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英语的同形异义词与歧义卫岭同形异义词(homonym)指的是拼法和发音都相同,或只是拼法相同或只是发音相同的异义词.在语言系统里,音、形、义并不存在完全一对一的关系.有时不同的符号可以表达同一概念,而相同的符号却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同形异义词则属于...  相似文献   

2.
用基于词的二元模型消解交集型分词歧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决交集型分词歧义问题,对于大规模语料库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用基于词的二元模型对两个各200万字的语料库中的三字长交集型字串进行了消歧实验,封闭测试正确率达到99%以上,开放测试正确率达到90%以上,比以往最好结果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法律英语的准确性与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英语作为普通法系的法律职业者、法学家所使用的习惯语言,是法律科学与英语语言学的交叉,既具有法律的特点,又符合英语语言的特征,因此它具有准确性与模糊性两种特征,本文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法律之所以会具有模糊性,主要原因就在于立法的技术性、主体能力的差异性、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认识的局限性以及语言的局限性.要实现法律的确定性,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法律解释,有效地进行法律解释是对法律确定性进行判断的形式标准.除此之外,提高适法者的素质,确保法官的独立性,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歧义与公安实践中的语言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的语言形式表示一定的意义。但有不同语言形式表相同意义:“酒喝不喝?”和“喝不喝酒?”。也有相反情形,一种语言形式同时可表几种不同意义:“我没人教”,既是“我无学生可教”,也是“没人教我”。此即谓之语有歧义。本又给歧义定义为:已处干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某个句子(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同时具有两种以上的意义。如赵元任先生所言:“同一串字可能不代表同一个句子”。考察汉语的歧义句,其形成有方方面面的因素:汉语句子中各项结构成分没有明显标识,许多词或身兼数类,或结构力强,在一个句子中常可随意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6.
董光音 《河北法学》2006,24(8):159-160
法律语言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分支,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其中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性.模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内在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包括法律语言在内的各种语言变体之中,破坏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探讨的是造成法律语言中具有负功能的模糊语言的原因及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7.
论监狱法律文书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监狱法律文书是监狱机关在对罪犯执行刑罚和教育改造的活动中,依照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和法律意义的文书,是司法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法律的具体体现,它既是惩罚罪犯的有力工具,又是教育改造罪犯的重要手段,在狱政。  相似文献   

8.
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理念要求法律必须具有确定性和完备性,这就要求作为法律规范建构手段与表达形式的法律语言具备逻辑上的精确严密性。然而由于法律实践的复杂,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是难以避免的。法律模糊语言具有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但可以在一定程度消除法律模糊语言的弊端。  相似文献   

9.
法的模糊性之探析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法永远是模糊的 ,法的模糊性是其绝对属性 ,法的确定性只在相对意义上存在 ,法的模糊性是指法律所具有的归属不完全的属性 ,它是与法的普遍性相伴而生的基本技术特征。对法的模糊性现象 ,可以用模糊理论来研究 ,本文认为可以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其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10.
法的模糊性是指法律元素具有的性质与类属不完全的特性。法律价值作为法律的重要要素具有模糊性,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价值形态及其运用的模糊性;二是诸价值之间的关系具有模糊性。法律价值的模糊性是一切法的模糊性的根源。  相似文献   

11.
“模糊”是个与“精确”相对的概念。作为一个科学术语,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主要指事物内涵的多义性、外延界限的不明晰性、量的范围的不确定性和结论的相对性等。世界上许多事物现象并不象数学那样精确,龙其是语言现象,更具有模糊的特性,语言的特有魅  相似文献   

12.
歧义与沟通:法律语境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站在哲学和人类学的高度 ,从语境论分析古今中外人们对法律理解所造成的差异或歧义 ,着重阐述了中西法律的语境差异及近现代中国法律话语的置换 ,从时间和空间的层面看待法律语境存在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给法律带来的影响 ,并从观察者的认知思路和角色差异造成的语境分化沟通和反思“什么是法”。  相似文献   

13.
刑法规范的模糊性与明确性及其整合机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书文 《中国法学》2001,(3):165-178
针对当前刑法学界对于“刑法规范之模糊性”的系统研究相对欠缺的状况 ,本文以自然科学中的模糊论与语言学理论中的模糊语义学为基础 ,着重论证了“模糊性是刑法规范的又一基本属性”、“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与模糊性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等观点 ;指出刑法规范的明确性与模糊性之平衡是刑事立法的理想追求 ;而实现这种平衡的基本途径就是“明确性与模糊性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法律以语言为生命,这不仅是因为语言是法律存在的形式,还是法律精神的体现,法律的诸多功能只有借助语言的呈现,才能有效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生活的秩序性和稳定性。一、刑事诉讼中模糊性法律语言的具体表现和弊端法律条文,由法律的性质决定了其语言特点,不要求艺术性,不追求生动形象,而要求确定、准确和简明。为满足这种法律确定性的体系化需求,保证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制定规范文本的主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一、导言在规范文本中使用模糊④表达怎么可能具有价值呢?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产生模糊规范,而模糊性看起来恰与制定规范的真正目的相悖。若制定规范之真正目的是为了规制行为,则模糊规范使得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不受规制。在某些情况下,模糊规范让作为规范对象的那些人不知该如何行为——规范的意义在于指导行为。规范体系若存在模糊规范,则无法控制规范适用者或争端解决者之行为——规范体系之价值部分地表现为对享有该体系  相似文献   

16.
法律文书是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公文,语言一定要准确,解释一定要单一,不能有丝毫的的歧义毛病。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发挥它的作用,显示其庄重性和严肃性。  相似文献   

17.
举证责任概念是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本文回顾了近三十年来我国举证责任的立法状况,着重探讨了《证据规定》中举证责任概念的模糊性问题,认为必须摒弃法律要件分类说,转而采用英美举证责任分层学说,才能使我们真正迈出证明科学的第一步,才能在审判实践中避免出现举证责任概念的模糊性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混乱问题。  相似文献   

18.
方宁 《政法学刊》2004,21(6):103-105
语言的歧义问题是一个自然现象,这是由于思维方式、文化背景的不问造成的。但语言的歧义问题是可以通过语境来消 除的。  相似文献   

19.
法律所具有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对法律语言提出了精准为要的要求。精确不一定就意味着极度清晰,它也可能包括采用适当程度的模糊性。近年来,法律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引起了广泛关注。从法律语言的模糊现象入手,分析其存在的原因,论述其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20.
反垄断法规则具有较强的模糊性,欠缺传统法律概念应有的逻辑严密、概括抽象的特点。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了反垄断法规则模糊性的原因:第一,多元价值目标的冲突;第二,经济学理论的分歧;第三,国家干预与个人自治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