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国兴衰及其霸权更替或转移一直是西方国际政治的中心课题。美国将在"去单极霸权",进而"去霸权化"的过程中成为一个普通世界大国,欧洲将继续内部的"非霸权化"与对外被迫率先开始的"去霸权化",最关键的是中国、印度为代表的"非霸权化"大国群体的和平崛起,而将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因此21世纪将既没有长盛不衰的美国和西方霸权,也不会出现新的霸权挑战、更替与转移,将是一个霸权终结的世纪。  相似文献   

2.
近几十年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出现了一种与由行为主义和量性方法主导的区分化和精细化研究范式并行不悖的综合化的趋势,这体现在研究主题、研究单位、理论范式和方法设计等各个方面:全球化导致了现实政治日益紧密的联系并突破了国家的限制,由此推动研究单位从以单一变量为单位向以模式变量为单位转变;而比较政治中的三大研究范式即理性主义、文化主义和结构主义理论在弥补自己的缺陷时,也采取了一种相互兼容的发展趋势,它们总是会通过吸收其他范式要素的方法来发展自己,这已经成为这些理论发展的重要路径和范式选择;与此同时,由于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各自本身的缺陷和优长及其围绕着两者之间的争论,已经使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这两种设计和推论既存在着差异性也有其互补性,因此,将以个案为取向的研究方法和以变量为取向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取长补短,也成为当下方法论发展的重要选择。这种综合性路径似乎可以为解决在全球化过程中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等效性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路径,从而与区分化路径一道推动比较政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方学者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对象、客观依据、实现机制等基本问题,形成了关于"化什么、什么化、怎么化"各个方面的基本观点。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西方学者分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列宁主义革命意识或斯大林主义极权政治;关于"什么化",西方学者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语言结构、文化形式、民族精神、历史条件、社会实践相结合;关于"怎么化",西方学者考察了在日常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的具体形式。国内学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对象上强调"四个分清",在客观依据上认同"三位一体",在实现机制研究中侧重"五大环节"。中西方学者相比,既有异曲同工之妙,亦有截然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4.
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资本主义宪政和议会政治的产物。是随着普选权在西方社会的扩大而逐步发展起来并日益成为西方各国政治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当今世界,“政党现象”越来越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全球政治现象,倍受世人关注。与此同时,作为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政党和政党体制的研究在西方学术界不但很有市场,而且其研究基本上已经形成体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内学术界许多学者在研究西  相似文献   

5.
政治理论研究一直是西方的学术热点领域,每年都有大量研究成果涌现出来。本栏目主要选择介绍10部近两年来出版的政治学理论著作,其中既有像亚历克斯·卡利尼克斯这样的成名巨擘的最新力作,也有学界翘楚的初试啼声;既有对传统问题的旧曲新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40年来,海外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持续升温,成为海外中国学研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本文尝试采用知识图谱的方法,选择SSCI、AHCI两大数据库在1978年至2018年间以"中国共产党"为主题的文献作为分析对象,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进行分析。本文的研究发现,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发文数量逐年增长,形成了以区域研究、政治学、社会学为核心的研究领域,而尤以政治学为重心,主要围绕政治转型、官僚体系、网络审查等问题展开,并逐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研究范式。中国政治转型是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的核心议题,以沈大伟、黎安友、狄忠蒲等人为代表的"调适论"成为近十余年间西方学界的主流看法。近几年来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增长明显,成为海外中国共产党研究中新的学术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国际政治经济学先后经历了宏观层次的范式辩论和中观层次的开放经济政治学两个学科发展阶段。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又一次重塑了国际经济秩序。由于支持开放经济政治学这一研究路径的单极霸权结构逐渐坍塌,学界开始全面反思开放经济政治学的分析框架在新时代的局限性,并试图重新找回体系结构、国家权力和理念冲突等因素对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塑造作用,并且强调由"方法导向型"向"问题导向型"的研究转变,这促使了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三波知识浪潮的到来。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学以学院化的学者为主体,以一种标榜"中立"的立场,运用"文献学"研究与"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法来解读马克思,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解读模式,这种模式创造了超越意识形态界限、以马克思文本为本位和一种对排除恩格斯的马克思文本(特别是未完成的文本)崇拜的神话,同时也使西方马克思学以自身的问题而"终结"。要穿越西方马克思学神话,走向中国特色马克思学,必须确立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独特的问题域,自觉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学的方法论体系,把学术研究与政治需要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文本的内在语境与当前现实文本的实践语境互文本阅读,同时,积极开展马克思学研究的国际对话。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主流媒体为蓝绿政党意识形态所操控的现状已遭到包括台湾学者在内的两岸学界的关注与批评。互联网的出现为台湾民众摆脱主流媒体的议程设置与话语霸权提供了新的机会,但在相对自由平等的网络公共空间里,网民的蓝绿意识形态、政治偏向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论的走向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2011年的“陈光标赴台捐款”事件引发了台湾网民的持续关注和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0.
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都是冷战时代"美国制造"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曾有过一段相互参酌、交织发展的协作时期;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者间的分歧越来越大,渐趋疏离。通过追溯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如何从早期携手并进的"耦合"状态,走向"解耦"以致"脱钩"的过程,不难发现,二者"解耦"是政治学科内聚度提升的自然结果。不过,比较政治与区域研究"解耦在所难免,脱钩全无可能",从经验材料到研究方法,比较政治在继续朝政治学学科"高内聚"方向发展的同时,放松一些科学研究认识论上的"门户之见",承认"处境条件"之于"因果解释"的重要价值,它与区域研究保持良性的"低耦合"互动既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德国学界在西藏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德国的涉藏研究表明,德国将西藏看作潜在的政治联盟,纳粹的涉藏活动并没有太多神秘主义内容,希姆莱对西藏有浓厚兴趣,他是纳粹领导层中真正主导第三帝国与西藏关系的人,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藏在德日关系中起到某种作用。对政治人物涉藏活动的个案研究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一些政治人物通过自身及其政党的积极活动,"西藏问题"进入德国政治议程,由此导致了德国在西方的涉藏活动中表现极为突出。德国学者通过在瑞士和印度新生代藏人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揭示了海外藏人在身份认同、宗教信仰、价值诉求和社会融入等方面的异同,年轻藏人群体内部的分化及其在"后达赖喇嘛时代"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德国的西藏研究提供了大量新信息,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但这些研究并未超出西方学者在"西藏问题"上的"政治共识"。  相似文献   

12.
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政治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通常认为可以追溯到政治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为了撰写《雅典政制》而搜集、比较一百多个古希腊城邦的政治与社会情况。这通常被认为是比较政治学的开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从探讨“什么是最佳政体?”这个问题开始。这既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传统下的古典政治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又是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政治学比较研究所要回答的首要问题。①此后,在西方世界,随着以众多城邦分立为特征的古希腊城邦体制为大一统的古罗马帝国体制所取代,基督教也在与各种信仰体系的斗争中胜出,…  相似文献   

13.
国家治理由国家建构、国家发展和国家转型三部分内容构成。目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主要采用规范的分析方法,而这一概念的深入研究则需要采用实证方法,比较方法最适合进行国家治理研究。类型学、质性比较分析和比较历史分析可以为国家治理的实证研究提供新的方法论基础。国家治理对于比较政治也具有重要的构成意义。结构主义、理性主义和文化主义这三大比较政治学流派中都有丰富的国家治理研究。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西方比较政治学的"民主化转向"致使人们产生一种误解,即认为只有民主化研究才是真正的比较政治学。这种观点用"民主化"替代了真正处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治理",并且让比较政治的研究范围变得狭窄和局促。因此,比较政治研究需要恢复国家治理在其研究内容中的核心地位。国家治理可以为中国比较政治学的发展提供关键性的议题领域。同时,中国的比较政治学则可以在中国国家治理的经验以及世界各国国家治理实践的比较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4.
高坂正尧(1934—1996)是当代日本国际政治专家,对学术界和政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积极钻研学问,一生著述等身,①引领了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在战后日本的崛起;同时,他以首任国际政治学教授的身份长期任教于京都大学法学部,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并且,他作为高级智囊先后任"冲绳返还与基地问题研究会"委员、"综合安全保障战略研究会"干事、"和平问题研究会"座长等职务,深入参与了日本政府的对外决策。此外,由于高坂曾前往哈佛大学和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深造,熟练的英语能力与日西合璧的知识背景使他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为欧美学界熟知的日本国际政治学者。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独特的发展路径及其对国家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引发了西方学者的兴趣。就理论视角而言,西方学者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观察解读从发展视角转向了治理视角。就观察对象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更加开放的政治—社会结构和多元化的社会阶层成为了西方学者的主要关注点。就发展前景而言,在普遍抱有的"民主化"预期之上,更多西方学者开始预测中国政治将稳步保持现状。总体而言,西方学者在预期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始终存在的张力中深化和拓展着对中国政治现状和发展的认识。他们还认为,中国政治发展在现实的方案选择和理论的完善发展方面对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段秀琪 《法制博览》2013,(11):74-75
关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性质,历来争议很大,《政府采购法》将其定性为民事合同,从法律适用的角度,这样的立法选择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民事合同并不能揭示政府采购合同的本质属性,它应该属于行政合同。将政府采购合同定性为行政合同首先要解决行政合同是否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政治、经济以及时代特征三个方面阐述了行政合同产生和发展的必然性,为政府采购合同的定性奠定了逻辑基础。在此前提下,归纳总结了目前学界存在的几种主要观点,即"民事合同论"、"行政合同论"、"混合契约论"和"经济合同论",分别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出每种观点的缺陷,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结合国内外实践的发展,论证政府采购合同属于行政合同。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研究政治体制理论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对苏联东欧和西方政治体制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是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理论的必经阶段。本文试图就当代各种政治体制理论作一简单评介。一、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理论政治体制(political system)或称政治系统、政治体系,实际上是政治学的"政治"和系统科学的"体制"两个概念的合成物。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资产阶级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提出来的。在1953年,他出版了一本名为《政治体制》(p01iticalsystem)的专著,后来阿尔蒙德和亨廷顿等人使用过这一概念。由于伊斯顿、阿尔蒙德都是擅长系统分析的名家,因此政治体制概念的提出与系统论在政治学中的运用密不可分。他们主张用系统功能方法研究政治体制内部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以及政治体制与环境的关系。但是,西方学者对政治体制含义的理解是五花八门的。某些美国学者主张采用马克斯·  相似文献   

18.
对于富有挑战性的中国政治研究,西方学者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承继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新的视角。本文从组织政治学、政策过程和政治文化三个视角进行了简要介绍。组织政治视角侧重从机构、组织以及集团等中观组织的角度进行分析;政策过程视角则从决策的宏观层面,尤  相似文献   

19.
俞邃教授长期从事苏联-俄罗斯问题、世界战略形势、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和党的对外联络工作.因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和独特建树",1999年9月当选为总部设在莫斯科的国际自然和社会科学院院士,并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国内外学界许多同行称俞邃教授是"著名的、有影响的、著作丰硕的学者".  相似文献   

20.
自从自由代议制民主在西方产生以来,对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质疑与反思就从未停止过。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发展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普通民众对现存民主体制的消极不满情绪日益增加,西方学界内部对自由代议民主制的缺陷与不足也提出了更多批评与思考。无论是对传统民主体制的批评,还是所提出新的制度发展路径,西方学者的关注点都回归到合法性问题上。作为一种政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