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张素珍 《世纪桥》2007,(11):55-55,6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的改革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使我国的阶级阶层结构突破了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刚性结构,出现了以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和自由职业者等诸多阶级阶层构成的柔性社会结构,初步呈现出多元性、平等性、流动性、现代性和合作性等基本特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社会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2.
阶级和阶层问题是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发展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级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这些新变化,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正确处理我国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龚培兴 《求实》2002,(7):4-7
阶级和阶层问题 ,是新时期一个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课题。研究阶级和阶层问题 ,应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 ,抛弃“左”的和僵化的观念。阶级和阶层是分析社会问题的不同范畴 ,在今天更多地运用阶层这一范畴是必要的和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变化的历史定位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阎志民 《新视野》2003,(1):52-54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站在人类社会发展长河的角度,对阶级产生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和条件进行了分析,着重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开始消亡的趋势和阶级阶层现代化的趋势,进行了剖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我国现阶段阶级阶层变化的趋势、原因和特点 ,认为我国现阶段阶级构成的基本格局没有变 ,仍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两大阶级 ,但每个阶级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 ,社会分层化趋势明显 ,出现了若干新的社会阶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新论与和谐社会的阶级合作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伟 《探索》2006,3(3):155-160
将马克思的阶级学说等同于“阶级斗争”学说的认识是片面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阶级关系问题无法回避,创新阶级观点,才能科学认识我国的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私营企业主阶级是一个特殊的阶级,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阶级利益对抗、冲突,必然产生阶级斗争,阶级利益的非对抗、不冲突,甚至互补,则可以出现阶级合作;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三种类型的阶级合作,中国社会正在出现前所未有的第四种类型的阶级合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巩固和党的领导的正确,是阶级合作成功进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胡建兰 《唯实》2009,(4):83-86
所有制结构的演变是阶级阶层转变的根本原因,构建和谐社会中和谐的阶级阶层结构也就必须首先考虑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调整所有制结构,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以及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构建和谐阶级阶层结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胡建兰 《唯实》2010,(3):44-49
建国以来,伴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从建国初期的“四大阶级”演变为只有工人与农民“两大阶级结构”,再到多元化的社会阶层结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历史演变。但是,我国阶级阶层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由此引发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明显和尖锐。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从发展生产力入手,本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完善所有制结构,优化我国阶级阶层结构。  相似文献   

9.
阶级分析法是我们长期的一种重要社会分析法,对我党的革命和建设事业起过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一些阶级不存在了,新的社会阶层又大量涌现,因此,必须采用新的社会分析方法分析当代社会,以便使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正确地把握前进的方向,基本力量,依靠对象和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阶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们分析了阶级的起源和发展规律,奠定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列宁吸收了马克思和恩格斯阶级理论最精华的部分,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基础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阶级和阶层理论的发展。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对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正确的分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当代中国阶层变化的客观实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阶层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原有阶级阶层的内部分化、新的利益群体萌生、利益主体交叉流动现象增多,这种变化将继续进行下去。变化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包括宏观政策、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经济全球化等方面因素。对于这种变化所造成的社会后果,应该以全面的科学的态度来加以认识,既看到它的积极影响,也不忽视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对阶级、阶层结构的分析和研究,向来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各阶级和阶层特点的论述,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层问题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全社会都在变动。社会阶级阶层变化导致党的执政基础复杂化。在阶级阶层多样化的背景下加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是当前执政党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之一。文章从新的阶级阶层出现给党执政基础带来的挑战出发,寻找对策,为执政党加强执政基础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正> 6.对中间阶层问题的探讨 ①关于中间阶层的定义。中间阶层有人又称为中产阶级、中产阶层、中等收入层等。对中间阶层的内涵外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主要的有以下几种:a.把收入和财富作为衡量阶层的标  相似文献   

15.
管新华  汪旻艳 《探索》2004,2(3):4-7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指导下,以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为出发点和依归,科学判断了中国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分层,解决了"革命的首要问题",但建国后新判断有失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要求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执政党思维进行社会政治整合,强调新阶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继续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十一届三中会全以来理论界在阶级阶层问题研究上所提出来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和阐述。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分析"阶级论"提出原因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从"阶级论"到"人本论"转折的历史必然性.认为这一转折反映了国民愿望,社会要求和时代呼唤,意味着"斗争哲学"转变为人文关怀、人性化的哲学,意味着对社会主体的看法从以一个阶级为社会主体转向以全体人民为主体.文章认为从"阶级论"到"人本论"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只有当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产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是真正公平、正义和文明的社会;只有当人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见物为见人"、以人为目的的时候,人才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改造决策形成的阶级阶层因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改造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 ,本文试从阶级阶层角度对改造决策的成因作一剖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 ,企业工人盼望改造 ,干部阶层在决策中起主导作用 ,民族资本家的反限制斗争客观上推动了改造 ,农民、小资产阶级总体上愿意接受改造 ,知识分子拥护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决策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是干部阶层整合各阶级阶层人民利益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9.
温飞  李强 《新视野》2007,(3):13-14
中央提出的“扩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会的比例”的战略的核心思想,是要优化阶级阶层结构,扩大社会中间层,使社会从“金字塔”型转变为“菱形结构”或“纺锤形结构”。表面看来这是一个调整收入结构的问题,但收入结构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它实际上涉及到了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其意义远比仅仅调整收入深刻得多。实现“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任务,至少要关注八个方面的因素,即社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产业结构的调整、职业结构的调整、城乡结构的调整、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0.
社会阶层分化推动社会结构从身份到契约、由刚性到弹性的转变,促进了民主和法治建设的进程。但由此带来的阶层结构发育不良、底层社会群体相对剥夺感的增强、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等问题,必然对马克思主义认同产生影响。对此,应从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弱势群体扶持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多样化的价值观念等方面加以应对,从而最大限度地团结社会各阶层民众,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