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为颖 《求索》2007,(11):99-101
古希腊的教育理念与民主制的政体共同衍生出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人文主义风潮——智者运动,智者运动中的physis与nomos之争及其结果集中体现了最早的人文主义思想中包括自然法在内的法律观念的发展以及对希腊社会的影响。但这一体现“人”的主体地位的法律观念却由于缺乏制度性的保障而最终无力约束人性之恶,并最终加速了希腊社会的没落。  相似文献   

2.
赵润月 《前沿》2004,(4):85-88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其重要特征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而加强人文教育又是其切入点和突破口,也是其重要内容。“人文”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周易》:“刚柔相济,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天文以察时变,观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欧洲,与人文精神相关联的“人文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的“人文学科”。作为人文精神发展的一个高峰,并与文艺复兴相伴的人文主义思潮,发端于意大利,以后传遍欧洲各国。人文主义高唱人的赞歌,赞美人的力量,着眼于做人的思考,体现为对人的终极关怀。古语云:“民为国之本,国以民而存。”“…  相似文献   

3.
乔莉萍 《长白学刊》2012,(3):156-157
一、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与“人的发现” 1350年开始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标志着欧洲近代文化的新开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一场新文化运动.它以人文学科的研究与学术为基础,与基督教神学人生观相对立,以人和人的现实生活为中心,以培养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为理想,以促进和实现人类幸福的现实生活为目的.  相似文献   

4.
《老子》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而“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老子》哲学实为一主体论思想体系本体之“道”下贯于个体生命而为人之德性,道之“自然”遂成为德性的本质内涵,修道成德实即道德主体性的实现与挺立。“道”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民“自然”的观点意味着人民乃是政治的主体;作为民“自然”的逻辑归结,“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执政准则。“无为”之治本质上系民意政治,透显着消解统治者政治主体性以凸现民众政治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换言之,任何人文主义思想都必然是“以人为本”的。但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与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在“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取向上是有区别的。当前我们实行的“以人为本”,包含着对于中外历史文化的借鉴和发展。因此,考察这种区别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和实行“以人为本”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程朱理学家认为天理是“至善”的,人欲是“万恶”的,并将二者相对立。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反对天下百姓追求物质欲望享受,而这些无疑是对孔孟儒学人文主义精神的背叛。  相似文献   

7.
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或聚集”的“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为一种“关系”的“集合”.道家的自...  相似文献   

8.
张艳 《淮海论坛》2011,(4):17-18,6
人类文明史,从本质上看,是人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成为自然、社会的主人的发展史。西方哲学中人文主义思想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因素,现代意义上的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于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对宗教神学的批判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在本质上,人文主义精神体现的是对人如何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注。其基本内涵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当代中国人文主义精神继承与借鉴了西方人文主义的积极因素。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人民政坛》2012,(1):36-36
崔巍2011年11月17日在《光明日报》上撰文《宪法与人文主义精神》认为,宪法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人成其为人”,并以此为出发点制约各种政治、经济、社会的永固权力。自有宪法以来,它就肩负着保护人民权利的使命,成为人文主义的最具表现力的载体。  相似文献   

10.
一、人文主义及其人的存在“人文主义”一词 ,是作为十五十六世纪新兴市民阶层———力图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 ,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的人们———的思想意识出现在欧洲历史上的。中世纪的欧洲 ,神学是统治一切的意识形态。神学通过宗教观念将封建制度内化为人民内心中关于“人应当怎样生活”的人生信念 ,既构成封建制度最重要的理性基础 ,也是束缚新兴市民阶层的精神枷锁。为了摆脱精神枷锁的束缚 ,实现自己所向往的自由生活 ,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家们提出 ,以往人们都是基于宗教信仰的观念去认识世界和人 ,撕去这层神秘的纱幕 ,就能使世界…  相似文献   

11.
杨犁民 《新重庆》2006,(12):43-43
“人精神”、“科学精神”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人精神”的内涵虽广.主要包含着“人”和“”两个方面:“人”是人精神指向的主体.把“人”作为终极关怀的目标和对象.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创造、潜质。以及人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是人精神指向的客体.尊重人的理性.尊重化艺术的功能和教化的作用.以提高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文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人文知识是有关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它包括哲学、历史学、心理学、法学、文学、语言学、艺术以及其他具有人文主义内容和运用人文主义方法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精神则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回答的是“应当怎样”的问题,即应当怎样做人,怎样对国家、对社会承担责任,应当怎样规范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理想、信念和道德,等等。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积聚对人产生的影响的外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人文知识,教育形式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2,(5):93-94
张晓光在《长白学刊》2011年第6期撰文认为,道家的“自然”概念与西方的“自然事物总和或聚集”的“自然”概念存在着很大差异。西方的自然观完全是客体属性,指向事物总和或聚集。道家的“自然”在指向“天”与“地”客观世界的同时,更指向了主体,呈现出主体对他人、对社会、对物质世界的一种态度和一种境界,属于伦理、认识论及审美的综合判断,表现为一种“关系”的“集合”。  相似文献   

14.
论传统忧患意识的形成及其思想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民族传统忧患意识的产生是“士”人自我觉醒的结果,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从思想内涵来看,传统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危机意识,一种深切的责任意识,一种昂扬的奋进意识,一种理性的超前意识,一种赤诚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王娅 《前沿》2013,(19):191-195
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系统表达出来,把人与自然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不仅包括生命形态的有机统一,而且还包括精神境界的协调一致.道家“天人合一、自生自化、天人合德”的思想,充分肯定了自然和人都有各自的价值,天和人之间应该形成和谐统一的价值关系,同时,天人之间只有形成这种和谐有序的价值关系,才能有利于自然万物健康良性的发展,这是构建现代生态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尚春霞 《新东方》2005,(7):45-50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神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思潮。它的基本思想是:承认人的自然本性,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独立,提倡人的平等,维护人的尊严,保障人的权利。人文主义一直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思想武器,后来,随着资产阶级地位的上升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文主义成为一种普遍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西方人引以自豪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国与西方有着迥然不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在本期《研究“二分问题”的现实意义及理论指向》一文中,郝孚逸编审认为,研究“二分问题”是从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概念入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约束”的矛盾、也就是人的社会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矛盾,演化成分工与分配的矛盾,找到了一条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深绿”的突围—复杂性生态哲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耘 《新东方》2008,(5):38-40
借观“深绿”生成的缘起可以知道,“深绿”形成的初衷正在于其对“浅绿”形上体系的否定与超越。如果说“浅绿”是一种对现代性社会以来的科学理性中技术主义原则过度膨胀的解构,那么“深绿”则是一种对“浅绿”所依赖的传统的人本主义、人文主义形上体系的解构。  相似文献   

19.
郭冬梅 《青年论坛》2010,(6):130-133
《巨人传》是法国著名人文主义作家拉伯雷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拉伯雷在小说中用大篇幅描写战争,并借此表达对侵略战争的厌恶,对正义战争的支持,突出了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战争的描写,拉伯雷表达了赞美人的力量、发挥人的智慧、尊重人的生命、强调人的品德的人文主义战争思想。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科学的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科学的性质是我国理论界未曾充分重视、也没有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而在西方哲学中,关于这个问题,则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学说:一是实证主义,一是人文主义。实证主义用自然科学的某些学科(物理学、生物学)、某些特性(经验性、客观性)、某些方法(因果说明方法)作为统括全部知识的原则和基础,认为社会科学要获得客观实证性,就只能用自然因素如“种族特征”、“地理环境”、“动物本能”等等来说明人和社会。人文主义则与此正相反,只看到社会生活中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的作用,否定客观的社会历史规律,因而也否定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