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大部门体制为导向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实质是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对政府权力规模与结构的重构,是政府规模适度化与政府结构合理化的逻辑选择。从政府职能、规模、结构的三维互动关系出发,作者认为,“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实现政府职能的“到位”、政府规模的精简、政府结构的合理,从而实现政府绩效的最大化。因此,必须以决定政府规模与结构组合的内在因素,即政府部门问的关系、政府职能的结构、政府权责的匹配作为“大部门体制”改革的抓手。  相似文献   

2.
文章的目的在于探讨和分析国内外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经验,并提出我国政府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创新策略,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型升级和服务效能的最大化。研究采用比较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政府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等方法,收集了相关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数据,并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政府部门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包括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实施差异化的激励政策等。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提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强政府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以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时期积累的深层矛盾和问题浮现,加上一些政府部门公共权力异化,行政行为不规范,政府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以及政策缺乏稳定性、连续性等不作为现象,使得政府部门公信力出现弱化的趋势。提升政府公信力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共识和一致期待,文章指出,要从转变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等方面入手,提高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以“一网协同”为重点的数字化建设为提升政府部门协作水平提供了可行途径。以“数字化建设缘何可以提升政府部门协同水平”为研究基点,基于组织边界理论,考察G省政府部门的协同困境及“一网协同”数字化建设发现,数字赋能政府部门协同的本质是利用数字技术重塑政府部门的主体结构、互动关系、行动空间、制度权责与业务流程边界,使各部门能根据业务开展情况在数字空间中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互动,实现决策协同、管理协同、绩效协同和行动协同。在推进技术发展与组织变革理论讨论的同时,也从技术发展、制度创新及组织建设三个方面为推进政府部门数字化建设、提升组织业务协同水平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必将对我国的经济运行、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乃至人们的传统观念等各方面产生直接的影响.应从加入WTO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探讨政府行政管理如何积极迎接WTO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李庆 《桂海论丛》2002,18(4):24-27
加入WTO,必将对我国的经济运行、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乃至人们的传统观念等各方面产生影响.文章从加入WTO对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探讨政府行政管理如何积极迎接WTO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公共经济的视角对城市地下管线井盖管理进行审视,认为良好的井盖管理是一种公共产品,系统分析了井盖管理存在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问题,提出要在市场行为与政府作为中找到平衡点,才能促进问题的良好解决。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井盖管理实际,提出了政府部门在井盖管理中应当把握职能定位、推行协作共治、培育市场化管理机制、更加注重运用标准规范、引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评价等措施构想,力求在政府职能创新方面探寻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8.
转变政府职能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政府机构要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公共行政管理水平,就得正确认识和把握政府职能转变的内涵,加快实现政府职能“强化、弱化、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上海人大月刊》2007,(10):28-28
一、针对政府职能缺位、不到位问题,强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及涉外管理部门,在投入与编制方面予以倾斜。二、针对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的问题,对涉及此问题的政府部门实行“瘦身”。三、针对一些政府职能在相关机构间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按照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又相互协调的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政府组织机构的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迫切要求加快推进数字法治政府建设。它既体现为对法治政府的数字化发展,又彰显出对数字政府的法治化规制,核心要义在于实现数字技术和依法行政的深度融合。数字法治政府建设与“放管服”改革的同频共振,是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利用数字技术更好实践政府职能、以良法善治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中,“放管服”改革的运作过程主要依循权责适配、审管协同、服务共创和制度共进的逻辑,以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未来应着力于战略定位、组织建设、数据融通、数字法治能力培养、法律法规完善等方面予以推进和施行。  相似文献   

11.
世界贸易组织(WTO)对中国而言是一道历史闸门。闸门开启,受冲击最大的首先是政府。世贸组织规则中,仅涉及政府部门的条款就达170多条。政府是享受权利、履行义务和明确服务的承担者和执行者。十六大报告关于“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论述为我们按照国际规则、规范政府行为、明确政府定位、切实从十个方面转变政府职能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业务整合是组织间实现业务互操作的基础,也是电子政务服务的必然要求和必经阶段。对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部门业务整合水平进行测评是掌握与提升其业务整合水平的第一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构建电子政务环境下中国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业务整合水平测评模型。并基于全国38个调查点、12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860份问卷数据,应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方法,对模型的结构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中国电子政务环境下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业务整合的水平,为电子政务服务建设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企业法》的贯彻实施,政府部门与企业之间不再是行政隶属关系,工作方法也由依靠行政指令直接管理所属的产供销活动,改变为统筹、规划、协调全行业的发展,实现以市场为中介,调控企业的行为,使企业活动符合国家经济总体发展的目标转变。因此,政府部门必须转变职能。其中,开展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是加强宏观指导,转变政府职能的一种有效形式。企业管理咨询是一项科学管理方法,它通过咨询人员的管理知识、智慧、技术、经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在微观企业制度、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实现创新的必要性和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观点     
上海市市长韩正近日说,当前政府角色向公共服务型转变的速度还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速度。对于政府职能,该强化的要强化,如政府部门在行使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该弱化的要弱化,如对于企业等微观经济方面的管理职能;更重要的是很多方面要转化,如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多地运用经济、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完善经济调节,已是当务之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主要是机会不平等造成当前贫富差距拉得更大。而造成机会不平等的原因,一是腐败,二是垄断。惩治腐败以实现机会平等是与效率提高正相关的,垄断…  相似文献   

16.
地区间侦查协作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地方保护主义、侦查协作绝对无偿性引发的障碍、侦查协作管理不完善、警力不足、缺乏监督投诉制度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成果。二是建立新型的侦查协作机制,如建立侦查协作网络、设立侦查协作区等。三是其他相应的途径。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可以使侦查协作工作更好的服务于公安工作的大局。  相似文献   

17.
<正>济政字[2015]3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府部门依法全面履行职能,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现就公布市级政府部门责任清单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全面公开市级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市级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包括:部门主要职责、部门职责边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公共服务事项、责任追究机制等5部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提高提案质量、促进提案的办理和落实,南开区政协在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组织政府部门开展现场咨询、提案办理活动。全区16个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现场接待了区政协委员,面对面接受委员咨询,处理委员提出的意见和提案,受到委员们的欢迎。委员们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改善民计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提出问题、进行咨询,有关部门负责  相似文献   

19.
从1998年“政府上网”工程为起点,我国电子政务经过近6年时间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政府从管理型逐步向服务型转变。与政府职能转变相对应,政府自我管理革命也在同时进行,这为我国电子政务的蓬勃发展带来了机遇。但是,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差异较大,各地方政府部门信息化水平发展不一,各类电子政务项目的功能划分、业务处理、数据格式、技术手段等千差万别,各类相关政府职能、业务流程、对法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障人大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促进代表履职、发挥代表作用,推动和监督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秉公执法,5月27日,贵阳市小河区人大常委会正式启动“接待人大代表日”活动,给人大代表与政府部门搭建零距离交流沟通的平台,为我省政府职能部门“一把手”直面代表、倾听民意、接受监督首开方便快捷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