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行立法关于起诉期限的规定具有撤销诉讼一体主义的特征,未来应从诉讼类型的角度完善行政诉讼规则,从而完善包括起诉期限在内的时效规定。具体而言,撤销诉讼继续适用现行立法规定的起诉期限;由于拒绝行为产生的给付诉讼也应当适用起诉期限的规定,而消极不作为给付诉讼可以考虑适用公法上请求权的消灭时效(诉讼时效)或者权利失效制度予以规范;确认诉讼不需要规定起诉期限,而是通过诉的利益和确认诉讼的补充性规则防止原告滥用诉权。  相似文献   

2.
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条款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起诉条件和起诉主体。结合现有学术研究成果和具体司法实践情况来看,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提起条件应当满足个人信息处理者主体适格、存在违法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并且损害了众多个人权益三项条件;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三种法定起诉主体应当分别定位为主要起诉主体、必要起诉主体和补充起诉主体;个人信息保护公益诉讼的具体路径选择需要结合两种公益诉讼模式的立案条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的主体类别以及处理主体与信息主体之间的关系具体判断。  相似文献   

3.
胡婧 《河北法学》2023,(9):183-200
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行政诉讼法》,明确检察机关享有提起行政公益诉讼,保障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的权能。经过五年全面实施,办案实践分别从起诉期限属性、被告明确性、诉请具体性、管辖隶属性认定等四个方面出发,尝试确定起诉条件适用标准,提高行政公益诉权运行效能。由于一方面偏差定位行政法律监督功能,在国家治理体系层面,忽略国家权力之间的“功能秩序”平衡,另一方面尚未明确诉讼程序的保障性,在检察系统层面,忽略检察权能之间的“梯级秩序”平衡,导致检察机关适用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条件存在诸多缺失。为弥补缺失,有必要在考量逻辑参照的基础上,明确起诉条件的构成要件,排除适用起诉期限,统一被告明确性、诉请具体性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4.
刑事立案监督障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立案监督障碍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立案监督工作问题解答》第10条规定,只有能够逮捕、起诉、判刑的案件,基层检察院才能进行立案监督。根据《刑事诉讼法》第86条规定,公安机关立案的标准是“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立案是一个独立的诉讼阶段.标志着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我国刑事诉讼分为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五个普通诉讼程序,在每一个诉讼阶段对证据都有着不同的要求。立案条件不能等同于逮捕条件.也不能等同于起诉条件,  相似文献   

5.
刘干 《人民司法》2023,(11):60-62
<正>【裁判要旨】借款人指示诉讼代理人以名义出借人的名义起诉自己,而该名义出借人对起诉及案涉借贷并不知情的,应当认定借款人、诉讼代理人是在冒用他人名义、虚构代理手续兴起诉讼;扰乱司法秩序或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认定构成单方虚假诉讼,依法驳回诉讼请求;诉讼代理人商请名义出借人,意欲通过嗣后追认消除无权诉讼代理情形的,不予准许;涉嫌虚假诉讼犯罪的,还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相似文献   

6.
<正> 一、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条件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根据是否具有实体请求权可划分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和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是指对当事人争议的诉讼标的,主张全部或部分实体权利,并提起诉讼参加到正在进行着的诉讼中的案外人。他所享有的是实体权利上的请求权。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条件是:(1)必须是真正符合原告起诉的条件。他必须按照起诉的条件向法院起诉,才能参加到本诉当事人的诉讼程序中,并处于原告地位,而将本诉的原、被告置于共同被告的地位。(2)对他人的诉讼标的有实体上的请求权,即有权要求本诉当事人双方或一方履行某种义务,以实现自己的权利要求。第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不起诉制度的法律适用(一)不起诉制度的涵义及诉讼功能。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或者对自行侦查终结的案件,经过审查后,认为犯罪嫌疑人具有刑诉法第15条规定的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或者犯罪嫌疑人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不需要判处刑罚或免除刑罚,或者经两次补充侦查尚未达到起诉条件,而作出的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法院进行审判,从而终结诉讼的决定。不起诉决定是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结果之一,直接产生终结诉讼的法律效力。不起诉的概念表明:第一,不起诉是公诉机关依其职权所作的一种处分行为。…  相似文献   

8.
论刑事证据标准及起诉方针龙宗智现代刑事诉讼,建立在“证据裁判主义”的基础之上。因此,检察机关提起公诉,须以必要证据的掌握为基本前提,否则,不仅不能最终获得对起诉的诉讼确认──有罪判决,而且缺乏诉讼进行的条件。然而,在起诉时,检察机关所掌握的证据需达到...  相似文献   

9.
附条件不起诉,又称暂缓起诉、暂缓不起诉、缓起诉,是指对于行为已经构成犯罪,但情节较轻的犯罪嫌疑人,附条件和附期限地暂时不予起诉,后根据被不起诉人的表现来决定是否终止诉讼程序。探讨暂缓起诉的有关问题,是在司法改革的背景之下进行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的结果对于刑事诉讼的公正、效率及对相关权益的保护,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拟通过对德国、日本等国附条件不起诉的比较考察,分析我国建构附条件不起诉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建构我国附条件不起诉的若干设想。  相似文献   

10.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新《刑事诉讼法》在未成年人诉讼案件诉讼程序中规定的特殊制度,该制度不同于原有的法定不起诉、相对不起诉等制度,是基于"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针对涉罪未成年人特别规定的刑事制度。本文中,笔者将以附条件不起诉理论为基础,探讨、归纳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原则,为进一步研究该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不起诉制度作了重大修改,就不起诉的适用范围、条件、程序、救济途径等作了较为完备的规定。这些规定对于提高诉讼质量和诉讼效率,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这是一个新课题,在适用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笔者试就以下三个问题,阐述一些粗浅的看法。一、检察机关作出不超诉决定后,又发现新的证据和事实,使案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如何处理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后,又发现了新证据、新事实,并由此使案情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使案件符合起诉条件,而被害人…  相似文献   

12.
从目前行政公益诉讼的发展来看,行政公益诉讼是一种新的诉讼制度,在实际的实施过程当中与传统的行政诉讼具有明显的差异。行政公益诉讼的基本功能能够保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对原有的行政诉讼制度形成了有力的补充。基于行政公益诉讼的特点,研究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条件制度,对于掌握行政公益诉讼的特点以及做好行政诉讼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结合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条件制度的实际和发展特点,探讨了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条件制度的完善路径,为行政公益诉讼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被告人在免予起诉的诉讼过程中有权获得辩护。这种辩护权除被告人自行辩护外,是否包括委托辩护人为自己进行辩护,在法学理论界尚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为了使被告人的辩护权在检察机关进行免予起诉的诉讼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切实保障被告人的合法诉讼权利,笔者认为,被告人在检察机关对其进行免予起诉的诉讼过程中,是可以委托辩护人为自己进行辩护的。  相似文献   

14.
现行民事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关于案件受理条件与立案标准的主要缺陷在于,未将起诉要件与诉讼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相区别,甚至将原告为获取胜诉在诉讼终结前所必须具备的诉讼实质要件作为起诉要件来看待。为此,本文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修订提出了相关思路,认为对原告起诉的审查,主要是对起诉要件的审查,也就是对原告所提起的诉讼能否作为审理对象进行审查,凡符合起诉要件的即应形成诉讼系属,导致诉讼程序的开启。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如何平衡私权保障与公共利益维护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当前因对其适用条件缺乏明确法律规定,实践面临公权介入领域过宽或过窄、支持民事公益诉讼与支持起诉概念混淆等问题。建议进行体系化构建,包括确立知识产权领域公益诉讼范围、扩充支持起诉对象、拓宽线索来源渠道、引入涉案企业合规机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不起诉是检察机关一项重要的司法裁量权,正确使用不起诉权,有利于分化、打击犯罪,节约诉讼成本,反之会产生负面影响,造成社会矛盾的新起点。笔者结合田东县的情况,分析产生不起诉案件的特点、原因,并提出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7.
张敏  刘炳坤 《法制与社会》2013,(31):160-161
刑事诉讼法专门规定了适用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特别诉讼程序,并在该程序中特别设立了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然而由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罪名的范围过于严格、适用条件的规定较难把握、监督考察的主体无适格性、考察制度的内容不够细化、最终作出的决定缺少救济,致使检察机关及诉讼参与人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可能导致该制度设立的目的难以在司法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本文将从提高检察机关和诉讼参与人适用该制度的自愿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着手,讨论如何构建适用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8.
股东代表诉讼,亦称股东派生诉讼,指的是当公司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而公司却怠于起诉时,公刮的股东即以自己的名义起诉,而所获赔偿归于公司的一种诉讼形态。股东代表诉讼源于英国衡平法,最初是对少数股东权的一种衡平法上的保护,该制度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在法律上的制度化要求,随着我国近年来公司大股东及经营管理人员侵害公司利益案件的屡屡发生,  相似文献   

19.
撤诉是结束诉讼的重要方式之一,它在行政诉讼中占有较大比重.但审判;实践中.对此的认识与适用不尽一致,为此,笔者谈点粗浅的看法.一、撤诉的概念及性质撤诉是指原告人或上诉人在人民法院裁判宣告之前,主动申请撤回起诉或上诉,或以消极的不作为方式放弃自己的诉讼请求,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从而终结诉讼活动的制度.撤诉在第一审程序和第二审程序中都可能发生,前者是指原告的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我国2013年实施的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的特殊诉讼制度。广州市南沙区检察院紧密结合未成年人司法实践,细化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条件、范围、程序、附加义务,引入未成年人心理干预机制、附条件不起诉评估小组机制、附条件不起诉内部听证程序的配套机制,努力探索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成熟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