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决策,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律师事务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在律师队伍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律师头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律师工作,指导广大律师坚定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重大学习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经济发展实践规律性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和创新做出的伟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五个重大原则,即以人民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对外开放,从研究立场、制度特性、发展路径等不同层面,体现其理论原理的内在特性和根本精神,呈现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和发展道路的理论逻辑,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崭新创造。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本文指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党风廉政建设,对于纪检监察工作打开新视野、拓展新境界、开创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既面向世界又着眼于中国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已经彰显出其全球化视野和世界眼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它在哲学基础和理论精髓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在理论基石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在主要内容上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战略布局,在重要范畴上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基本规律.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就是努力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向深入,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在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以科学发展砚为统领,实现检察事业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理论创新是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当前,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指导中国热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毛静 《法制与社会》2015,(9):217-218
意识形态对于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一方面可以巩固党对我们的领导,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稳定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源泉.如果想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下,实现我国进一步的繁荣与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必须用科学理论来教育人民.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源泉进行了具体阐述,对其思想涵义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同时以此为理论基础,进一步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我国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以及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重要源泉,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的不竭动力,是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道路的重要法宝。在新起点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进而不断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客观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明确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三化的辨证关系,以三化的互动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把握重要的基础手段和方法,以理论的发展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索理论传播普及的基本路径,以思想理论的日益通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9.
安鑫 《法制与社会》2010,(22):282-283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领导集体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本文分别对传统人道主义、"新人道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人道内涵进行了梳理,从本质与核心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目标以及方法论等方面出发,论述科学发展观对佩西的"新人道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纪检监察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指导纪检监察工作打开新视野、拓展新境界、开创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左传>文辞古奥,义蕴深微.由于时代悬隔,虽经历代训释,疑义犹夥.本义湮没,通假不明,指代不清,诸般情形,在在多有.本文就襄公时期若干训诂问题予以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物权变动的公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厚国 《现代法学》2005,27(3):18-30
物权变动涉及财产的涌流,关乎一国的交易秩序,因而公示极其重要。公示将物权的实际状态表彰于外,为社会认识。公示主义的中心理念在于交易便捷与安全的社会价值,通过对交易人信赖的维护,向社会交易界提供统一的、稳定的、普遍信服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3.
胡东海 《法律科学》2011,(4):121-127
民法教义学中,合同履行请求权至少应包括合同生效要件。其中,合同的特别生效要件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学说及实践中已无异议;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并无"符合"与否的问题,而只有"违反"如何的问题。私法自治原则要求,证明责任分配在参与民法外部体系的构建时,将合同效力要件规定为"效力阻却要件",交由被告承担证明责任,所以,应对《证据规定》第5条规定之"生效要件"作目的性限缩。此种以证明责任为解释目标的进路,表明证明责任分配也是法规范之关联脉络的一种,解释论亦应以证明责任分配为解释目标。  相似文献   

14.
董邦俊 《河北法学》2004,22(4):67-69
贪污罪的概念是关系到贪污罪的认定的重大问题。然而刑法界对贪污罪的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对贪污罪概念的重构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实践,通过比较研究,对贪污罪作出了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5.
程燎原 《法学研究》2011,(5):143-163
法治政体理论在根本上把法治理解为,只有立宪政体才会要求并实现法律统治的一个政体问题。建立民主立宪的法治政体是辛亥政治革命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等法律初步构建了中华民国法治政体的雏形,但这一政体也陷入多重困厄之中。孙中山等人对这一政体及其困厄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与反思。从法治政体理论及民初缔造法治政体的实践出发,可以对治法型法治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性的检视。  相似文献   

16.
康明 《行政与法》2005,(7):120-123
如果仅从根据立法原意和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相关规定来理解,渎职罪主体应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如考虑到刑法总则第九十三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以及总则对分则第九章渎职的指导作用,则渎职罪主体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本文试就如何界定渎职罪主体范围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7.
罗时贵 《北方法学》2012,6(3):115-124
法律资格纷争成为英美法理学传统的一道难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不同法学流派。从法的合法性判准的不同模式出发,证立整全性不仅可以进入法的合法性判准的行列,而且必然成为当下法的合法性判准的最佳选择。这一必然的最佳选择基于整全性在理论上符合法律的终极目的,即最高指令——人类"善"的生活,在法律实践中实现了平等尊重和普遍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的法律才是理想型的法律。如果这一论证结论确实可行,那么,我们就可以超越哈特与德沃金关于法律概念之争,终结和平息不同法学流派对法律资格的纷争。对于法律资格的回答将聚焦于法的合法性和整全性的关联考察,其对法理学的重述将开辟新的理论疆场。  相似文献   

18.
提单的管辖权是正确处理无单放货等提单纠纷的首要问题。提单的管辖权条款属于协议管辖,是国际私法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产物。无单放货案件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形,所谓的“侵权纠纷一般不适用协议管辖条款”的规则并不能当然适用。根据现行法以及民事侵权的基本法理,分析中国法院用于否定提单管辖权条款适用的“侵权诉因”及“与争议没有实际联系”两个主要事由,认为以“侵权诉因”排除提单管辖权条款适用的做法不仅于法无据,而且违背法理;而以“与争议没有实际联系”作为否定承运人总部或主营业地之管辖连接点的理由也过于极端。在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提单管辖权条款问题的三点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之再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民法把不当得利返还权定性为债权而归入债权编,然而这种定性定位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与我国物权变动的有因模式相冲突。通过对不当得利制度的历史考察和价值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它是一种概括的混合的救济权,既可以救济对人性的权利,也可以救济对物性的权利。不当得利、不当得利之债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不同范畴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无罪推定原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哲  陈瑞英 《河北法学》2004,22(3):138-141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刑事诉讼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对于确保被告人在审判中受到公平对待、参与法庭判决制作和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其思想在我国古代已有体现 ,但真正现代意义的无罪推定原则是近代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的成果。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确立完全意义的无罪推定 ,但吸收了其合理内核。在正确理解无罪推定原则时 ,我们应注意该原则与实事求是、沉默权、传统法律观念和配套法律制度等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