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去年金秋,演出过1400余场的《长征组歌》第一次“回”到了长征故乡——赣州市著名的将军县《、长征组歌》词作者肖华的家乡兴国及长征出发地于都和瑞金等地。"在隆重纪念中央红军长征70周年和全国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中,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会同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精心策划的“《长征组歌》故乡行”大型巡回演出活动在长征故乡引起了强烈反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有10万余人现场观看了演出,而通过电视直播观看演出的不计其数…  相似文献   

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8月13日下午,《长征组歌》重走长征路大型公益巡回演出在革命老区河池市文化广场隆重推出。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大力弘扬长征精神,由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共同推进《长征组歌》重走长征路大型公益巡演活动。此次巡演,将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途经江西、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9个省份的41个市(县),行程2万里,为老区人民献上大小演出100余场次。河池、百色曾是红七军、红八军诞生和英勇战斗过的地方,邓小平曾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领导轰轰烈烈的…  相似文献   

3.
2006年9月20日,大型音舞诗画《木兰山组歌》在千古名岳木兰山隆重上演。《木兰山组歌》是中央电视台与黄陂区政府在文化项目上的一次开创性合作。整个创作演出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为动力,探索打造木兰文化的全新模式,努力塑造富有独特意象的文化品牌,并为引领新时期的先进文化建设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我再次观看了激动人心的《长征组歌》,又经受了一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洗礼。我边看边思考:在那样空前艰苦的条件下,红军却能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胜利完成长征,创造了历史奇迹,原因何在,动力是什么’当看到《过雪山草地》  相似文献   

5.
李动 《人民公安》2006,(2):56-57
经典音乐缘何不朽,因为它已经过历史的检验,深受听众喜爱,且已悄然流入欣赏者的血液。每当我听到熟悉的中外经典旋律,我的心便会莫名地激动,血液亦会随之沸腾。那天黄昏,我去交大散步,偶尔发现校门边那家旅行社张贴出《长征组歌》的演出海报,见之心里一动,心想也许是红色经典的原创歌舞团吧,好奇地趋前细瞅,果然是《长征组歌》的  相似文献   

6.
1935年11月,中央红军进行了直罗镇战役。毛泽东说:这次战役“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1)关于此次战役,仍有一个基本问题需要澄清,这就是敌师长牛元峰的结局问题。60年代,我国上演了《长征组歌》。《长征组歌》第八段“祝捷”里,有这样的唱词;“活捉了敌酋牛师长,军民凯歌高入云”(2)直罗镇战役中活捉牛元峰的说法,在70年代很少有人提出疑议。比如1975年第11期的解放军文艺刊登徐海东的回忆文章《奠基礼》,文中对牛元峰在这次战役中的结局作了这样的描述:战士们“一气追了二十五里,追…  相似文献   

7.
正金秋时节,一台音乐经典,绽放在校园的夜空。由战友文工团演绎的《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舞台音诗画,掀起了中央党校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又一高潮。端坐席间,凝视舞台,但见演者声情并茂,观者戚然共鸣,《飞跃大渡河》气魄如虹,《告别》泣尽心声,《遵义会议放光辉》振聋发聩,不知不觉间,湿了眼角。本以为,这是我这般经历、这般年龄的人才有的反应,可我,环视前后却惊讶地发现,诸多青春年少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6,(22)
正1975年10月,身患癌症的周恩来,在做完最后一次手术后,让邓颖超找来《长征组歌》的唱片,在熟悉的旋律中与病魔相搏。长征,就是以这样丰厚的典藏和精神的光芒,给人以追忆、启迪和力量。80年前,我们党领导红军将一次危机四伏的被动撤退,变为一个开创革命新局面的起点;将一段险象环生的艰难跋涉,变成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摇篮,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象征,那么长征  相似文献   

9.
她今年七十有二,但从那端正的脸庞,明亮的大眼睛,潇洒的风度,仍能看出当年的风采。她叫王新兰,不仅是肖华将军的夫人,也是一位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红军中年龄最小的宣传员。有着自己辉煌的历史。 九岁的小红军 按她的年龄,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的干部,也算是年轻的,更何况是红军呢?我们的话题就从这开始。  相似文献   

10.
肖巩 《今日上海》2009,(6):29-3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为回顾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经过精心的筹备,由北京市文化局、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北京画院和上海美术馆共同举办的“地球的红飘带——沈尧伊大型长征连环画原作展”近日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地球的红飘带》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沈尧伊创作的一部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大型连环画,  相似文献   

11.
乍一看书名,由陈虎创作、中国长安出版社出版的《长征日记》,好像是一位当年曾经参加过红军长征的老革命每天随手写下的日记。及至翻阅全书后,我才感到自己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相似文献   

12.
7月21—23日,大型交响主题组歌《海南颂》在海口盛大上演。这部从2019年开始策划、2020年组织排演的作品,是海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文艺项目。主创团队以文艺精品标准为创作标高,通过实地采风、潜心创作,历经一年时间,为观众呈现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高品质音乐大作。  相似文献   

13.
《传承》2006,(Z1)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时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  相似文献   

14.
佤族木鼓舞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的木鼓首次搬上舞台是在1978年举行的“云南民族舞蹈调演”上。由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工队创作表演的集体舞蹈《木鼓声声向北京》将象征着幸福、吉祥的木鼓敬献给首都北京,该节目由此获得了云南省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优秀节目创作三等奖;并在1980年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荣获成绩优良奖。1984年,沧源县文工队再次以木鼓为题材创作了男性集体舞蹈《拉木鼓》,并在当年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民族舞蹈会演”中荣获了编导二等奖,作曲、创作三等奖和集体表演奖。木鼓文化成为了佤族文艺创作的一个视点…  相似文献   

15.
《英勇的西征》是依据陈云的《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整理而成。通过校勘这两份文献,可以发现《英勇的西征》在某些方面比《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更准确,其作者应是当时在莫斯科的中国红军长征的当事人,并且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据此,《英勇的西征》的作者即是陈云。  相似文献   

16.
王科 《群众》2022,(8):62-63
<正>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有一支罕见又特殊的部队,平均年龄只有18岁,党团员占70%,是工农红军最年轻的一支队伍。从闽北拿口战斗到黎川团村战斗、从广昌保卫战到驿前防御战,从石城保卫战到血染湘江,其立下屡屡战功。肖华曾经写诗赞誉:“少年有志报神州,一万虎犊带吴钩。浴血闽赣锐无敌,长征路上显身手。”  相似文献   

17.
《湖北宣传》2007,(2):F0002-F0002
2006年9月20日,大型音舞诗画《木兰山组歌》在千古名岳木兰山以一种极具视听冲击力震撼力的表现形式呈现在现场和全国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后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多次重播。这次活动规格高,阵容强,内容新,影响大,特色鲜明,盛况空前,实效显著。该组歌由中共武汉市黄陂区委副书记舒炼作词,  相似文献   

18.
卢松见 《当代广西》2012,(19):58-58
9月15日,《万水千山——走进长征路大型纪实摄影展》(1997-2012)开展仪式在广西规划馆隆重举行。本次展览是迎接党的十八大的文化盛事,也是创作摄影艺术精品、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文化盛事。摄影展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遗存,勾勒出长征沿途的风土人情和70多年来的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19.
邓国邓氏与新野─—与张耀·肖华锟商榷何兆麟1996年第1期《中州统战》载《邓国与邓氏》,笔者根据“双百”方针,与之商榷。《中国历史辞典》称:“邓,殷时侯国。”《辞源》、《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等辞书,均如是说。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称:“夏帝和商先帝都是...  相似文献   

20.
革命老区——江西省兴国县,苏区革命时期,8万儿女参军参战,被毛泽东同志誉为“苏区模范县”。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兴国这块红土地孕育了一批批优秀人才,在全县所有的长征老干部中,培养造就了肖华、陈奇涵等54位共和国将军,被人们誉为“将军县”。将军县里将军多,将军人生故事多,其中少将毛会义、魏洪亮的战斗事迹被当作原型搬上了新中国的银幕,少将谢立全吹号时那勃发英姿更随《西行漫记》走遍中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