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伟  陈寒鸣 《求索》2011,(2):130-132
一部儒学史生动而有力地表明:儒学具有一种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的内在生命力。正是这种内在生命力,使得儒学能够适应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社会生活实际需要。因此,实现儒学的现代化,谋求儒学的现代发展,并使之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建构中发挥作用,其关键在于切实体认儒学固有的内在精神,重振儒学的内在生命力,依掘当代中国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来开辟儒学的发展新路,逐渐形成发展起同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相适应并能反映当代中国广大民众利益意愿的新儒学。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实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长期艰苦的实践中开创性地提出了他的民众观。毛泽东民众观的内容:是否能够紧密联系群众就是判断党的好干部的根本标准;国家机关的工作就是确保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主人翁地位;深入社会实际与人民大众相结合、为中国民众的利益而奋斗是中国青年成长的正确方向;中国的知识分子一方面要与工农民众融为一体才能克服自身弱点而发挥作用,一方面需承担带动民众知识化的历史重担;为民众服务是文艺工作的大方向,为此文艺工作者必须从立场和情感上贴近民众。  相似文献   

3.
宋代禅僧对儒学的认识,增添了许多新的精致特点,态度逐渐由对立转变为会通。他们不再简单地用佛教理论化解儒学,而是在承认佛教的教化作用与儒学平等的前提下,或是将佛教与儒学的理论进行比较,或是用佛教的教义会通儒学,或是认为佛教和儒学具有同样的社会功能且都可随时教化。宋代禅僧的儒学观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使佛教逐渐走上了中国化、世俗化的发展道路,为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演变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源自民间的孔子儒学具有本然的民间草根性、普适性和实践性。孔子儒学反哺民众,使原生态的民间草根儒学文化元素系统化、理论化,强化了实践理性精神。传统民间草根儒学建构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系统化、大众化、普适化传播机制。民间草根儒学传播机制的研究与重建,有利于加强社会转型期思想道德建设,匡正道德失范与诚信缺失;有利于建构我国民族化、大众化、时代化的普适价值;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社会的顺利转型,增强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黄玉顺将“是否主张吸收西学”视为现代新儒学和全盘西化论区别的标志,认为梁漱溟是全盘西化论者。但是,作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完全不同的思维范式的两大学派,现代新儒学与全盘西化论的区分关键并不在于是否主张吸收西学,而在于对如何吸收西学的不同回答及为吸收西学所作的哲学论证,在于通过文化选择所表现出来的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梁漱溟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创者,他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新儒学与全盘西化论的对立表现在:反对全盘西化论将儒学与封建专制制度等同的观点,通过区别制度儒学与儒学义理而彰显后者的永恒价值;检讨全盘西化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局限性,要求整全地了解西方文化;主张中国和世界未来文化要走中国的路,并且提出返本开新的儒学复兴之路;反对全盘西化论“现代化即是西化”的主张,提倡走儒家资本主义道路。梁漱溟及其所代表的现代新儒学修正了全盘西化思潮的极端化倾向,最终与全盘西化思潮构成对立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6.
姜朝晖 《前沿》2002,(1):29-32
一个时期以来 ,现代新儒学在文化学讨论中成为热点 ,现代新儒学的兴起是冷战后世界新格局与东亚崛起的文化反映 ,现代新儒学热中存在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已经对大学生思想产生了影响 ,因而现代新儒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邵宁 《前沿》2006,(8):229-232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8.
邵宇 《理论月刊》2006,(12):38-40
先秦儒学的政治性格是以“三代之治”为其精神源头,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并不适应以法家学说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在汉初儒生通过对儒学进行法家化的改造,“援法入儒”,接受了法家的君臣观,并提出“三纲”、“德主刑辅”的思想,实现了政治性格的转变,从而完成了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契合,并实现了儒学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在当代多元并存的经济社会中,新儒商是光彩夺目的老树新花。新儒商在新儒学精神的指引下,形成了它越来越为世人重视的特质:以新儒学为根基,以内圣外王为宗旨;善于融会西学,学习西方科技管理知识;与时俱进,适应市场经济的步伐。新儒商不但善于对中国的传统儒家思想与市场经济的商业思想的整合,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勇于追求价值理性的回归,是市场经济中名副其实的归山之虎。  相似文献   

10.
当前学术界比较典型的儒学分期有三种,分别为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李泽厚的儒学四期说和成中英的儒学五阶段说。从儒学分期说中可透视出现代新儒学的基本走向:在注重回归传统儒学,从更广更深的层面对传统儒学进行吸收与改造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儒学的视野,对儒学的职责进行重新定位,实现儒学与现代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建立现代化的儒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廖国强 《思想战线》2008,34(3):69-74
文庙与儒家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作为儒家文化的聚合场,文庙将文官集团、文化精英、平民阶层以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式聚合在一起;作为儒家文化的辐射源,文庙为官方向民众传达国家意志和主流话语提供了平台;作为正统儒学的最高殿堂,文庙传授着正统的儒学,培养了一大批儒家人才.  相似文献   

12.
有些学者认为,梁漱溟并非现代新儒家。然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梁漱溟完全具备了现代新儒家的一些主要特征,如具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强烈使命感和道德忧患意识;以儒家学说为中国文化之正统和代表;援西学入儒,等。可以肯定,他就是现代新儒家。此外,在诸多方面他都有着自己的鲜明的思想特色,与其他现代新儒家有着很大的不同。关于现代新儒学的发端,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开始于戊戌维新时期。而从现代新儒学的性质、内容、形式等方面考察来看,其发端应为五四时期。综合而论,梁漱溟还是现代新儒学的当然开启者。  相似文献   

13.
孙振兵 《青年论坛》2006,(3):154-156
大凡对韬奋的报刊思想有所了解的人,都会鲜明地意识到韬奋先生的报刊思想中有一种强烈的民众意识。韬奋报刊思想的民众观是民众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众观,是韬奋报刊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董霞 《青年论坛》2002,(3):109-110
大凡对韬奋的报刊思想有所了解的人 ,都会鲜明地意识到韬奋先生的报刊思想中有一种强烈的民众意识。韬奋报刊思想的民众观是民众意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众观 ,是韬奋报刊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朱凤林  梁红玉 《传承》2008,(8):106-107
西医随着传教士而进入广西并被用来吸引民众信教,以医促教。传教士在广西开办医疗卫生事业,根本目的是为传教服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作用和影响实际上超出了宗教的范围,甚至与之相背离,对缺医少药现状的缓解与民众疾病痛苦的减轻,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民众个体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不良社会习俗的改良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新子学”是探索当代学术发展方向的一种主张,着力思考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化途径.“新子学”提出理解学术发展的新角度,希望在传统学术和近代学术的框架之外另辟新境.“新子学”对“新儒学”的提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与“新儒学”的主张存在三点不同. “新子学”认为,其与时代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是对它的正面回应.  相似文献   

17.
西医随着传教士而进入广西并被用来吸引民众信教,以医促教.传教士在广西开办医疗卫生事业,根本目的是为传教服务,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作用和影响实际上超出了宗教的范围,甚至与之相背离,对缺医少药现状的缓解与民众疾病痛苦的减轻,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民众个体与公共卫生意识的培养、不良社会习俗的改良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陶有浩  刘大元 《求索》2012,(7):95-97,108
现代新儒家群体在评断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方面,经过了从交流借鉴到互不存容,再到文明对话和争夺王官学地位的嬗变历程,大致倾向是由逐渐紧张化走向缓和,再趋紧张化。其结论多是消极的,这既和他们复兴儒学的基本立场紧密相关,又与他们对社会问题和社会形势的错误认识分不开。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正确关系应该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二者进行交流对话。  相似文献   

19.
最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流变的新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哲学内核的形上儒学的新建构;二是与生活世界相联系的儒学诸形态的形成;三是文化保守主义大众化运动的推进。同时,文化保守主义也有其复杂性和局限性,由此所带来的负面因素和影响在所难免。对于近十年来文化保守主义的流变趋势及其特点,切不可简单视之、一概而论,而需作具体分析、深入了解,既要发现其合理的、有贡献的地方,又要对其不合理之处进行批评、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两岸经贸论坛刚落下帷幕,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受权宣布了包括农、医、教等15项对台具体、优惠和利好的新措施,提出大陆人士赴台观光的规划,一下子向台湾民众又送出多项大礼,令关注两岸关系的各界人士,尤其是岛内民众精神为之一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