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大问题。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本文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几种理论简要评价,提炼出几种可供选择的模式:真正意义上的就地转移,就地消化;向小城镇转移;向大、中城市转移。本文的结论是:只有通过农村城镇化,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才是现阶段客观的、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存在, 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问题。本文根据我国现阶段正面临着沉重的城市就业机会的压力和我国经济创造就业能力下降的实际, 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一是向农业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要就业; 二是培育农村集镇、发展乡镇企业来消化劳动力; 三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和跨国流动; 四是加强青少年教育来降低劳动力的供给; 五是投入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实现农民增收、推动我国城市化追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转移面临着诸多问题,从广西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以就地转移为立足点,并充分发挥政府在促退就地转移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农业领域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课题之一。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面临诸多困难。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题解”在农业内部,应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完善农村产业体系入手,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创业)渠道。  相似文献   

5.
三元经济结构背景下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路径依赖模式主要是通过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而实现其人口转移与产业结构转变的城镇化方式来进行的。而本文对1978—2002年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相关统计指标的计量分析发现,乡镇企业无论是其产出还是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吸纳能力总体上都趋向于弱化,并且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递减规律。由于“乡镇企业一小城镇”传导模式中前者核心功能的减弱将必然导致后者传导机制的阻滞,因而,必须对这种农村城市化的路径依赖模式予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慧娟 《学理论》2010,(23):71-72,250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十分巨大,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主要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拓宽农业内部就业空间;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积极组织劳务输出。  相似文献   

7.
土地规模经营被当今农业经济学界看作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农业比较收益,特别是种粮效益的唯一选择。而实际中农业土地规模经营进展缓慢,除制度上的障碍,更为主要的是现实条件的制约,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稳定地、彻底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土地经营不再作为他们的谋生手段。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非农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难有提高,由于乡镇企业近年来经济效益的滑坡,甚至导致部分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回流。那么  相似文献   

8.
韩俊 《理论视野》2001,(2):20-23
一、农民就业与农民收入增长 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第二、三产业收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20多年时间,已有近2亿农村劳动力通过不同方式解决了就业问题,这在发展中国家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改善了劳动力的利用状况,提高了利用效率,而且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乃至整个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结构的一个重大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许多方面特别是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进一步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仍然是我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之一。必须采取正确的对策措施,才能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国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演进中发生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我国是一个具有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农村有1.5亿剩余劳动力不得其用,这无疑是巨大的资源浪费。认真考察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路径和特殊规律,对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一)建国后,我国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积极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实行城乡有别的户籍管理制度。50年代,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和区域间转移障碍重重。(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我国在工业化进…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多方面探讨了实现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瞭望》1999,(17)
中国农业的主要矛盾是人多地少。从微观看,这是落后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矛盾;从宏观看,却是农业的进步与城市化落后的矛盾,体现在农业由于生产率提高提供的剩余劳动力不能被工业和城市吸收。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矛盾是中国各种经济矛盾的总根源。不是农业落后、而是城市化滞后拖了农业现代化、企业化的后腿,城市化滞后的问题应当得到重视,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应该提上日程,城市化这一课需要补上。从城市化的角度来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后遗症的必然结果、也就是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村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只有通过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 ,进军非农产业 ,发展民营经济 ,着力推进城镇化发展 ,加强技能培训等措施 ,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 ,增加农民收入 ,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 ,农业劳动力过剩已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在农村推力和城镇非农产业拉力以及转移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完成的。为了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急需深化体制改革和进行有关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现阶段"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而农民收入增长的根本问题在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实现规模经营。为此,需要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日本20世纪60年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部门,农业、农村与农民的"三农"格局发生急剧变化。为了使农业适应工业、农民融于城市,日本1961年制定的《农业基本法》通过实施生产、价格与流通、农业结构调整三大政策,有效地解决了"农工差距"问题。通过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的农业政策及其效果进行分析,旨在借鉴日本的经验,为缩小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提供可参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积存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积存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农村人口出生率偏高;二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五是国际劳务市场开拓不够等。  相似文献   

18.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是农村社会分工和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目标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础还很脆弱,如何不失时机正确引导、适度转移,并尽最大努力进行合理开  相似文献   

19.
非农产业扩容对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推进效应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非农产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农村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且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农村非农产业扩容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非农产业扩容的对策思路,将有助于缓解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20.
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增收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 ,也是近年来全国上下关注的重大经济政治问题。新形势下增加农民收入要实施综合治理 ,采取多种措施 :一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二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是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 ,四是加大中央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