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东盟自身合作发展的多元性特征,显示了在东亚区域合作中的智慧,是东亚区域化的核心角色,也是东亚一体化中的主导力量。东盟在不断调整自身战略选择的同时,促使东亚的合作朝着区域一体化方向深入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潮流。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以及地区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越南为了营造有利于本国革新开放的国际环境,积极推行地区间"大国平衡"的对外战略,同美国在内的各个大国开展广泛接触。中国与越南也存在广泛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利益"捆绑"。因此,中美越以及其他的东盟成员国各方利益相互融合、渗透,亚太具有区域合作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曾经给东亚地区社会发展带来重创的SARS危机和印尼大海啸推动了原本沉寂的东亚社会地区主义的兴起。东亚各国从国家利益与地区利益两个层面出发,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社会合作主张。而东亚地区由于其复杂的区域特点,要迅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社会政策也面临着重重困难。面对新的国际与地区形势,未来的东亚地区社会合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4.
区域性公共产品理论在区域合作和地区一体化中显示了较强的解释力。东亚区域合作对区域性公共产品的需求,是由该地区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所决定的,提高区域公共产品的供应水平来克服其发展障碍成为东亚各国的内在要求。区域性公共产品与东亚区域合作之间是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区域性公共产品可为东亚区域合作提供新的动力来源;另一方面,东亚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与其区域合作的进程是密切关联的,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可以使区域性公共产品供给的效率得到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亚洲合同法原则"(PACL)是由东亚合同法专家学者共同发起的合作研究项目,这种合作是一种民间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共同研究,最终目标是完成一部名为《亚洲合同法原则》的模范法. 上述合作的发起时间是2009年10月10至11日,当时,笔者在清华大学组织召开了"欧洲私法的统一及其在东亚的影响"国际研讨会.那时,在欧洲有以Ole Lando教授为首的《欧洲合同法原则》(PECL),有以Helmut Koziol教授为首的《欧洲侵权法原则》(PETL),还有以Christian yon Bar教授为首的《共同参考框架草案》(DCFR).对上述三位教授,笔者均有过私人接触.他们所做的工作,给人以启发:为什么不可以在东亚实质性地开展类似的合作和共同研究呢?这也正是当时组织那次国际研讨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广西南宁南下,经过越南、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直到马来半岛最南面的新加坡,这就是中国一东盟合作的新通道--"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在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南新走廊"这条初具雏形的国际大通道成为中国和东盟企业家关注的焦点.随着"南新走廊"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全线贯通的"南新走廊"将为中小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相似文献   

7.
北部湾经济区成中国-东盟大通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临海大工业布局到保税物流体系建设,从多区域合作到西南出海大通道,近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创造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北部湾速度",正从祖国的西南边陲变成中国东盟合作的大通道,从一个地方题材变成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安全观在一定阶段忽视了海权,造成中国对海洋利益的保护薄弱。东盟组织虽然力量弱小,但对维护亚太稳定、中国国家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南海海域。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中国与东盟有着共同目的,因而在安全方面两者存在合作可能。东盟所处海域是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重要航道,对中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面对美、日、俄及印度在亚太的争夺,中国与东盟在安全上进行合作不无可能。  相似文献   

9.
一、加快构建中国-东盟旅游合作机制,加强相互间的务实合作 一是争取设立一个区域性的旅游协调机构.在筹建的中国-东盟促进中心设立旅游工作部,主要任务是提出中国与东盟各国旅游合作的指导方针和发展方向,研究旅游合作的的各项活动、计划与项目,协调解决旅游合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促进政府部门之间、旅游企业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成员由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的旅游高级官员组成,用"轮值制"的形式确定主席方,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指出将东亚看做一个整体,可以运用国际体系的均势理论来解释东亚。由于东亚存在中、日、东盟,甚至还有美国,俄罗斯,印度等大国或集团的影响,加之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竞争和合作的共存,东亚未来大体是一种均势格局。  相似文献   

11.
<左传>文辞古奥,义蕴深微.由于时代悬隔,虽经历代训释,疑义犹夥.本义湮没,通假不明,指代不清,诸般情形,在在多有.本文就襄公时期若干训诂问题予以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董邦俊 《河北法学》2004,22(4):67-69
贪污罪的概念是关系到贪污罪的认定的重大问题。然而刑法界对贪污罪的概念的表述各不相同,对贪污罪概念的重构已成为当务之急。结合实践,通过比较研究,对贪污罪作出了新的界定。  相似文献   

13.
胡东海 《法律科学》2011,(4):121-127
民法教义学中,合同履行请求权至少应包括合同生效要件。其中,合同的特别生效要件由原告承担证明责任,学说及实践中已无异议;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并无"符合"与否的问题,而只有"违反"如何的问题。私法自治原则要求,证明责任分配在参与民法外部体系的构建时,将合同效力要件规定为"效力阻却要件",交由被告承担证明责任,所以,应对《证据规定》第5条规定之"生效要件"作目的性限缩。此种以证明责任为解释目标的进路,表明证明责任分配也是法规范之关联脉络的一种,解释论亦应以证明责任分配为解释目标。  相似文献   

14.
物权变动的公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厚国 《现代法学》2005,27(3):18-30
物权变动涉及财产的涌流,关乎一国的交易秩序,因而公示极其重要。公示将物权的实际状态表彰于外,为社会认识。公示主义的中心理念在于交易便捷与安全的社会价值,通过对交易人信赖的维护,向社会交易界提供统一的、稳定的、普遍信服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5.
程燎原 《法学研究》2011,(5):143-163
法治政体理论在根本上把法治理解为,只有立宪政体才会要求并实现法律统治的一个政体问题。建立民主立宪的法治政体是辛亥政治革命的目标。为达成这一目标,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等法律初步构建了中华民国法治政体的雏形,但这一政体也陷入多重困厄之中。孙中山等人对这一政体及其困厄进行了富有价值的探索与反思。从法治政体理论及民初缔造法治政体的实践出发,可以对治法型法治的思想观念进行比较性的检视。  相似文献   

16.
康明 《行政与法》2005,(7):120-123
如果仅从根据立法原意和刑法分则第九章渎职罪相关规定来理解,渎职罪主体应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但如考虑到刑法总则第九十三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的关系以及总则对分则第九章渎职的指导作用,则渎职罪主体不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本文试就如何界定渎职罪主体范围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7.
罗时贵 《北方法学》2012,6(3):115-124
法律资格纷争成为英美法理学传统的一道难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了不同法学流派。从法的合法性判准的不同模式出发,证立整全性不仅可以进入法的合法性判准的行列,而且必然成为当下法的合法性判准的最佳选择。这一必然的最佳选择基于整全性在理论上符合法律的终极目的,即最高指令——人类"善"的生活,在法律实践中实现了平等尊重和普遍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的法律才是理想型的法律。如果这一论证结论确实可行,那么,我们就可以超越哈特与德沃金关于法律概念之争,终结和平息不同法学流派对法律资格的纷争。对于法律资格的回答将聚焦于法的合法性和整全性的关联考察,其对法理学的重述将开辟新的理论疆场。  相似文献   

18.
提单的管辖权是正确处理无单放货等提单纠纷的首要问题。提单的管辖权条款属于协议管辖,是国际私法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产物。无单放货案件存在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情形,所谓的“侵权纠纷一般不适用协议管辖条款”的规则并不能当然适用。根据现行法以及民事侵权的基本法理,分析中国法院用于否定提单管辖权条款适用的“侵权诉因”及“与争议没有实际联系”两个主要事由,认为以“侵权诉因”排除提单管辖权条款适用的做法不仅于法无据,而且违背法理;而以“与争议没有实际联系”作为否定承运人总部或主营业地之管辖连接点的理由也过于极端。在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提单管辖权条款问题的三点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于法治结构模式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把握法治的整体性,确保法治的全面性,尊重法治的过程性,防止将法治建设运动化.法治结构模式中的要素结构模式和层次结构模式是两个最基本的模式状态.对两个模式状态的探析,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孙洪坤 《现代法学》2003,25(1):89-94
本文旨在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论证程序正义在我国的可适用性问题。通过分析程序正义在我国的价值,及对社会现状的剖析,揭示程序正义的形成障碍,进而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较为稳妥的解决,建构了程序正义从观念到制度的立体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