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拉开了中国近代民主宪政的序幕 ,但历经十余载而归于失败。其失败的原因 ,除了当时政治环境的不利影响以及广大民众的民主意识低下外 ,临时约法本身的缺陷 ,如制定缺乏代表性、行政权力划分与现实政治状况相悖离、权力划分混乱等 ,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临时约法的缺陷及其失败 ,充分昭示了中国从传统专制国家向近代民主国家过渡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2.
李凯凯 《法制与社会》2011,(15):294-295
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统治,与此同时,先进的中国人也展开了对民主政体的追求,而以三权分立为原则的内阁制和总统制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就采用了总统制,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对总统制进行了改变,学界很多学者认为变化后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采用了内阁制或是混合制,但实际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政体模式仍然是总统制,本文试图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临时约法》“因人立法”说辩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笃才 《法学研究》2002,(5):152-160
通行的中国法制史教科书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点在于“以法制袁”的论断 ,本来是对该约法的肯定 ,却为批评该约法因人立法提供了口实。这种批评虽然是在法律价值观上的拨乱反正 ,但通过史实考辩可以看出 ,该约法规定责任内阁制却并非针对袁世凯 ,而是临时参议院基于利益的考虑所采取的扩大自身权力的措置。该约法的缺点不在于规定了责任内阁制 ,而在于没有规定保障其正常运作的健全规则。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它的颁布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然后它却未能得以真正的实行,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局限性,软弱性,妥协性;另一个重要的内因就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本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沈桥林 《政法论丛》2013,(1):93-102
清帝逊位之初十几年的中国近代史,就是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斗争史。国民党试图凭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责任内阁和政党政治;袁世凯或明或暗地破坏该法,欲使中国社会回归传统,让自己君临天下。然而,最终双方都以失败而告终。何也?在袁世凯,大概因为封建传统思想严重,过于迷信武装的力量和政治手腕,以至于公然逆民意和历史潮流而动,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民党,大概因为没有真正接受宪政文化的洗礼,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时局的把握也不够准确,以至于不知不觉地犯了这样那样的错误。  相似文献   

6.
成方晓 《中外法学》2013,(4):736-746
本文考察《临时约法》的两次起草、审议修改和读会通过的曲折历程,由条文修改过程探寻当年立法者的本意,发现《临时约法》立法过程中“改总统制为内阁制”的做法受到多数参议员的抵制而未能成功,其最终定稿对于政体形式采用了比较模糊柔和的折衷方案。  相似文献   

7.
《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现代化意义的资产阶级宪法性法律文件,它的失败教训,对中国现代化法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失败的原因在于设计本身的缺陷以及法治发展动力的缺失。分析《临时约法》失败的深层次原因,对于探索中国当今现代化宪政法治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饶传平 《中外法学》2013,(4):718-735
《临时约法》与晚清的《钦定宪法大纲》不同,将基本权利一章置于国家机构之前,以宣示人民对于政府的前提性与根本性。但《临时约法》第十五条 “得依法律限制之”的规定,却为政府立法侵蚀宪法基本权利提供了借口。《临时约法》第十五条 的规定,在法例上,可追溯到日本明治宪法第二十九条 “在法律范围内”和普鲁士宪法第二十七条 “非依法律不得设之”的规定;在思想上,源于清末民初国情论下的自由观。经过民国三十多年的立宪论争,《临时约法》第十五条 “得依法律限制之”被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第二十三条 “不得以法律限制之”取代。这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 等条款的修改与完善,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清生 《行政与法》2003,(12):80-82
对我国《公司法》第111条的见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该条是关于公司法的停止请求权制度的规定,只是存在巨大立法缺陷。本文拟对我国《公司法》停止请求权制度的立法缺陷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产品质量法》加强了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障,而产品缺陷责任在本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对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的保护,但是立法有关产品缺陷的标准却有着相互矛盾的规定,不利于产品缺陷责任制度的适用,所以梳理有关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对于完善产品缺陷责任体系,充分发挥《产品质量法》的功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自1997年新刑法实施以来,《刑法》第306条的规定引起了广泛的争议。本文从《刑法》第306条的立法意图、立法技术等角度入手,分析了该法条存在的立法缺陷。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获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赔偿法中有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赔偿义务机关的确立;二是赔偿数量的标准。这两个问题直接涉及到行政赔偿存在的实践价值。我国采取的是谁侵害谁赔偿的原则,即侵权主体与侵权义务机关相一致,由实施侵害的行政机关或实施侵害的公务员所在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这体现了对侵权者的经济惩罚,有利于依法行政。国家赔偿计算标准,是国家赔偿法所确定的根据损害程度确定赔偿…  相似文献   

13.
我国《物权法》立法技术若干缺陷的分析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物权法》的制定总体上是成功的,吸收了近年来我国物权法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国外一些先进成功的立法经验,但在立法技术上也存在着若干缺陷。本文从理论上对《物权法》的立法技术缺陷予以分析,并进行了比较充分的论证,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和构想,以期对我国《物权法》和物权制度的修改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1944年《中华民国专利法》的立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现代的国民政府时期曾颁布过集我国近现代奖励工业技术法律、法规、条例、办法之大成,参考了西方先进国家专利法的<中华民国专利法>.介绍并分析这部专利法的颁布过程和立法思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这部专利法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5.
我国于1997年修订刑法时增加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本文首先从犯罪的主观上讨论是否适用严格责任原则,然后提出了目前立法上对该罪的缺陷所在,最后,鉴于本罪主观要件的复杂性和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性,建议应完善立法,对污染环境的刑事责任给予具体的规定,并细化罪名。  相似文献   

16.
王向和 《特区法坛》2006,(1):25-26,33
农村土地承包的核心是家庭承包,所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宗旨也是“为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土地承包法》在第二章用了五节共32条详细规定了“家庭承包”的具体内容,占《农业承包法》65条的将近二分之一,而在第三章仅用了7条规定了“其它方式的承包”,由此足见家庭承包在农村土地承包、《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的地位和份量。《农村土地承包法》这种近乎畸形的立法结构。也彰影了其立法上的不足,即忽视了“其它方式的承包”的地位和作用。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对“其它方式的承包?规定的不够详尽、具体,缺乏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能从立法上解决“其它方式的承包”在实践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和“家庭承包”相比。明显短腿,这恐怕是《农业承包法》存在的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现以农村土地承包的发包主体和发包原则这两《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的最核心问题为例详述于后。  相似文献   

17.
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缺陷与解决路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华 《法治研究》2009,(2):65-73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与实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论,也与现实社会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研究《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缺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技术合同无效制度主要规定在《合同法》第329条,其集中体现了技术合同部分的合同自由与限制的矛盾。在该条中,将侵犯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合同规定为无效,对相关的合同自由限制过重;而将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的技术合同规定为无效,对相关的合同自由限制又过轻。对此立法缺陷,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9.
李剑 《当代法学》2011,(5):115-121
由于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学界对销售者的产品缺陷责任一直存有争议。通说观点基于《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三条主张销售者(对受害人)应承担无过错责任。本文从利益衡量视角对通说观点进行了分析与批判,认为销售者应(对受害人)承担过错责任,并进一步指出虽然基于《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三条销售者和生产者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责任,但是在受害人向销售者行使索赔权时,销售者可以其无过错而主张免责。  相似文献   

20.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是我国2006年新公司法确定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在保护中小股东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对诉讼管辖和诉讼担保问题、对股东代表诉讼费用缴纳问题、对股东代表诉讼法律后果问题缺乏具体规定等缺陷。笔者认为,应从明确诉讼管辖、公平分配举证责任,降低股东提起代表诉讼的门槛,明确代表诉讼为非财产诉讼、导入诉讼费用补偿制度,明确原告提供诉讼担保的条件、限制原告股东败诉时的赔偿责任等方面对我国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