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西文化理念差异的渊源在中国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相分.从这两种理论的渊源、实质、影响进行比较,得出突破天人相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彭钦 《传承》2009,(14):158-159
中西文化理念差异的渊源在中国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合一,而西方文化价值模式主张天人相分。从这两种理论的渊源、实质、影响进行比较,得出突破天人相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穆颜杰 《长白学刊》2005,1(4):41-44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加剧,一门新的学科即环境哲学亦随之兴起,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环境哲学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成了人们的聚焦点.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即从"天人合一"到"天人相分"再到"天人融合"辩证否定过程.  相似文献   

4.
邓晓芒 《湖湘论坛》2014,(3):51-53,84
武侠小说在中国代表一种停留于原始"互渗律"层次上的幼稚的思维方式,它基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人性观,弥漫于中国从下层民众到高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深处,是对主客相分的健全常识的一种遮蔽和解构。在今天武侠精神向影视和电脑游戏的渗透更是使人们沉溺于幻想而忽视了对社会公正体制和合理的思维方式的重建,亟待我们在大众中普及一种起码的理性即健全理智。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本文改以往研究中的实体思维方式为生成性思维方式,对"天人合一"这一理论进行一种生成式的解读.现代西方生存哲学是一种生成性思维,马克思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生存论更是一种生成性思维,而中国传统哲学自身又存在丰富的生存论资源,以当代西方生存哲学、马克思实践生存论作为理论参照系,对中国传统和谐理论作一种生成性的解读,以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存论特质,试图从宏观上重构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也期望中国哲学能与当代世界哲学形成一种新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6.
以儒家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表述为"天人关系",其本质是"天人合一"。从"天人合一"的总体原则出发,中国哲学特别倡导系统有机的思维方式,倡导厚德载物的人生智慧,倡导与自然和睦相处、"重德、利用、厚生"的实践情怀。放眼于人类未来的文明,我们必须在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从而促进文化与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技艺美学崇尚天人合一,传统社会遵循的是天人合一的技艺观。这种传统技艺观主要是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轻技重道,该技艺观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人艺术。然而,中国传统技艺美学中还存在着另外一个向度,即"天人相分"。"天人相分"的技艺观,根植于儒家——特别是荀子的思想资源,充分肯定人为,强调由技进道。该技艺观在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真工实能的技艺追求与心性论色彩浓重的天人合一技艺观相异趣,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现实适用性,对当代工匠精神的拓展有其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天人之辩发端于先秦,展开于传统哲学的整个演进过程。多年来,人们往往习惯于把中国哲学史上的天人关系论概括为“天人合一”,或者将其作为传统的智慧而加以肯定,或者视为消极的遗产而加以否定。这种观点虽然触及了问题的某一方面,但未免有以偏慨全之蔽。事实上,中国古典哲学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并非仅仅循沿某种单一的模式。就总体而言,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看法,大致有两种不同的传统。二者基本上形成于先秦,其主要代表分别为思孟与荀子。  相似文献   

9.
儒家“天人观”经历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合德、天人不二、天人同体、天人合一等复杂而漫长的发展过程。作为儒家基本学说,它是在天人共处、天人交善抑或交恶的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思虑感悟和提炼升华恶德的思想宝典。是在诸子百家春秋争鸣、相互论辩和切磋交流中不断完善和充实、丰满起来的。  相似文献   

10.
正"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观念。先秦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天人观不断交锋,促使了后来"天人合一"观的形成。荀子在批判总结先秦诸子思想的基础上,大力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特别是荀子的"天人有分"论,有助于我们切入"天人合一"观的精神内核,更加深刻认识当代人类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天功与人功有别  相似文献   

11.
通古今之变、融中西之学、究天人之际,是21世纪中国哲学之时代使命的主要内容。这里的"问题域"涵盖了纵断面的古今、横断面的中西与超越面的天人三个向度。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在20世纪走过了一个由衰落而复苏而繁盛的道路。可以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人类哲学的主流传统之一,古老的中国哲学也必将在21世纪焕发出青春。  相似文献   

12.
中西翻译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异,归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语言、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的区别中找到答案,其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译论的影响尤为重大.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进行特定的哲学研究所选择和具有的思维类型或思维模式,它是哲学观的来源.探讨哲学观对译论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可以从中西哲学思维的差异来揭示中西译论相异的根源.由此能够更好地回答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与西方哲学“理智的形而上学”不同,中国哲学在追求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孔子之学是中国这一哲学传统的集中体现者.孔子之学的基本属性则可以界定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以道德伦理观念为核心的人文主义哲学,是一种“成德”的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孔子的思想具有“集大成”的意义.这一“成德”的哲学具有浓郁的“实践理性”.其成德思想的内容和逻辑进路以孔子所谓“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最为概括而精要.  相似文献   

14.
杨莉萍 《传承》2008,(24):86-87
本文联系中国社会的发展,论述了西方哲学东渐的曲折历程。把西方哲学的传播和中国哲学的建设结合起来考察,描绘出中西哲学互动与融合的图景。从中找出两者之间不但关系密切,而且对他们这种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处理情况加以深究,便会发现它们二者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具有规律性的现象,即西方哲学东渐与中国社会是同步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谐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是以"天下归仁"为核心,以修身成仁的身心和谐精神、推己及人的人际和谐精神、大同世界的社会和谐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谐精神为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中西哲学思想方式的格局造成的文化基质的差异比较 ,揭示了西方传统的自我学说中包含的实体主义思维方式和伦理内涵就是逻辑上说的“唯我论”,以及实践中的自我中心主义 ,中国哲学本体论同时也是价值论的建构 ,所具有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主客合一”的特点 ,决定了老庄哲学是由“丧我”而“存吾”的路向 ,达到张扬“吾”的自由 ;而尊重自我个性的儒家 ,却要力克自我中心。中西文化的深入理解应当超越“我”、“我们”、“他”、“他们”的界定 ,以实现自身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联系中国社会的发展,论述了西方哲学东渐的曲折历程.把西方哲学的传播和中国哲学的建设结合起来考察,描绘出中西哲学互动与融合的图景.从中找出两者之间不但关系密切,而且对他们这种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处理情况加以深究,便会发现它们二者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具有规律性的现象,即西方哲学东渐与中国社会是同步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论哲学观的方法论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西方哲学发展历史,对于"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看法有一个从本体论经过认识论再到方法论的过程,哲学由研究对象性的客观知识到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康德开始而由马克思完成的,它意味着一种新的哲学观.哲学不是传统形而上学所探究的"本体",也不是现代西方哲学强调的"客观知识"和"信仰",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方法.这标志着哲学观的方法论转向.  相似文献   

19.
付威 《前沿》2014,(19):64-65
在阿多诺否定辩证法中,围绕着主体与客体及其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对同一性哲学从认识论、存在论及其总体性的方面对同一性哲学典型样态进行了批判,其中包括传统西方哲学中黑格尔之前包括黑格尔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同一性哲学、现代哲学中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的同一性哲学及其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为代表的总体性哲学。  相似文献   

20.
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野下介绍和讨论心灵哲学的种种问题,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意识问题的解释,也不同于当代西方哲学对心灵哲学的解释,而是在中西比较哲学的视野下处理心灵问题,将三种不同的资源建设性交锋交融,为进一步探讨心灵哲学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