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谢安国 《传承》2013,(9):55-57
文化内核是建立在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文化价值观,是文化自身最具本质属性的核心构成要素。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内核是搞好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作用的前提。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必然的持久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问题首先在于启迪人的文化自觉,而人的文化自觉,既是由人的本质特性所决定,又是人类文化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根本的问题在于深刻把握和谐文化的理论基础,全面理解事物的斗争性与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关键的问题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要不断创新,要敢于和善于吸收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中的有益营养。  相似文献   

3.
谢安国 《传承》2013,(7):55-57
文化内核是建立在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文化价值观,是文化自身最具本质属性的核心构成要素。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内核是搞好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作用的前提。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必然的持久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  相似文献   

4.
童江梅 《新东方》2006,(12):57-6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中央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人格的和谐发展则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命题。具有和谐人格的人,能够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能以和谐发展的标准要求人自身的发展。就总体与部分的关系而言,和谐人格是和谐社会对社会成员人格的必然要求。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美是主客体在人的身心关系上的统…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树立生态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琼 《社会主义研究》2006,37(1):103-105
建设和谐社会,培养生态道德,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系统中诸多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要素之间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智慧,往往能够给予人们有益的启示。在当代中国,中华和谐思想与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产生了历史与现实的关联性,它们具有互动的文化意义和文化价值。全面小康的社会,必须是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和谐文化全面彰显的社会;和谐的社会及其和谐文化,必须以全面小康作为内容和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从三个方面揭示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互动意义与现实价值:一是在宇宙观上,达到天人关系的和谐,换言之,使社会主体与自然客体保持和谐相处,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在人际关系上,达到群我和谐,人我和谐,换言之,使社会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形成良好愉悦的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和谐,家庭之间和谐,单位之间和谐,整个社会都和谐;三是在人与内心的关系上,做到身心和谐,保持平和恬淡的心态,正确处理好正义与利欲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化宽容是建立在文化差异性基础上的彼此尊重与认同,它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与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不仅要包容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也要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但是,文化宽容并不意味着不讲原则与限度,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应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  相似文献   

8.
冯之浚 《今日浙江》2006,(19):50-51
文化是人造的第二自然。文化从纵向结构上来看,包括器物层、制度层、意识层;从横向结构上分析,包括三大研究领域,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和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等3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当前,要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发扬。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人们的交往、处世乃至国家内政和外交都有深刻的影响,并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是当…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解析二者的内在联系,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实践运用,使我们更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出发,分析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的相互关系,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基本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确引导和谐价值取向、倡导和谐的理想信念、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规范、培育和谐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1.
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振峰 《前进》2007,(4):40-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工程,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  相似文献   

12.
方飞  吴汉华  张艺琦 《思想战线》2013,(Z1):187-190
和谐文化,是崇尚以和谐为内涵的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文化体系。推进和谐文化的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创新和传播;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中国当前的文化建设出现了城、村分化趋势,城市和谐文化建设成效显著,而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形成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我国农村群众众多,研究和谐文化在农村的发展和传播现状,基于文化传播学的有关理论背景提出建设性的思路与发展建议,不仅能促进农村和谐文化发展与繁荣,而且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智力支持,稳定健康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祖晨阳 《人民论坛》2012,(20):188-189
世界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在此条件下,文化建设被广泛关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顺应我国现阶段国情的需要,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主题要求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特征,建设和谐文化,是应对文化全球化挑战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抓住这个根本,才能在主体方面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性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包括明天人之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与天的关系等合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成果全民共享。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再次论述有关思想.本文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内涵、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途径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黄美琼 《传承》2007,(8):62-6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因此,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尤为重要。和谐文化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关键,是实现新农村"管理民主"的重要途径,应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实现"村容整洁"。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9.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20.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