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尔街日报》1982年7月7日刊登戴维·布兰德的一篇文章《苏联经济杂志抨击神圣不可犯的共产主义计划和生产方式》。介绍苏联出版的一份发行量不大,但颇为惹人注目的评论苏国内经济问题的经济杂志:《经济和工业生产组织》,摘要如下:苏联的一家杂志说,苏联目前正由于燃料、原材料、设备、消费品和劳动力的短缺  相似文献   

2.
一、序论 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可以说是贫困和人道问题。为最合理地解决人类的经济问题,以共同纽带为中心,自动组织民主管理的非盈利性经济团体叫“合作社”。 “信用合作社”活动作为一种合作社,是最易组织并取得成功的,人类的经济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生产问题、消费问题和信用问题。有生产者为生产活动的合理化而组织经营的生产者合作社,消费者组织的消费者合作社,还有为合理解决信用问题组织的信用合作社。从历史上考察,合作社活动有三个不同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电子计算机化是当今科技进步的集中表现。发展电子计算技术是苏联实现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将经济转变到集约化发展轨道上来的重要的物质技术保证。据苏联《共产党人》杂志1985年第五期中《发展计算技术的紧迫问题》一文披露,苏联在这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现编译如下。  相似文献   

4.
越南《经济研究》杂志1990年第4期“45年越南经济”专栏发表该杂志总编辑褚文林的《45年来的越南农业》、越南经济问题专家青山的《45年来的越南工业》和越南商业部经济研究员刘文达的《越南发展和扩大对外经济的45年》,本刊将陆续刊登这三篇文章的摘译。  相似文献   

5.
科技管理与生产组织管理的真正有机结合,是保证科技研究迅速发展及其成果的及时应用的极重要条件。因此,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生产集约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关键问题。从借鉴世界实际生产社会化的历史经验来看,开设技术市场和利用竞争机制当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值得注意的问题。但是,简单地搬用西方经验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科学  相似文献   

6.
苏联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是在赫鲁晓夫执政年代。根据苏共中央全会的决议,1957年5月苏联最高苏维埃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组织》的法令,对工业和建筑业进行彻底改组。这次改组主要集中在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的划分上,很少涉及到国家和企业的关系问题,基本上是用一种行政管理方法(地区管理)代替另一种行政管理方法(部门管理),并没有触动高度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本身。改组后不久,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严重起来,造成国民经济的混乱,党和政府采取了一些应急措施,把下放的权力重新再集中到中央。接着人们开始探索经济改革的新途径,苏共22大成为苏联第一次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7.
正东北亚经济研究院(Northeast Asia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NAERI)于2018年7月15日在北京成立。东北亚经济研究院是东北财经大学汇聚校内外优势资源创建的高端新型智库、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和研究人才的培养基地,将为建言献策、服务社会提供更加有力的组织、资源和机制保障。东北亚经济研究院借鉴国内外先进高端智库的建设经验,选择独立建制、实体运作、规范管理的模式建设。组织架构由专家与学术委员会、综合管理部、教学科研部和公共关系交流部等几个部分组成。东北亚经济研究院以建设服务于国家、面向东北亚的重大战略和决策需求的高端智  相似文献   

8.
苏联《鼓动员》杂志1988年第8期报道:经互会国家1987年国民收入增长约3%,工业生产增长3.5%。这些指标低于五年计划第一年。经互会国家之间的相互贸易的增长速度也有所减慢。报道认为经济情况不崖的主要原因是:1.世界市场不景气;2.物质技术保障上的困难;3.计划组织和投资过程的缺点;4.个别国家生产下降。具体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情况是:保加利亚5.1%;匈牙利2~2.5  相似文献   

9.
俄韩两国的经济合作的前景很好。俄国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在基础科技方面有强大力量。韩国目前在从国外取得先进基础技术和自然资源方面面临严重困难,韩经济要继续发展,迫切需要它们。俄国拥有韩国企业所需的费用低、技术高的工人。韩国通过与俄经济合作不仅进入俄国内市场,而且进入欧洲市场和原先与苏关系密切的第三世界市场。从俄国方面看,韩可向它提供恢复经济迫切所需的资源,如资金和工业技术,尤其是消费品生产领域中的技术和经验,以及韩长期积累的营销和其他西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页1期l政治一个美国记者的访苏报道 经济经互会国家经济合作方面的三 个趋向经互会东欧国家的能源问题国际经济合作银行简介保加利亚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简 介苏联和东欧的经济关系一九八二年经互会对外贸易综 述经互会国家1986~1990年计划 的协调一九八三年东欧各国的经济形 势安德罗波夫政权和苏联经济展 望安德罗波夫上台以后苏联经济 的·间题和趋势苏联的劳动力资源波兰经济困难中的一些主要因 素变化中的东欧科学技术政策苏联住宅建设的形式和组织管 理经互会欧洲成员国人民福利的 改善情况)新技术革命与苏联的科技政策苏联科技革命的影…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时代,面对知识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东盟,应对双方的经济合作拟订新的思路和框架,以推动双方经济的更大发展。技术合作与技术贸易,即是双方今后合作的重点,具体包括“三个层次”和“两个层面”。“三个层次”指的是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合作、中国与东盟组织的合作,以及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两个层面”指的是政府间合作与非政府间合作。  相似文献   

12.
标杆管理作为改进组织绩效的有力工具,其应用领域也不断从企业向公共组织扩展。标杆选择问题一直是标杆管理中的关键,将比较绩效指标限制在工作条件非常相似的机构或者项目中。在所有可能的类似组织中,由于它们在重要环境因素上可能差别很大,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无法回避的一对矛盾就是最大差异性出发点与趋向最小差异标杆选择。以剔出客观基础条...  相似文献   

13.
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下面简称南共联盟或共盟)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起领导作用的政治组织。南共联盟中央对全国进行政治思想领导,就国家所有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确定原则性的立场、方针和政策,指明一个时期的基本任务,对国家机关和经济管理部门施加决定性的影响,但不直接干预经济部门、联合劳动基层组织的经济关系和内部事务。南共联盟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历经多年的变化发展,并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新的工作制度和方法。最初,南斯拉夫在国家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集权制,  相似文献   

14.
《德国研究》2013,(1):1-F0002
<正>《德国研究》杂志是社科学术季刊,以学术理论研究为主,兼顾应用及动态研究,多年来,始终致力于展呈德国研究及其与之相关的欧盟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杂志辟有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等专栏,真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有兴趣从事德国研究的各界人士惠赐佳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改革企业经营机制的路子,扩大企业自主权,使企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苏联自1984年以来,以点带面,遂步推广,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试验。他的采取了一条列措施。如缩减国家的计划指标、对企业实行经济定额制,改变利润分配、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完全经济核算制等等,都取得了一定成效。在这方面,伏尔加汽车生产联合公司是试验的开拓者之一。今年第5期苏联《经济和工业生产的组织》杂志,刊登了该公司主管经济和计划管理的经理亚辛斯基所作的经验介绍。摘译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非洲一体化问题不仅事关非洲国家自身的发展及相互关系的演变,也会在相当程度上作用于非洲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非洲一体化在组织保障、经济合作、冲突管理和共同外交等方面继续取得了进展,但也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包括若干重要的现实挑战。本文列举了非洲一体化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并就相关原因、后果和影响等进行了简要分...  相似文献   

17.
加强企业内部的民主,扩大劳动集体参与管理,实现经济管理的全面民主化,是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苏联东欧各国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发扬企业民主,不仅仅意味着劳动人民通过劳动集体的党组织和工会组织来参加管理,而且还需要有一种工人群众直接参加生产管理的组织形式,使劳动人民能真正实施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农机、畜牧、兽医、农垦、农产品加工、渔业(水利)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部机关有关司局、直属各有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我部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服务支持项目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我部制定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服务支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现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阐述欧洲面对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而采取的危机管理的特征,包括其在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背景下显现出来的问题和冲突。为此,本文首先介绍自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新欧洲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其固有的结构性问题;其后简述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在欧洲经济区有哪些具体表现,并论述欧洲危机管理的过程和要素。最后本文指出,欧洲共同危机管理具有,临时性特征,且特别强调规制性手段,这同时也彰显了欧洲经济一体化依旧存在的局限性和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国际新格局下的中日关系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换:苏联瓦解,东欧骤变,美国削落,“雅尔塔体制”烟消云散。而由它引起的后遗症使欧洲局势动荡,从地中海、里海到波罗的海,从外高加索到中亚,形成了一个矛盾集中的地带;宗教冲突、民族冲突频发,有的地方甚至发生了局部战争。与此同时,日本、德国、东亚却迅速崛起,国际“地区主义”势力上升,国际行为的主体从国际集团变为国家单元,经济技术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相对重要的基质,政治关系和军事关系的地位相对下降。国际间的根本矛盾冲突越来越集中在经济领域和技术领域,如美日的贸易摩擦与“经济战争”,美欧间的经济矛盾,中美间的贸易逆差,前苏联各共和国间的经济混乱与纠纷等等。各种政治、军事问题往往与经济、技术问题纠缠交织在一起,难分难解。随着日美安保体制的日益削弱,美日两国进而更注重于经贸关系上的相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