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恩始终将自然史和人类史进行结合研究。“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与“人类本身的和解”的“双和解”理念包含深刻的共同体哲学意蕴:就建立人同自然和解的生命共同体而言,人类应遵循规律,确立自然是人类无机身体的意识、人类需要的边界意识以及“生态理性”意识;就建立人与人和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言,人类需要充分理解群体存在与群体意识、个体存在与个体意识、类存在与共同体意识,在个体发展方面强化类意识,在类发展方面强化共同体意识;从“天人合一”到“生命共同体”和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彰显了和谐共生的中国智慧。而全球化时代,这一中国智慧可以为人类携手共建全球治理新秩序提供具有终极意义的思想支撑。  相似文献   

2.
贝克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立足于一种经验性的社会理论,指出西方现代化进程正在消解初次现代化的工业社会规划,一种新的现代性正在形成。这就是自反性的现代性,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形态是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生产的逻辑取代财富生产的逻辑开始占据统治地位,它以个体化为核心重塑社会的内在结构与人们基本生活行为如家庭模式和职业体系的确定性,从而动摇了科学与进步的信念,并改变了政治的概念、地位和媒介。10年之后,高清海先生的论文《“类哲学”引论——人与哲学的未来》发表,标志着其类哲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出场。类哲学从人的双重生命的观点出发,指出现代社会正在从个人本位走向类本位,哲学也正在从个人体验性哲学走向具有更广阔视野的类哲学,人们应该从理解人的类本性及其发展出发来认识和解决现代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而论,前者侧重于经验性,后者侧重于哲学性,二者结合起来考虑,可能会对解决各种全球性的社会问题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类哲学"是从人的类、类生命本性入手,探讨人的本质规定的"新哲学",是一种体现着人对自身本质即"类本质"的全新理解的哲学形态。作为一种关注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本体论的物的表象式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哲学理解人、对待人的观点和态度。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自觉的"类哲学"理论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理解"人"、关注"人"的新角度;确立了一种人的"类存在"方式,形成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在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而这是与"以物为本"、"以GDP为本"等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科学发展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人类世界的整体着眼,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的哲学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人类存在方式变革的新的伟大设想,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共生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治理观、价值观。这一理念不仅蕴含着马克思"类哲学"的精髓,而且承载着中华文明独特的"和合"思维和天下情怀,对于人类存在方式的现代重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始终追求人的生存合理性,始终把人的解放作为终极目标,并把社会化了的人类作为其立足点。因此,马克思人本理性哲学是追求全人类的合理生存、健全发展与自由解放的哲学,这也是马克思的人本理性哲学理念的总体精神。同时,马克思的人本理性哲学理念在其理论研究的一生中是具有一贯性的。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时代发展所呈现的人类联合发展的大趋势,有力印证了马克思类哲学的现实性与科学理想性。马克思类哲学诞生于人类社会互联、全球性交往方式开始的历史新时代,有着丰富的人类社会联合与普遍性交往的思想内容,且与"互联网+"时代精神内在一致。"互联网+"时代人类异化出现了新情况,人类网络命运共同体构建出现新进展,人类互联交往出现新媒介,这给马克思类哲学的批判、构建与大众化传播提出了新问题、新挑战。为实现马克思类哲学与"互联网+"时代的良性互动新发展,迫切需要当代马克思类哲学对新异化保持辩证批判精神,提供推动"互联网+"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新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马克思类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大众化传播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艺术的心道     
中国哲学强调生命为宇宙万物之本体,世界变化之根源,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生命,在察赋自然生命之后,能将人类的生命精神,道德理想,艺术价值扩展到宇宙,使整个宇宙成为备有美、善的价值世界。生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一种艺术的观照,艺术是人的心灵表现,这种表现不是凭空而起,而是受外界刺激的结果。所以,从本质上说,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对自然状态的"心"的体悟。另一方面,表达形式也是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当然,艺术的本质是成于"心"、源于"道",研究艺术的表现形式,首先应该立论于艺术的本质内核,这才是现代艺术研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神韵:从汉末人伦鉴识到魏晋人物品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毅 《思想战线》2000,26(1):62-65
"神韵"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核心性范畴.这一范畴的语源学根据,来自南北朝时谢赫的<古画品录>,其哲学根源是老庄的生命哲学."神韵"作为美学范畴,有一个从哲学理念到主体现实生命形态欣赏、再到审美观念渐次递变的过程,而从汉末人伦鉴识到魏晋人物品藻正是这一递变的现实人文环境.汉末人伦鉴识重在政治实用目的,魏晋人物品藻则是对主体生命形态、精神本身的欣赏,这种对生命观照的审美态度为"神韵"这一艺术审美范畴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以"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为立脚点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是关于人和人类世界的哲学,它是从广义人类学维度和哲学高度对于人和人类世界的把握,因而可以称之为人类学—哲学。这是一种关于每个人与一切人如何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的新哲学。它的从自然界出发的人与自然界的生态一体性原理;以"社会人"为本理解人和人类世界的一切问题以及人的自由解放原理;以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合理的物质变换"作为人类世界的最高生态价值的原理;以"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为根基的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公共人本主义价值立场等等,都是如何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合理关系的哲学原理,它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轩玉荣 《前沿》2012,(7):53-54
马克思"人学"之思及意义在于赋予当代哲学以崭新形象出现。他完成了从"解释"的哲学向"改变"的哲学的格式塔转换,为我们拉开了人作为人应该成为人的历史序幕,实现了哲学在当代的"人类学转向"即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合理性认识。在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问题争论中,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的出现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本质的回应。  相似文献   

11.
金元浦 《传承》2012,(15):1-1
1892年11月25日,顾拜旦在法国索邦大学发表《奥林匹克宣言》,在人类现代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计划。这是现代奥林匹克史上的一个伟大开端,具有永久的社会价值,也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明遗产。奥林匹克精神的核心是关乎人自身的积极快乐的生活哲学、生命哲学,它强调人通过自我锻炼、自我参与而拥有健康的体魄、乐观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积极追求。所以,奥运关注人,热爱人,提升人,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和健全人格的完善培养,唤起人对自身健康基础上的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无限珍视,进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2002年8月25至28日,澳门中国哲学会、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联合在澳门举办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下简称“两类精神”)研讨会。与会的有两岸四方——大陆、澳门、台湾、香港学者50余人。研讨历史与现实、中与西结合,就两类精神各自的界定,两者的关系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实践哲学将自由确立为人的一切行动的起点,政治和道德作为人的实践行动的两个基本领域,康德通过对政治义务和道德责任之基础的阐明,最终确立了政治与道德在实践哲学领域中的内在一致性.康德并没有忽视政治行动的特殊性,政治行动作为人类意志的表达和实现方式,规定人类意志的东西既可以是自然的必然性,也可以是自由的因果性,因此,康德是同时在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这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展开对人类政治问题的思考.康德对于政治与道德之关系的阐明,从某种意义上展示了康德关于理性统一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思想是人的属性,而"人总是他思想的奴隶"。思想作为生命的精神现象,使人在生存于物质世界的同时,有了一个精神世界,有了"自我"的思想谱系,有了"认识你自己"、解释世界进而改变世界的能力。一部人类思想史昭示我们:思想的力量在于求真,思想的理性贵在质疑,思想的生命重在信仰,信仰与自由同在。自由、尊严和幸福是历史哲学的根本价值和现代人的终极关怀,但富裕的"幸福危机",使人不知所措。这就是"人本困境",它使人产生思想焦虑。当下的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失范的社会风气呼唤精神救赎,呼唤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文化自觉,也呼唤思想的理性话语和学术守护。  相似文献   

15.
对哲学学习者和研究者而言,掌握一定的哲学思想无疑是必需的、重要的,但获得哲学精神或许更为根本、更加重要、更有意义。高清海先生创造了深邃的哲学思想和博大的哲学理论,归根到底得益于其哲学追求与生命精神相统一的哲学精神,这些精神至少包括:破除教条的开拓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求真精神,追求真理的锲而不舍精神,人之为人的人道求索精神,物我统一的天人合一精神,永不满足的自我超越精神,死而后已的生命创造精神。努力继承和大力弘扬高清海先生的哲学精神,不仅是其生命的复活和延续,而且是民族复兴之梦实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正> 从近代到现代的人类思想史上,唯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思潮。应当怎样看待人类思想史上的这一现象呢?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能在20世纪焕发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要说明这一问题,就必须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程,重新审度其哲学的基本精神。首先必须确立研究的正确方法和理论。长期以来,我们在理解、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时所出现的偏差,从根本上说,是作为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人性论是人类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自我认识的理论 ,讨论对于人的存在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 ,对于作为人类精神反思的哲学也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唯物史观的人学理论是在对传统人性论的批判和比较中产生和发展的 ,其中费尔巴哈的人性论直接启发了唯物史观人学理论。对人的爱的情感的关注是费尔巴哈和孔子人性论的共同特点 ,借唯物史观的视角评点两家人性论的同异 ,对唯物史观人学理论自身的完善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梁艳 《传承》2009,(2):96-97
哲学以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而科技的发展又要以哲学作为指导,二者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统一和融会贯通的。哲学以科学技术的统一与融合已经日益成为人类进步的必需。科技与哲学的融合使出现的新学科——科技哲学科学化与人文化,使计算哲学在21世纪兴盛。  相似文献   

19.
武经伟 《思想战线》2012,38(4):96-103
中国传统哲学蕴涵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及生存智慧。张尚仁先生《道家哲学》,深入阐释了道家哲学范畴体系及道家和道教中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谐宽容等中华文化精髓,揭示了其对重构人类生存发展基础理论的时代价值。这是中华文化传统及其哲学的反思与重构,对于认识中国文化传统和哲学的自身特性,自觉把握民族复兴的精神品格,"觉解""中国性",并在批判现代性缺失中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建构和谐中国及和谐哲学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我在《从原始哲学到生存实践哲学:对西方哲学史的重新分期》一文中,以人和世界的关系为终极尺度,将全部西方哲学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期:(1)直接断言世界阶段——原始哲学时期;(2)以精神活动为根据观照——阐释——断言世界阶段——精神哲学时期;(3)以生存实践为根据建构——发现——阐释世界阶段——生存实践哲学时期。从精神哲学到生存实践哲学的转折过程就是真正现代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诞生过程。尼采就是这个转折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摧毁了精神哲学的最后支柱,为生存实践哲学的建立奠定了根基,并且创立了最初的生存实践哲学。因此,可以说他是生存实践哲学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