学术研究"。主流意识形态"不应该将学术论证归结为意识形态",应"尊重学术研究的自由"。这一观点,涉及历史研究的价值取向、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特征和国家意识形态管理等多个问题,在现实中极具迷惑性,有必要对其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6.
正从本质来看,"恶搞"历史是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当然,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歪曲历史、伪造历史,从而使全社会所关注的国家历史、中华民族历史被虚化、矮化、丑化。从中国远古文明源于"圣经"之说到精忠报国的岳飞、抗日英烈被矮化,从假设历史到虚构历史、否定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这种"学术"以"天下之公器"自诩,堂而皇之地  相似文献   

7.
当代日益高涨的口述历史研究实践的背后潜在着历史碎片化和虚无化的危险,根源在于"口述历史方法""口述史料"与"口述历史学"概念的混淆,导致"口述历史"内涵体系中"口述"与"历史"定位的本末倒置。"口述历史"作为还原人类历史本真面貌的一种新潮跃动的方式,是传统历史学的重要补充,要破除上述困境,必须参照传统历史学思想,特别是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历史辩证法、系统论、关系论、实践论等构建自身的科学方法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贺喜灿 《党史文苑》2006,2(8):32-33
"历史周期律"作为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被尖锐提出后,我党三代领导人都曾致力于超越"历史周期律"的探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超越"历史周期律"理论探索的集中体现和最新成果.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超越"历史周期律"的必然路径是保持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可持续发展用以消除"历史周期律"形成的物质根源;构建先进文化的创新机制和营造先进文化创新的氛围用以消除"历史周期律"形成的文化根源;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以消除"历史周期律"形成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9.
杨荣 《求实》2016,(10):15-21
"道德"与"历史"在何种意义上能够得到和解,关键在于对"道德"与"历史"作出合乎马克思的解释。即将"道德"解释为"解放的道德"、"历史"解释为"发展社会学"与"解放辩证法"的"合体"。只有这样,才能使"道德"与"历史"得到和解与统一。既避免了将"道德"理解为"意识形态的幻相",也避免了将"历史"理解为"经济的决定论"。同时,在二者统一与互释的基础上,既彰显了"解放道德"的现实可能性,也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强烈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刘新庆 《党的文献》2018,(3):125-127
刘少奇勤于学习,也善于学习历史。他把学习历史视为明道理、辨是非、懂理论的重要途径,指出"历史里边也有普遍真理",不学历史,就"理论不起来"。对于历史的学习,他认为要全面、联系地学,避免成为"爬行的马克思主义者""跛足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于历史遗产在实践中的运用,他认为要科学分析、合理借鉴、切忌照搬。  相似文献   

11.
<正>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和历史经验对治国理政、以史为鉴的作用,他说:"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他特别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历史与事实。"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的格局中,如何做到真正的历史清醒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尊史》一文中说:"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他在这里阐述了一个发人深  相似文献   

12.
孙琳 《学习论坛》2020,(2):63-70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创造性体现在"矛盾"之中。黑格尔作为"矛盾"的"自我意识"包括以下三个环节。欲望:独立的自我意识;生命:承认的自我意识;类:无限的自我意识。由此,"自我意识"从有限走向无限,具有普遍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哲学革命后发现"自我意识"隶属于历史形而上学的唯心体系,他的唯物史观实现了对"自我意识"的三重超越:首先,从"欲望"到"劳动"和"需要"的重构,确定了第一个历史事实;其次,从"生命"到"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的重构,确定了第一个历史前提;再次,从"类"到"现实的人类活动"的重构,确定了第一个历史活动。思辨的历史只有完成时,唯物史观的历史则只有进行时。  相似文献   

13.
世界历史是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开创的,因而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具有辩证否定意蕴,它从"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的角度肯定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开创的世界历史;从资本所带来的"血与火"的历史的角度否定了世界历史;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必然趋势的角度构建了世界历史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了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批判。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淡化虚化丑化,以"四个自信"讲清为什么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割断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贯通历史与现实;针对历史虚无主义歪曲党史国史的本来面目,以"六个不能"作为评价党的历史人物的标准,不断深化党史国史研究。学习习近平关于反对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相关论述,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和使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成为凝聚党心民心、引领社会思潮的理论武器,坚持"两个维护",加强监督机制,做好网上舆论工作,同历史虚无主义作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15.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命题再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牛方玉 《理论学刊》2008,2(1):101-10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创造者命题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历史事实层面的,通常提法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一个是历史价值层面的,相当于汉语表达习惯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作为历史价值层面的特殊命题,"人民群众"、"历史创造"有其具体的确切的内涵."人民群众"是指无产阶级先锋队及其联合的力量,"历史的创造"是指自觉的人类历史的创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深刻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视角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表达的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廉政瞭望》2012,(8):56
"知识分子"是中国的特有称谓。有人说当今"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历史地位和历史责任,随着时代演变已经发生根本变化,适时改变称谓,是适应潮流之举。也有人反驳应承认并尊重"知识分子"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7.
李英 《党史纵横》2013,(7):59-60
党史文化在十堰历史文化名城构建中的地位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界定和范畴分类,明确了党史文化是构建十堰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极。首先,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界定是党史文化特性的直接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将历史文化名城界定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则"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是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④,教学目标为"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⑤。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纲要"既是一门历史课程,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知识和历史素养,它更需要求真、求善,需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相似文献   

19.
"历史合力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恩格斯晚年在《致约.布洛赫》的信中,系统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合力论"思想,尤其是对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及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阐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发展辩证运动及其过程的研究,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20.
姚睿 《广东党史》2010,(6):43-44
<正>选用特型演员诠释历史剧首先会遇到长得"像"、"不像"的问题。本人认为,长得"像"是基础。每一段历史都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因此,与历史人物的相似是演好历史人物的前提。除拥有"像"的基础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