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为强化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信赖,维持良好的党群关系,同时也为了各革命根据地政权的更加稳固,中国共产党针对正在侵蚀着党的肌体的党内腐败现象,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党内反腐败斗争。通过制定惩治腐败的党内反腐法规制度、开展党内整风运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监督的积极性,使得抗战时期中共的反腐败斗争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有效遏制住了党内腐败现象,为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党内基础。  相似文献   

2.
李冬钰  邓晗 《党史文苑》2023,(S1):62-64
<正>群众武装是中共武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对群众武装认识的转变起源于土地革命时期,其中,推动党内对群众武装认识发生转变的因素之一则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对群众武装建设的实践总结。长期以来,学界对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展的工农红军建设研究较多,毛泽东对群众武装建设的实践探索研究较少。本文拟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群众武装建设实践为研究出发点,探寻其对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党群关系是决定其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兴衰成败的一个根本因素。党群关系是历史的、发展的。随着时代推移,却出现了党群关系疏离化、群众工作方式难以适应新要求等问题。文章从党群关系的历史阶段性变化出发,分析了新时代党群关系的精神实质和新的要求,并对当下如何构建良好的党群关系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硕果仅存,有其历史必然性。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在克服左右倾错误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集体;创造性地构建狡兔三窟的多区域战略布局,探索出在流动中创建根据地的新模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取得社会各阶层和多种势力的支持;全面开展根据地建设,促进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从实际出发,做好根据地内外群众工作,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充分利用特殊的地缘环境,使之转化为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的优势。这些工作为根据地硕果仅存提供了思想、政治、军事、经济、组织、群众等各方面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群众史观的确立在其革命生涯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为他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但他试图依靠群众运动建设一个新中国的设想却遭到了失败,这其中的经验教训对我们今天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彭德怀、滕代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在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彭德怀等党员同志非常重视党组织和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根据地建立前平江起义时期还是根据地建立后苏区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党和部队的具体工作当中,帮助大量新党员克服了非无产阶级思想,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扩大了党组织的群众基础,加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军队战斗力,同时也为党在后来的革命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创建了以陇东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不仅为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而且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梁精神”。“南梁精神”蕴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性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等优良传统和先进思想,特别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同志,在无数的艰辛、曲折和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始终坚持革命信念不动摇,始终以革命大局为重,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仅形成了一整套党群关系的理论,而且积累了处理党群关系的丰富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金红 《广东党史》2014,(4):34-37
我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很关注党群关系问题,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形势的发展,我党对党群关系问题的认识也日趋成熟,并在实践中多方面地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不断密切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学习和研究这一时期党群关系的发展历程为新时期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纯洁性、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增强党的公信力与凝聚力、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取得了群众的拥护,确保了苏维埃革命的开展,初步显示出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创造了党群关系密切和谐的典范.党在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对当前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著名的六大根据地之一。方志敏等根据地领导人从闽浙赣苏区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央苏区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开展了以扫盲为主要方式、以政治宣传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教育建设,教育和团结了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有利于根据地巩固和发展。通过研究闽浙赣苏区的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苏区教育史的研究内容,亦对当代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习仲勋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被毛泽东称赞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作为苏维埃政府主席,在领导陕甘边区革命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与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群众的实际权益相结合,切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建设,探索出了具有显著特色的群众工作方法与路径,保障了边区群众各项权益,获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  相似文献   

13.
习仲勋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他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在总结渭北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创建陕甘南梁革命根据地的决策;根据陕甘边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根据地的政策,使得陕甘边区得以繁荣和巩固,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革命失败后,湘赣边界各县共产党的组织和农会惨遭破坏,但边界群众普遍受到了一次革命思想的洗礼。大革命时期边界党组织的普遍建立和积极活动,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准备了较好的组织、群众和武装基础。  相似文献   

15.
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著名的六大根据地之一。方志敏等根据地领导人从闽浙赣苏区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以中央苏区的方针政策为指导,开展了以扫盲为主要方式、以政治宣传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教育建设,教育和团结了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有利于根据地巩固和发展。通过研究闽浙赣苏区的社会教育,不仅可以丰富苏区教育史的研究内容,亦对当代社会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典范,在其创建和续存的两年多时间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中国革命的的胜利都曾做出过重大贡献。本文在探讨红色文化生成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生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和领导核心、理论基石和文化渊源、主要载体和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大革命失败后,湘赣边界各县共产党的组织和农会惨遭破坏,但边界群众普遍受到了一次革命思想的洗礼.大革命时期边界党组织的普遍建立和积极活动,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准备了较好的组织、群众和武装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31年至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开辟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带领群众进行土地革命,以及政权、军事、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以根据地财经建设作为切入点,主要探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货币政策实施的背景、方式和历史经验,得出了必须加强党对货币的控制能力、正确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既要符合金融发展规律又要适应根据地实际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党群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以利益关系为基础的互动关系。密切党群关系能够为构建良性政治生态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执政党应从提高党的利益整合能力、自觉坚持群众路线、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着手,密切党群关系,构建起良性的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20.
谢子长对创建陕甘边根据地有着独特贡献。他早年投笔从戎,是陕甘革命根据地最早的党员;他积极开展农民运动,被广大农民称为“谢青天”,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他领导的清涧起义是继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三次武装起义,进入了创建西北工农红军的新时期;他先后在陕北、宁夏、甘肃等地秘密打入国民党部队,做策反工作,为建立、扩大红军,开展游击战争进行积极探索。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他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