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峥嵘岁月在上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2·28”起义被镇压后,我为避开国民党的搜捕,于1947年4月下旬改名,躲在船底到了上海。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我在上海从事中共地下党活动,1949年迎接了解放。50年前的那一段历程,正值新中国诞生前翻天覆地的解放战争时期,是我人生道路上大转折的峰峰岁月。正当“2·28”起义被镇压,我们的台湾自由报社被封,社长王添灯被捕,我也到处躲藏时,同村小伙伴约我一起到上海,找他父亲李伟光。我想,正可借此在上海观察全国局势和前途,考虑自己的出路,便欣然同行。到了上海就住在李伟光医院里。上海高楼大厦林立、商店里琳琅满目…  相似文献   

2.
台湾人创业大上海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雨文  杨胜云  张敏 《台声》2002,(8):16-18
从6月22日到7月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台声》杂志、《今日中国》、“海峡之声”、“金陵之声”5家媒体,以“台湾人创业大上海”为主题,联袂到上海采访多家台资企业,透视台商投资上海热的现象。到上海来是为了求发展2000年,讲述一个台湾人在上海10年商海坎坷经历的书———《我的上海经验》,在岛内十分畅销。时隔两年,该书作者陈彬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说:“尽管开始我在上海做生意失败了,可每次到上海去,我都是很愉快。但是回到台湾时,我感受到的不是天灾、地震,就是贪污、八卦新闻之类,台湾的气氛我感觉不怎么样…  相似文献   

3.
“你好!真的好感谢你们呀,原先我不知道谁能够替我日日夜夜照顾我的老爸,只有你们真正做到了!”这是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国际长途,打进了上海银康老年公寓。美籍华人唐女士的电话打了半个多小时,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银康老年公寓员工表示心中的感谢。此前,事业有成、久居美国的唐女士始终心神不定,一日数次打电话给患病的老父亲:“Daddy(爸爸),您近来真的好吗?”接电话的唐教授每次都如实相告:“真的好!银康老年公寓就是我的家。”  相似文献   

4.
郭衍莹 《春秋》2010,(4):24-26
我的童年是在抗日战火纷飞和流离颠沛逃难中度过的。我父亲是山东蓬莱马格庄人。因家境贫困.年轻时就早早去上海谋生。我母亲是太湖边横泾镇人。自幼父母双亡,寄居亲戚家。因不堪歧视。一个人逃到上海。我父母结婚后,父亲仍在上海干活。母亲则带着一家子在上海附近江苏嘉定南翔镇(现划归上海)石皮街一条小巷租房居住。那里房租便宜。住的很多是在上海打工的家属。1931年12月.我出生在南翔。  相似文献   

5.
刘维楷 《黄埔》2007,(5):20-21
我军(桂系第二十一集团军)奉命参加上海保卫战,兹将我所在的第一0二二团在上海抗战的概况,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人事管理》2001,(12):36-36
问:我是外地高校一名2002届毕业生。在较期间,我已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考试。我所学专业是国际贸易。毕业后我想去上海发展,不知道这些条件能不能在上海立足?谢谢!  相似文献   

7.
佘曼 《两岸关系》2008,(3):51-51
英姿勃勃、雄伟高耸的东方明珠,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彩带般的黄浦江,这一切都在展示着现代化都市的壮丽。上海,你真美! 我是一个来自台湾的孩子,因求学之故,五年级时辗转到了令人向往的新加坡就读,后来又被父母带到了上海读书。在来上海之前,我对这个城市十分陌生,并因此感到些许担忧,  相似文献   

8.
傅在鹰 《新重庆》2003,(9):31-32
2001年,我受组织委派到上海青蒲区挂职锻炼,先后深入31个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367个直属单位、30户城乡居民家调查研究,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受益非浅。上海这些年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所取得的成绩,令世人有目共睹。上海发展的经验给了我很多启迪。联系璧山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我认为上海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9.
合唱队员     
外婆的口袋太神秘了,它似乎是我童年生活中的一个迷。听话的时候,外婆会从口袋里为我掏出一个奖励;摔倒了,外婆会从口袋里掏出一颗安慰的糖。在外婆口袋的吸引下,在妈妈的歌谣中,在爸爸的膝盖上,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1968年的一个傍晚,身为总工程师的爸爸突然对我说:“我们要离开上海了。”我天真地拍着双手,欢天喜地地盼望着从未有过的旅行,坐火车、坐轮船,我们来到了北方的一个小镇,从此开始了一个没有糖果、没有笑容的少年时代。我渐渐长大了,我隐约地知道,爸爸被打成了什么“东西”。那是场政治运动,我就是在这样一…  相似文献   

10.
上海印象     
又到上海,已不像5年前那样看什么都很盲目,力求透过上海的表象,去多读懂一些规律。也许,这就叫理性,抑或叫成熟。我不时提醒自己,受环境、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上海与家乡有许多不可比与不能比,然而,看着看着却不自觉地又与家乡比较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上海学者眼中的“海派”文化上海文化中的理性主义特约主持/吴驷策划编辑/扬长征上海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小气”的城里人:上海人与德国人的比较旧上海老北京及猫与狗的关系谢遐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上海的文化上的特点,那么,我想,最合适的莫过于“上海人在中国人中最具...  相似文献   

12.
永不言弃     
王芳 《现代领导》2008,(7):44-44
小的时候,我很喜欢吃淡水鱼和米饭,但我的家乡是一个北方小城,上世纪70年代商品比较匮乏,所以淡水鱼和大米是很稀缺的。爸爸就鼓动我说:你将来去江南上大学吧,那里是鱼米之乡。从此,来上海读大学就成为我的梦想。  相似文献   

13.
孙晓青 《小康》2010,(2):57-59
以往要实施旧区改造,总是政府一方在推,老百姓被动接受;而今,上海的居民也可以通过新的征询制度,主动要求实施改造,真正将“要我迁”变成了“我要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沪台两地的交流和合作不断升温,台商在上海的投资热已持续了 10多年,目前在上海常住台胞近 10万人。上海这座城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台胞前来考察、交流、投资。最近,《移民上海》、《立足上海》、《我的上海经验》 3本书特别热销,可见台胞对上海情有独钟。 上海是两岸交流最热络的城市之一   据统计,去年台胞到上海探亲、旅游、经商、交流、求学等共 30万人次,累计历年来沪台胞总数达 260万人次。去年,台湾各党派团体纷纷组团或以个人名义参访上海,来沪的台湾青少年交流团就有 19个、 600人次。来沪采访的台湾记者及新闻…  相似文献   

15.
从今天开始,上海是最美丽的城市 我是在部队大院长大的,当时在大院里面我父亲是最大的官。部队是一个团,我父亲是团政委,经常有开大会的场合,他要在上面讲话,底下不断有掌声,我就特别羡慕。我的理想就是长大要做一个像我爸爸这样的人,你到台上讲话台下就鼓掌,多幸福。  相似文献   

16.
葛凤章 《两岸关系》2011,(10):26-28
说起辛亥革命,人们会自然而然她想到武昌起义。然而,上海市政协和民革上海市委最近主办的“辛亥革命与上海”国际研讨会,更加深化了我对这次革命认识,特别是对辛亥革命时期上海所起到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萨茹拉的信     
张叔叔:您好!近来工作还忙吗?你们那儿的天气还是那么湿热吗?我们这儿的天气从现在开始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忽冷忽热,真让人受不了。我回来后特别想念你们。还记得吗?有一次您来我的房间里和我们谈心,您坐在那张椅子上的姿态特像我的爸爸,您和我的妈妈谈话时我便坐在一旁观察你的一举一动,有的动作像得不得了,好久没有看见过爸爸坐椅子的样子了,我真的好想爸爸呀!已有7年没有喊过“爸爸”这两个字了,我渴望在梦里梦见爸爸,想看看他现在是否还好,但我很少梦见爸爸,有时我梦见他背对着我,我使劲地喊爸爸,爸爸却始终不理我,…  相似文献   

18.
《上海支部生活》2011,(10):59-59
1911年(清宣统三年)11月上海光复后,剪辫子成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也成为人们表示觉醒、革命要求的标志。11月11日,上海军政分府发布《剪辫告示》:“凡我同胞,一律剪发;除去胡尾,  相似文献   

19.
《人事管理》2001,(6):70-71
问:我在昆山已工作一年,在设计院工作,南京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请问能否落户上海?如能,该怎么解决?  相似文献   

20.
父亲这棵树     
杨惠兰 《创造》2012,(6):67-68
小时候,我一想起爸爸,就感到很委屈。记得上小学时,有一天,老师教给我一首好听的歌:“爸爸是一棵大树,妈妈是一棵大树。我们是快乐的小鸟,在两棵大树间飞来飞去。”回到家,我背诵给姐姐听,背着,背着,我们姐妹俩就哭了。为什么哭呢?因为我们很少见到当时担任保山地委副书记的爸爸。记得我3岁多的时候,爸爸回家来看望我们,妈妈让我叫“爸爸”,我却害怕得直往妈妈身后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