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原则上同意省铁路修建委员会"关于今明两年全省铁路建设问题的报告"和"关于修筑铁路民工动员管理和土石方工程包干办法",现特转发给你们,请研究执行。省委、省人民委员会认为,大力发展铁路建设,对于保证我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不下决心修铁路和发展交通,就很难保证我省的经济建设和钢铁工业的大跃进。所以,铁路修建委员会提出的今明两年修建铁路  相似文献   

2.
周妤 《前沿》2011,(14):158-161,165
从1874到1887年,清政府历经近14年才作出铁路的决策,其实施过程涉及筹款方式、路线规划、修筑计划以及铁路国有等现实的主题,到1906年,清政府基本上对各省修筑铁路请求都予以批准,使铁路利国利民的共识得以充分体现。而1911年出台的铁路国有政策,引发了巨大的政治危机。这些问题客观上反映了中国人在求强求富道路上的艰难曲折的历程,反映了清政府统治下的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威胁、财政危机、边疆危机、区域差异、政治斗争诸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英庚款董事会与抗战前国民政府的铁路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立振 《求索》2007,(8):223-225
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经济建设,各项事业陆续进行,其中铁路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当时中国贫穷落后,资金短缺,材料匮乏,鉴于此,国民政府就利用退还庚款,尤其是英国退还部分.来作为建设基金;同时成立了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专管退款使用,还规定基金的三分之二.用于铁路,这样庚款董事会资金及时投入,使铁路建设有了保证,国民政府先后修筑或改良了粤汉、京赣等干线,为战时铁路运输和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对中印公路作出卓越贡献的李温平李温平是我国近代交通史上杰出的工程师,尤其是在修筑中印公路的过程中,充分展示出他高超的筑路指挥技能,被美国工兵战时司令薛德乐(Seedlock)上校称为"工兵团的总工程师"。李温平(1912年—),福建惠安人,早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后又留学美国,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运输工程博士学位。1936年回国,在湖南大学任教,并参与湘黔铁路、川滇、川中、洛西等公  相似文献   

5.
吴亚明 《黄埔》2007,(3):53-54
自从刘铭传修建了台湾的第一条铁路,百多年来,台湾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就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是公路和航空运输方便快捷的今天,还是有相当多数量的台湾民众选择搭乘火车出行。  相似文献   

6.
自从刘铭传修建了台湾的第一条铁路,百多年来,台湾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就与铁路结下了不解之缘。即使是公路和航空运输方便快捷的今天,还是有相当多数量的台湾民众选择搭乘火车出行。  相似文献   

7.
开阔视野     
青藏铁路创下9项世界奇迹世界上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从格尔木至拉萨段是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全线总里程达1142公里。世界上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青藏铁路穿越多年连续冻土里程达550公里,攻克了世界铁路筑路史上困扰人类多年的冻土难题。创世界高原铁路最高时速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冻土地段时速达到100公里,非冻土地段达到120公里,这是目前火车在世界高原冻土铁路上的最高时速。全世界在多年冻土区修筑铁路已有百年以上历史,但已建成的多年冻土区铁路病害率很高,行车时速只有60~70公里。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青藏铁路的风火山…  相似文献   

8.
陈雅雯 《传承》2015,(3):143-145
1898年,德国凭借《胶澳租借条约》的签订,取得了在山东修建铁路的权利。1904年胶济铁路修建完成。一战时日本出兵侵占山东,占领了胶济铁路。一战后,为了收回铁路,中国与日本进行了长期斗争,最终在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上通过了胶济铁路的赎回方案,但赎金一直未能偿清。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赎路一事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9.
刘铭传抚台7年,全面推行自强新政,为台湾海防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将自给自足自强这一战略方针作为主政台湾的首要目标,走出了立国—爱民—经商—致富—自强的道路,其言论与大陆洋务派求强必求富的思想竞不谋而合,后起的台湾洋务运动最终与大陆洋务运动并轨而行。  相似文献   

10.
刘铭传不仅是清朝任命的首任台湾巡抚,也是抗法护台的英雄和建设合湾的“现代化之父”。他修建了台湾的第一条铁路和第一座煤矿。在电视连续剧《台湾首任巡抚刘明传》中饰演刘铭传的台湾著名演员刘德传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当家子”:“他为台湾老百姓所做的一切,至今在台湾老百姓心目中仍占有很重的地位,我很佩服他,他是我的偶像!”  相似文献   

11.
日据时期台湾出现了新兴的医师阶层,很多医师参与文化活动,并有关于病理症状与医疗想象的书写.这些隐喻书写透露出在殖民现代化过程中,台湾医师对疾病医疗的态度,以及对医疗现代化、传统中医乃至公共卫生等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振兴中华、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根本的指导作用必须把实现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21世纪对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包括加紧做好武力解放台湾的一切军事斗争准备;必须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加强海峡两岸及国际间科技文化交流,积极争取各国人民的理解和道义支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祖国统一中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厦泉漳城市联盟发展的意义及取向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深化闽台经济合作、充分发挥对台优势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其关键是实施城市联盟发展战略,打造海峡西岸“区域经济集群”发展优势。厦泉漳城市联盟有利于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增强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海峡东岸经济辐射、“承‘珠’接‘长’、连接中部”、对抗区域经济边缘化的能力,因而,应大力加以推动。本文仅就厦泉漳城市联盟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意义和发展取向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台湾农业产业化支持政策及其运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金辉 《思想战线》2003,29(2):25-29
台湾在土地资源十分匮乏的情况下,只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便在落后的传统农业基础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并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升级。其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台湾当局根据不同时期农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使政府的宏观政策得以成功实施。主要措施是:土地改革政策;市场促进政策;农业科技投入政策;产业组织优化政策;结构升级政策。  相似文献   

15.
日据时期台湾的“市区改正”及其对城镇发展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占领台湾后,为了满足殖民统治、配合殖民地资源和经济掠夺的需要,开始大力进行台湾城镇的基础建设事业,继之,在台湾主要市街实施"市区改正"计划和工事.经过改造,台湾城镇内部结构及其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种交通、卫生、休憩等公共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适应近代经济和产业发展要求的各种设施得以建立,也促进了城镇经济的较快发展."市区改正"中断了台湾城镇原有的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中国式的城镇形态,使城镇具有了日本以及欧美近代城市的某些特点,对台湾城镇的现代化发挥了较大的影响作用,但其目的在于将台湾的城镇(市街)改造成为适应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需要的大小中心据点.  相似文献   

16.
二二八事件是所谓台湾“悲情”的源头之一,当前流行的所谓日本殖民统治带给台湾现代化论调的建构,也与光复初期有关。这一时期的台湾,民族矛盾、省籍矛盾、阶级矛盾、现代化程度的差异等多重矛盾交织,错综复杂,只有把握其主要矛盾,才能对它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对当前的一些流行论调加以正确的辨析和批判。日本投降后中日民族矛盾退居次要位置,所谓台湾先进、大陆落后的说法也并无事实根据。这一时期台湾社会主要矛盾与整个中国一样,是广大民众与官僚统治集团的阶级矛盾。省籍矛盾固然存在,但它更多的是上述阶段矛盾的特殊表现形态。因此,台湾民众所谓“悲情”的指向,应是当时的官僚统治阶级,而非所谓“外省人”、中国大陆、共产党。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台湾进士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1895年离台内渡以后在福建及其邻省广东、江西之种种遭遇,记取清末民初的某些社会变迁和某些社会问题:新学兴起与科举变革,“癸卯学制”、废除科举与私塾、学堂的改良,以及诬讼、迷信、烟赌、教案、械斗和“银贵钱贱”。本文认为,许南英、丘逢甲和汪春源诸人在大陆身处和面对清末民初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勉力维护“新政”、改良社会,其顺应潮流、追求进步的事迹值得纪念。  相似文献   

18.
梁启超抱持着借鉴现代化经验用于祖国的初衷前往台湾,结果大失所望,发现了日本殖民者所谓为台湾带来现代文明的论调之不实;而台湾文人向他讲述的殖民者的种种恶政弊端却多确有其事,由此识破了殖民地所谓“现代化”的真相,写下《斗六吏》等诗篇加以揭露。他提出“刘铭传”诗题,寄托民族情感和反殖民的现代化追求,对台湾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聚焦中日间关于台湾问题的“1972年承诺”,对中日两国围绕台湾问题存在分歧的症结及解决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日本一直不肯直接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并经常在这个问题上制造摩擦(如邀请台湾政治敏感人物访日),除了因为他们有些人无意认真遵守《开罗宣言》的规定之外,还因为他们不得不受美国台湾政策的影响以及他们固有的对台湾的战略思考所致。中日间关于台湾地位问题的“1972年承诺”就是鉴于日方这种法律、政治和战略考量,在中美日三国合作的背景下妥协的产物。笔者认为,随着中美日“三角关系”的趋于形成和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建立,必将为中日间关于台湾问题的合理解决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0.
《申报》站在台民和中华民族立场上,同情支持台民抗战,其言论着意于倡扬台民的“忠君保台”精神,为台民的自立及成立民主国辩护,声援台民的抗日保台斗争,并塑造、赞扬了刘永福保台护民的英雄形象,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战略战术建议,有力地反驳了《万国公报》等外报对台民抗战的污蔑和指责。特别是《申报》从台民英勇顽强的斗争中,看到了蕴藏在民众中的巨大潜力,预见此乃民族的希望。换约接受后,清廷上层对台湾问题集体失声,《申报》则成为大陆支持台湾抗日的舆论中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