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官派留学生始于19世纪70年代,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中国历史上由政府组织的第一批留学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于1881年陆续裁撤回国。直到清末再度掀起留学热潮,而此时的留学教育较之于之前的留学欧美,在留学人员构成、留学国别趋向、留学生管理上呈现出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5)
晚清军事教育变革是我国军事近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它开始于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在清末"新政"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其目的在于挽救清政府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其特点体现在"师夷长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方面。晚清军事教育变革并没有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甚至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它为中国近代国防建设和民主革命培养了人才,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论晚清政体近代转型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政体近代转型虽然内涵十分复杂 ,但具有其自身特点 ,具体表现为政体局部改良与整体变革互动 ,新旧体制混存与融合递进 ,主体被动与主动并存 ,转型非根本性与根本性结合。这些基本特点表明晚清政体近代转型客观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发展的内在要求 ,具有历史进步性 ;同时囿于时代性和阶级性 ,它又带有一定的反动性。  相似文献   

4.
清朝晚期,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国内农民起义频发的状态下,清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参照西方流通货币形制和本国国情,施行货币形制变革。中国行用货币实现了形状、重量、材质和加工工艺等多方面的变革和改进,逐步具备了近代货币的形制,为中国近现代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狂妄、保守、自大的大清帝国被英国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大门。经过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突破传统寻求新的方式来救亡图存。军事救国开始走进中国人的心中,谈及晚清的军事救国就不得不提及德国,不得不提及德国的克虏伯军工厂。从中国晚清海防建设入手,进一步论证德国克虏伯对中国海防建设的帮助以及中德军事交流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5)
在晚清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日本进入晚清的视野有其必然性。是由于晚清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和日本进入中国的主动行为决定的,日本的影响具有桥梁和参照的价值和作用。"中国近代留日潮"和"日本教习的年代"的出现,可以作为日本对晚清教育改革影响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刘颖慧 《理论导刊》2006,(11):120-122
插图的大量增加,是晚清小说中一个特殊现象。《申报》上刊登的小说广告,体现了晚清小说插图大量增加、插图本小说价格不断降低、以及“每名绣像,逐回图说”的插图方式等特征。这些广告虽然极尽渲染夸张之能事,但却真实地体现了晚清的书坊主们对小说的经营策略,以及晚清小说的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8.
刘国辉 《学理论》2009,(7):106-108
曾国藩之所以由一名中下层汉族儒生地主崛起而为居功至伟的晚清封疆重臣和被誉为“同治中兴第一名臣”.是与其幕府僚属的谋划与用命分不开的,而他的幕府僚属的崛起又是曾国藩重用、保荐和提携的结果。他们之间关系的紧密结合.源于思想意识上的共鸣和政治利益上的互补,他们作为中下层地主、官僚、士绅之间的“弱弱联合”造成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相对强势,对晚清政治格局的演变乃至近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曹建军 《理论导刊》2004,(10):77-78
晚清法律转型鲜明的时代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从原因来看,新形势下社会关系和法律职能的转变以及新法律主体的缺失导致了传统法律的最终转型;从路径来看,为变法图强,晚清国人对法律理论资源进行了充分的选择和整合;从价值来看,与清朝初期立法不同,晚清政府虽然被动地修订法律,却符合世界潮流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晚清中央政权自身的衰落导致了湘系、淮系、北洋系地方势力的崛起;财权、兵权、外交权下移,使中央政府丧失了政治权威和统治能力。晚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演变证明,平衡与协调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1.
晚清的金融业从横向来看进展缓慢,而从纵向上看则发展显著;另外晚清不同阶段金融发展的实绩也不尽相同.回顾历史,考察这一时期金融发展的特点及其变迁,把握此时金融创新与发展的脉络及其推动力量,有助当世国人知己知彼,努力探寻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效.金融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4,(32)
晚清,直隶警政最先于省城保定试办警政,随后又在商埠天津办理。与保定警政相比,天津警政具有以下特点:在警察宗旨理解方面,天津南段巡警总局更为深刻;机构设置健全,分工进一步细化;警务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警察法规建设备受重视。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5)
胡适致力于通过改变中国的教育方式从而改变中国在新旧文明交替时的思想观念,这种力量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一直延续至今。创造新文明是胡适文化思想观中的核心观念,其思想萌芽在早期留学生涯中就已体现。1914年胡适先生创作《非留学篇》,对留学教育之弊的看法以及创造新文明思想就已经形成,在现实层面阐述了留学之弊,高呼"留学当以不留学为目的",其思想层面渗透留学是中国创造新文明之需,主张"留学之目的,在于植才异国,输入文明,以为吾国造新文明之张本"。  相似文献   

14.
晚清宪政改革中民众参与的生成既有知识精英的思想准备,又有广泛的阶级支持以及合法性根据.民众参与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组织化程度较高.通过政治参与,民众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国家的改革进程,他们所积累的朴素宪政经验为中国近代的宪政建设提供了社会基础和能动力.  相似文献   

15.
晚清时期报刊上的小说广告,是反映晚清时期小说创作、出版、销售、阅读等状况的珍贵史料,对晚清小说研究意义重大。作为文学活动的参与者,小说广告是小说及其作者、读者、书局之间不可缺少的媒介,它参与了小说创作、出版、印刷、销售、阅读的各个环节。本文从广告传媒视角,对晚清小说广告与小说作者、读者、出版商和文化环境等要素及其关系进行了系统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张久春  蒋龙  姚芳 《党政论坛》2009,(10):24-24
留学苏联的规模 中国政府从1952年开始每年向苏联和东欧国家派遣和交换留学生,并与这些国家的政府相继签订了派遣和交换留学生的协定,任命了驻苏联大使馆主管留学工作的参赞,设置了使馆留学生管理处并成立了中共留学生党委。为了培训俄语和做其他准备,1952年2月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留苏预备部。“一五”计划规定,5年内计划派出留学生10100人,其中到苏联的是9400人,留苏预备部招生12800人;另向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派实习生1300人左右。  相似文献   

17.
刘继兴 《各界》2010,(10):56-59
胡适先生曾概括刘鹗的一生,称其“有四件大事:一是河工,二是甲骨文字的辨认,三是请开山西的矿,四是贱买太仓的米来赈济北京难民。”胡先生没有提到刘鹗的另一件大事,即他还写过令他名垂青史的《老残游记》。  相似文献   

18.
嘉道以后,学者们纷纷从先秦诸子中挖掘材料,论证“中学”与“西学”的关系,这成为当时国人认识“西学”的重要途径。在“以子证西”的过程中,有人通过论证“西学”与“中学”相通,主张国人应该学习“西学”;有人则认为“西学”既然源自“中学”,那就不必再去学习“西学”“。以子证西”的论证模式曾经起过“沟通中西”的作用,但在清末因其牵强附会而日渐被抛弃,思想界逐步走向了“超胜”中西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春秋公羊学在传统儒学体系中独树一帜,而其历史命运腾挪跌宕,在西汉时期盛行于世,东汉以后曾消沉一千余年,到了清朝嘉道年间重新复兴,至戊戌维新时期再度风靡于世。围绕晚清公羊学复兴这一中心课题,深入地分析、总结以下各项:晚清社会环境何以与公羊学的学术宗旨相呼应、相激荡;公羊学复兴所经历的重振声势—改造发展—达到高潮三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晚清公羊学名家有哪些理论精华;公羊学说为何能与西方政治思想相糅合,而被锻造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武器。着力探讨以上问题,不仅能深入揭示出晚清社会进程和学术变迁的实质性内涵,而且能更好地展示出公羊学说这一传统学术的独特魅力,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侯宜杰 《各界》2013,(2):72-73
1910年10月3日,资政院举行开院典礼,总裁(议长)由朝廷任命。从成立到清王朝灭亡,朝廷先后任命了溥伦、世续、李家驹、许鼎霖四位总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