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学术界一度有人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批判改造了空想社会主义,但不彻底,从而在自己的理论体系中保留了一些空想成分。还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社会主义理论,“仍然带有空想的因素实质上就是说没有最终完成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没有最终变成科学真理”。(《世界经济导报》1988年12月26日)笔者认为,前一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后一种看法则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后,还存不存在继续克服“空想”的问题?对此,有人似乎不以为然,似乎以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科学社会主义已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空想社会主义”早已不复存在,因此,再谈“克服空想”未免可笑.其实.随着社会主义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必然存在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克服空想而日趋接近科学的过程.因此在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后,  相似文献   

3.
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正是在于其背后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这一根基是由集中体现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以资本主义批判为基本内涵的"三大批判"共同构建的。可以说,正是揭示了隐蔽在物与物的关系的下的阶级关系的哲学批判,唤醒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行动主体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正是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历史性"本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基石;正是揭示了保留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而消除资本主义弊病的不可能性的空想社会主义批判,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扫清了道路。在这个意义上,"三大批判"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构建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维度考察"党领导一切",可以发现,早在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就在建立根据地一元化领导中明确提出党"应该领导一切其他组织"。新中国成立后,为克服分散主义,通过建立健全政府系统向党的请示报告制度、成立领导小组等,强化了"党领导一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治建设,规范了"党领导一切"。新时代坚持"党领导一切",必须在纠正偏差中实现,在科学理解中全面把握,在深化改革中强化。  相似文献   

5.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学习苏共的政治审查经验考察入党积极分子和干部队伍,加强了党组织建设,纯化了干部党员队伍。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审查拓展到干部和人才管理各方面,包括学校招生、部队征兵、企业招工、出国留学等领域,成为国家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文革"时期,政治审查出现"唯成分论"的极端演化,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作用。改革开放以后,政治审查在纠偏中发展创新,审查标准更多地强调本人的思想品德和政治表现,不仅考虑政治因素,也考虑个人能力。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界兴起一场关于贤能制与选任制何者更优的理论之争,并在持续的学人对话过程中陷入岐见不可调和的争辩误区。通过对两种制度的缕析,发现二者具有一定的共性逻辑,即均会因法治不彰而落入人治主义的窠臼,在本质上都是治理能人选拔机制,且均服膺于实现治理绩效最大化的目标,而其制度分歧主要体现在能人产生方式、理论依据、实践效应以及适用情形等方面。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中,不能将贤能制与选任制决然对立化,应当有效确立统一的贤能标准,坚持以民主方式选任贤良,积极培育"能"与"选"相结合的文化,并不断促进能人治理的法治化,从而实现两种选贤方式的功能互补与制度耦合。  相似文献   

7.
本报讯本报理记部9月12日邀请部分在京的中青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工作者,就怎样在改革中加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座谈。与会同志认为,在改革中,要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突破传统观念,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前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划清科学和空想、唯物与唯心的界限,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与会同志认为,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社会主义,首先就是要坚持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的观点。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人类社会生产力达到一定发展程度时才产生的。我们考察社会主义在每个发展阶段和每个国家的特征.当然都不能离开生产力。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就在于原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生产力极其低下。只有坚持这个观点,我们在考察社会主义特征时,才能看到,那种认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自身建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结合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中共几代领导集体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理论品格与实践要求,对党建理论的发展先后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并形成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9.
历史是一面镜子──评“不战决议”之争唐天日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50周年。日本怎样看待二战中的侵略历史,要不要在国会通过一项“不战决议”,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进行反省?这个问题目前成为日本朝野争论的热点。日本执政的自民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总结“文化大革命”历史教训时指出:“‘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级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全错误的。”(《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汇编》第156页)本文仅从对  相似文献   

11.
黄巍 《学理论》2013,(23):240-241
"穆桂英"是戏曲和小说中的人物,是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位勇冠三军的女英雄。在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意识中,能成为"穆桂英"式的女性人物可以说是寥寥可数。而"穆桂英"形象在中国民间大量产生,并成为一个时代尊崇的女性形象则是在"大跃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劳动力的严重短缺,客观环境要求女性必须像男性一样参加社会劳动,在媒体报刊和实际生活中,"穆桂英"女性形象逐渐增多,并成为歌颂女性勤劳勇敢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2.
日本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随着日本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日本共产党对指导党的行动的基本理论也在进行不断探索。在经过指导思想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探索,奋斗目标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向共同社会的调整,斗争方式从暴力革命到议会斗争的转变后,日本共产党逐渐走向成熟,开始探讨日本未来发展到社会主义后,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充思、恩格斯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即1853年以前的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涵义并不相同。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笔已对第一时期的思想作了考察,现在考察第二时期的思想。本认为,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与第一时期已有较大区别,他不再把“亚细亚生产方式”看作不能放在社会发展序列中的任何一个阶段的特殊的社会形态,而把它看作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这个阶段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原始社会,它仅仅指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4.
“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历史演变的考察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恩格斯作中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他们的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的时期,即1853年以前的时期、19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发表以后的时期,涵义并不完全相同。本对1853年以前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作了考察,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把“亚细亚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看作一种与欧洲社会完全不同的、独立的地域性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5.
对八大不提“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八大文献不提“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论者较少,虽有论者对八大党章未写“毛泽东思想”做了历史的追溯,但尚不全面,有个别地方欠准确。本文拟对这一问题做一历史考察,以廓清在这一问题上的迷雾。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40年代,已走过了20多年艰难...  相似文献   

16.
"一五"计划是新中国大规模、有计划地进行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开始。对"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进行系统性考察,探讨"一五"计划编制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是一个历史性概念,在他们社会形态理论形成的四个不同时期,涵义并不相同。本考察的是最后两个时期的思想。笔认为,第三时期(以《资本论》为代表的时期)的思想,与第二时期大体相同。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尚未放弃亚洲社会特殊论,但已把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放到了人类发展序列中的第一阶段。在第四时期(摩尔根发表《古代社会》一书以后的时期),马克思、恩格斯明确作出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的结论,并且用原始社会取代了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在人类发展序列中的位置,最后完成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学术界有人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是斯大林创立的。这种主张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历史上,时值灾荒饥馑年份,钱粮赈济这类直接救济方式是荒政举措的主要措施,而"以工代赈"之举则是具有多重社会功效的积极手段。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救助政策有三种模式划分,从历史上"以工代赈"救灾恤困理念的内在产生机理,发现"以工代赈"手段招募灾民计工受值,具有保障基本生存需求、维护社会安定、增修公共设施、积极劳动自救等突出的多重社会功效,是国家治理有效的政策工具。目前,在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中,要积极运用"以工代赈"所具有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在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基础生产生活条件,积极解困帮扶贫困群体等方面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精辟地指出:“在七十年的斗争中,我们党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斗争经验,归纳到一点,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讲话》把我党七十年经验归结到“结合”二字,抓住了根本和实质。这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根本和实质。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看,《讲话》把中国共产党七十年的经验,集中到“结合”上,是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平壤专电 南朝鲜“总统”全斗焕4月13日发表讲话,宣布“重大决定”,在1988年奥运会之前“停止有关修改宪法的讨论”,下届“总统”仍将按照现行“宪法”由占选民人数比例极小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他还对在野势力和青年学生进行恐吓和威胁,声称要“严惩暴力和破坏社会安定的行动”。 修改宪法问题是南朝鲜朝野两年多来进行激烈斗争和较量的核心问题。在野党新韩民主党(简称新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