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国内外史学界对于“中产阶级”的范畴界定和概念诠释都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而随着近年来中等阶层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中产阶级”的研究已然成为史学界的一个焦点问题。现任北卡罗莱纳大学(夏洛蒂校区)教授兼历史系主任约翰·斯梅尔先生的力作《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经由陈勇教授译成中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2月出版。  相似文献   

2.
杨丽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9):179-179,185
英国工业革命中逐渐壮大起来的中产阶级在学习科学知识上有着自己本身的特点,随着科学知识的传播,英国中产阶级接受科学教育的途径日益多样化,加上他们自身的文化修养,使得他们与工人阶级阶级差别扩大化。  相似文献   

3.
中产阶级“稳定器”、“缓冲阀”的功能较为重要,其讨论出现于90年代,巩固于2000年。以稳定器为主线,梳理中产阶级研究文献,分析中产阶级的叙事结构,发现阶级意识在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阶层自相矛盾的处境。这一矛盾的处境也同样在研究者不同的解释逻辑体现出来,同样无法避免叙事困境。叙事的阶级立场凸显出来,表现为阶级阵营的统一与阶级意识的分化,以及阶级行动的调整。尤其是作为学术共同体,“中国模式”又凸显出来,阶层化的边界意识增强,使得学术对话陷入了自我的封闭倾向。  相似文献   

4.
中产阶级不仅是一种财产状况和财产关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种历史现象。离开对中产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的观察,就无法正确认识中产阶级的作用。中产阶级的作用是由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环境决定的,对中产阶级类型进行研究,只能从中产阶级产生的历史环境入手。由于各个国家历史环境的巨大差别,中产阶级在各个国家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5.
2010年的英国议会大选出现了一个极富历史意义的结果——“悬浮议会”与联合政府的出现。二战之后尤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国中产阶级的崛起是导致本次大选出现这一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具体而言,英国中产阶级的崛起引起了政党趋同现象和政策性投票模式的加强,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促使大选出现了如此特殊的结果。而二者要发挥作用必须要以英国特殊选举制度下选民对两大党的“偏爱”为前提。  相似文献   

6.
(一)什么是“中产阶级” 第一种观点是按照马克思关于阶级和阶级分析的理论、列宁关于阶级的定义来划分的。他们认为,“中产阶级”就是相对于大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而言的中等资产阶级。在马、恩著作中,“中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是通用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指出:中产阶级代表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常用“十年动乱”来形容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文化大革命”,但这场发生在20世纪的人类悲剧究竟原因何在?英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博士的巨著《文化大革命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以其宏大的篇幅,透彻的分析,独到的见解引起了国内外史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该书的一、二两卷  相似文献   

8.
SS餐厅吸纳了餐桌礼仪,追求食物等级,使得西餐厅区别于大众工业食物,培育起中产阶级的食物偏好,转化为中产阶级的文化认同。国家和市场发挥了对中产阶级的建构作用,标准化食物的消费空间支持了中产阶级"社会"的建构,同时也依靠国家与市场的建构力量。中产阶级充分分享了文化多样性的阶层文化,相反他们却是消费标准化服务的社会群体。功能性和操作性是标准化生产与服务的技术核心,外地劳工向技术工人转化。阶级经验以隐匿的方式累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后,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的成长是一个具有全球性意义的话题。这一话题所以具有世界范围内的学术意义,不仅在于中国是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更在于中国中产阶级出现和成长的独特性。同西方相比,中国中产阶级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出了鲜明的消费主义特征,而且消费更为突出地成为地位模糊的中产阶级寻求社会认同的途径。同东欧前社会主义国家相比,一方面,经济改革的成功凸显了这一阶级的消费能力;另一方面,现有的政治格局也制约了中产阶级的行动空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政治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中产阶级凸现出"消费前卫、政治后卫”的双重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党作为一个阶级的特定阶级、阶层利益的代表者,深受其社会阶级结构的影响。香港中产阶级作为香港社会的中坚力量,影响着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政治上主要体现在对政党政治的影响。一方面,香港中产阶级推动了香港政党政治的发展,从积极的方面改变了香港政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并重塑了香港政党的格局。而另一方面,香港中产阶级强调个人色彩、政治冷漠的特点却对香港政党起着弱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基业常青的基石--培育与构建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科特认为:相对于企业的其他资源因素产品线、技术、资金、企业管理者及管理方式而言,企业文化可能是最稳定发挥作用的因素。从整体而言,“真正影响企业发展与走向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资金,而是文化”。一、企业文化的起源及定义。(一)企业文化研究的起源。如果说经济学主要研究的是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问题,那么管理学研究的则是在资源配置既定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的问题。企业经营者主要的工作则是如何使企业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益最大化,或者是在既定产出的情况下成本最小化…  相似文献   

12.
西方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军队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张伯伦内阁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这一转折的标志,就是张伯伦的伯明翰演说。用英国历史学家约翰·惠勒—贝内特的话来说,“首相在伯明翰弹奏出英国新的外交革命的基调”,“伯明翰演说的结果是英国将抵抗德国任何进一步的侵略行动”,“是英国结束了绥靖政策”。国内史学界也有人认为,德国侵占捷克之后,英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明显的进步和重大的转变”,“由在法西斯侵略面前步步退让一味妥协,逐渐转向处处设防、阻截、对抗”。张伯伦“到了最后终于转变  相似文献   

13.
香港中产阶级的政治取向、政治立场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香港的人心向背及未来香港政制的发展走向。但在目前,香港的中产阶级面临着经济、社会、政治的多重困境,并呈现出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即: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使香港政治生态呈现出复杂性;异质性导致政治取向多元化;政治意识淡漠,政治资源缺乏,利益代表缺位;态度立场矛盾含糊,表现出摇摆不定的两面性。缓解现时香港中产阶级困境和积怨,必须理解和关注现时香港中产阶级最为看重的"香港核心价值观",建立政府与中产阶级代表相对稳定的沟通机制,同时,香港特区政府要适时调整产业政策,重构合理向上流动的政策导向,并充分发挥香港民间组织的社会治理功能,全方位动员和团结香港中产阶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为深刻理解人本身的内涵问题,更科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从现代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和反思了人类的起源。当代英国动物行为学家古道尔·珍妮关于黑猩猩的调查报告动摇了人类学的概念,人类起源“直立说”受到质疑;现代生物学、DNA全部破译、克隆技术的发展,革新了人们的观念。本文提出了人类起源的“N基因合成说”或“杂交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15.
安德鲁·罗斯(Andrew Ross,1956-)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家喻户晓的社会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美国学术名刊《社会文本》的主编,纽约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系创始人,“学术播报”研究方法创始人,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的理论劲敌,现为纽约大学“社会和文化研究”系系主任、教授。2012年1月,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产业管理系副教授杨东篱在纽约大学对安德鲁·罗斯教授进行了采访。安德鲁·罗斯教授在访谈中对于文化研究的“学术播报”方法、科技观念之于文化研究的意义、英美文化研究的区别、“劳动”作为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研究的纽带、文化产业发展对于中国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6.
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关于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其中,对于“中等收入者”的含义,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些学者称之为“中间阶层”,更有人主张直接与国外衔接,称为“中产阶级”。下面笔者谈一下对中等收入者、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的理解。一、关于中等收入者、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对于世界各国而言,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壮大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意义。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着手研究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关系是指16世纪到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之间的贸易往来、外交接触和军事冲突。中外史学界对这段中英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清政府的“闭关自守”、英国使团来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既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术争鸣,也有某些西方学者的偏见。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百万元户,千万元户和亿元户的产生,已是社会上不争的事实。对此有人认为“中产阶级”已经产生,它将由经济上的壮大走向寻求政治上的权力。因此,呼吁对“中产阶级”实行遏制,以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至变色。有人则认为“中产阶级”尚未产生,百万元至亿元户们只是社会中的富裕阶层,不构成阶级,不用担心。对这个问题须如何看待?对这两种观点须如何分析?这是经济统战理论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德斌在《巴里·布赞与英国学派》一文中介绍说,巴里·布赞教授在1983年出版的《人民、国家与恐惧:国际关系中的国家安全问题》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概念和一种新的研究框架。布赞认为,现实主义并没有把“安全”和“权力”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20.
由西湖学者吴炫教授领衔的“中国文化理论创新研究中心”,以面对“中国文化问题”进行中西方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的“中国现代改造”为宗旨,致力于使中国文化的自主创新体现出的原刨性的实践品格,在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已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