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诉讼调解这种“非正式的裁判”在审判制度创新的过程中被边际化了。现行的“调审合一”机制与法官中立的司法理念、案件流程管理、庭审方式改革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司法实践中,借调解之名侵害权利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存在。实行“调审分离”是诉讼调解走出困境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2.
刘坚 《民主与法制》2010,(24):69-69
诉讼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和义务,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进行协商,达成协议,从而结束诉讼程序,或没有达成协议,使诉讼进入下一程序的活动。现阶段,我国采用的是"调审合一"的诉讼调解机制,案件分配给承办法官后,除回避等特殊情由外,主持调解及司法裁判均由承办人负责。然而,这种"调审合一"的调解运行模式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界中备受置疑。  相似文献   

3.
秦兴宇 《前沿》2006,(1):110-114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被国外誉为“东方经验”的法院调解制度,面临着新的社会条件和思想观念的挑战。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负面效应已逐步显现。调解制度必须加以改革和完善,以推动我国民事(含经济,下同)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入发展。因此,本文首先从什么是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出发,简介法院调解制度的立法价值,分析其存在的弊端,借鉴国外先进制度,最后提出调审分立的构想,以期进一步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  相似文献   

4.
陈锦红  左猛杰 《求索》2013,(12):189-191
诉调对接的价值基础在于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安全和自由的平衡以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协和。完善诉调对接制度,应着重解决:明确受案范围和工作原则;尽快建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调解组织;创新诉调对接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调解与判决是化解民事纠纷的两种方式。适用"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调判结案方式有利于充分展现司法审判价值。适用调判结案要遵循调解自愿、动态转换、公平正义以及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等原则。针对司法实践中的调判适用异化情形,要破除"调解万能主义"和追求"非黑即白"判决这两种错误观念,积极推进调审分离,完善调解适用制度,规范调解与判决适用案件的范围。  相似文献   

6.
为加大调解工作力度,促进社会和偕稳定,积极探索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诉调对接机制。日前,恫梓县司法局,县人民法院整合司法资源,联合成成立了全省第一家涉诉涉法人民调解中心。  相似文献   

7.
2006年,日照市东港区法院找准诉讼调解与社会调解的切合点,先后与公安、卫生、民政、工会、保险以及劳动仲裁等部门协调。把诉讼调解机制与分散的社会调解进行有机的衔接。把分散的大调解格局与诉讼机制调解进行有机的融合,建立了包括解决交通事故、劳动争议、医疗事故、拆迁补偿、涉农纠纷、赡养救助在内的诉调“六对接”机制。创造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全年审结民事案件5546件。调解结案4359件.调解率达78.6%。  相似文献   

8.
周斌 《公安学刊》2010,(3):100-102
为妥善处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舟山市公安局普陀区分局交警大队在全市首创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诉调对接机制,有效简化了诉讼程序,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也进一步提高了人民群众对基层公安工作的满意度,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中,应统一案件处理标准,建立承办人回避制度,协调保险公司参与诉调对接工作,转变当事人理赔观念,建立一站式处理服务体系等,使诉调对接机制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中国应从双边、区域、多边角度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贸投资、民商事刑事司法协助、国际商事仲裁、打击跨国犯罪和腐败行为等领域的司法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构筑牢固的法治保障网,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相似文献   

10.
"诉调对接"是综合解决社会矛盾的改革尝试之一,经过几年的摸索,"诉调对接"机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然而还未能触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里的深层次问题。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人民调解制度如何独立问题不解决,就不能实现分流社会矛盾、缓解法院压力的初衷。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区域治理的国家战略,对于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有着重要意义。涉外仲裁是当下流行的国际商事、投资纠纷解决机制。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我国涉外仲裁制度不断创新发展,完善了仲裁司法审查制度,探索了仲裁机构发展契机,创设并完善了自贸区仲裁机构,开拓了国际投资争端仲裁新领域,健全了仲裁人员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2.
商会调解,是指工商联成立商会调解中心,通过调解员说服、疏导或组成调解庭等办法,促使非公有制企业及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调解协议,解决商事纠纷和劳动争议的活动。近年来,在安徽省委统战部的有力指导下,省工商联从商会调解工作入手,不断强化工商联维权职能,搭建非公有制企业维权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工商联维权工作的新路子。商会调解适应了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矛盾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的需要,建立了诉调衔接、裁调对接和公证、会计、律师等参与的综合法律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民事案件调判结合的办案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调解被笼罩在判决的阴影之下,法院调解与判决的程序价值都不同程度地被削弱和异化,调审合一的制度设计未能产生预想的功能合力及互补效应。作为获得司法权力最有效支撑的法院调解与判决是相辅相成的。当前应完善二者的结构设计,使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提高审判效能。  相似文献   

14.
在构建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和把非诉讼解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双重背景下,制度设计缺点、发展动力错位、运行机制障碍和司法确认风险等四个体制性因素,导致调解制度发展存在整体推进不平衡、内部发展不均衡、作用发挥不充分、优先地位不符实和前置探索不理想等五个功能性缺陷。实现诉前调解前置,不仅必须解答前置设想如何统一、前置方式如何选择、前置范围如何划分和前置效果如何保证等四个瓶颈性问题,还要完成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履职的基本构造、调解先于诉讼的路径创造和调诉高效对接的规则续造等三个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3月28日,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开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主旨演讲。习近平表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建设不是要替代现有地区合作机制和倡议,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经济贸易壁垒重重等问题,应客观认识"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挑战,促进"一带一路"倡议区域融合,构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协调机制,搭建区域经济融合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务实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也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对区域经济合作所提出的新要求,完善区域经济产业链、配套服务机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全面改革,争取让区域经济搭上"一带一路"的便车,取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导读: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将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中成熟可行的经验上升为法律规定。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完善相关程序规则,促进诉源治理、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创新在线诉讼模式,着力解决纠纷化解渠道不足、司法资源与司法需求匹配不精准、诉讼流程和方式不便捷等问题,助推司法质量效率全方位提升。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与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间关系的判断,要从弄清并理解"一带一路"治理创新"是什么"开始。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自然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生成基础。"一带一路"倡议的包容性发展特征和"发展导向"的机制原则,都内生于对中国发展与治理的理论理解和开放、均衡、普惠、共赢的目标追求,正是基于对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经验的总结和中国"内嵌"于全球体系的发展,构建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传统治理结构之间的共生联系。无论是中国对多元价值的尊重,还是"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特征、原则,都决定了它并不寻求"替代"现行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而是向世界提供"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一带一路"倡议统筹优化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启对外开放的2.0时代,而国内传统产业也要科学优化要素配置,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更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对准产业升级的契合点,实现精准发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创新人才资本,构筑产业升级新机制,更加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提高产业发展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