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的《自然》(Nature)杂志是世界上最早的科学期刊之一,也是全世界最权威、最有名望的学术期刊之一。时至今日,“中国学者在《自然》发文”仍会被视为大事,为不少媒体争相报道。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100多年前的晚清时期,中国人就在《自然》上发表论文了。“我们看到,对一个古老定律的现代的、科学的修正,已由中国人独立地解决了,而且是用那么简单的器材证明的。”1881年3月1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如是写道。这篇原题为“考证律吕说”的文章作者,便是本文的主角——有“中国近代科学启蒙者”之称的徐寿。如果说林则徐、魏源和徐继畬等人是从历史、地理和政治等领域为中国人打开了眺望世界的窗户,那么徐寿就是科技领域“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你们好g我是1996年4月在山西省平顺县民政局读到贵刊的,特别是1996年第2期《变味的吃文化》、《拉客女写真》深深吸引着我,从此我成了贵刊的热心读者。以后一有空我总要到民政局去看看《中国民政人去年8月我家遭灾,家中所有东西被淹,图书被毁,不得不背上玉米干粮,到各处寻找落脚点,今年4月份长治县接收俺村灾民30余户,130多口人,我也落户该地。我到村后第一件事就是办起农家图书室,图书室里就有《中国民政》,许多村民喜欢看《中国民政》,称赞贵刊办得好,当然也有不足之处。笔者有个建议,希望贵刊记者多下基层‘多到…  相似文献   

3.
1930年,德国出版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做《100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闻讯后,仅耸耸肩道:“100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能够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是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 事隔28年,即1958年,在中国,马寅初也有极其相似的遭遇。这是因为,马寅初在一本总共80页、定价仅为两毛七分钱的《新人口论》的书中,指出:我国人口增长率过高,将来人多地少,吃饭要有问题,应当把人口列入计划之内,加以控制。这无疑是切合国情的科学预见,不幸却遭到了不下200多人在  相似文献   

4.
“中国制造”:欲罢不能的喜与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近日发表文章《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 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制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 “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该文看上去是美国一名普通家庭主妇的生活随感,但既然是发表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又是美国响当当的主流媒体之一,因而能很大程度地反应出美国人  相似文献   

5.
我是《今日中国》杂志的忠实读者,对这本杂志有着深厚的感情。十几年来,即使在退休之后,我一直坚持订阅《会日中国人《会日中国》杂志知识面广、回味性强、回有生活气息,不仅使我拉得了不少同识,也为村的项零生活闲田了不少乐问。会年来我不仅间政《会日中国》采志,非国间后收而、保存。多年我已历过去的杂志全国装订成扭,并拍成彩色照片,作为永久的纪出。闲田@出来闻征别有一存根问,明实据青意义。我对《全日中国》杂志有谷深厚的思橘,在我晚零,它历是我的“伴侣”。我晚年的“伴侣”@张新泉  相似文献   

6.
编读往来     
《民主与科学》2007,(2):64-64
《民主与科学》编辑部:我已经有七八年没看过《民主与科学》了,前些天才第一次见到改版后的《民主与科学》,久违了,不认得啦!真是今非昔比,光是封面的精致大方已使人感到眼前一亮,再翻看目录,从栏目设置到入选的文章,都令人感到非常可心,着力体现"民主与科学"的宗旨,这才称得上是我九三人办的刊物!"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句话用在我们的刊物身上也挺合适。真让人爱不释手。喜悦之余,我心里想的是如何用行动来支持,应该把自己最好的稿件奉献给《民主与科学》。  相似文献   

7.
贵 刊2005年第1期发表了对邹承鲁院士的访谈文章《纵谈我国科技规划、科技体制与科学家》 ,我读后有几点意见 ,供参考。首先要指出的是 ,该文主题是谈“科技规划”、“科技体制” ,而非“科学规划”、“科学体制” ,正文有很多小节 ,我细致阅读后将一些不同看法一一列出如下 :关于“科技规划问题”一节 ,文中称 ,“在制定规划时 ,务必充分认识科学的特性” ,但文中并没有提科技的特性 ,科学与技术毕竟是不同的。关于“科技体制问题”一节 ,我赞同邹院士的看法 ,即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要改变“人治” ,同时我认为 ,懂科学的人不一定懂技…  相似文献   

8.
台湾知名人士陈立夫先生于2001年2月8日晚在台中病故。在他享年103岁的时光里,有近半生在为祖国统一大业奔走呼吁。陈立夫昆仲于1949年败遁台湾后,失宠于蒋介石,遂自逐赴美,以养鸡为业。20年后返台,潜心于儒家、老庄、周易等祖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的研究,颇有见地撰写了《中国文化之特点》、《弘扬祖德,以利人群》、《孔孟之道永存》、《弘扬先祖的智慧》、《四书贯道》、《人理学研究》、《中国文化与世界前途》等书,还翻译了英国人李约瑟所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他在潜心钻研学问的同时,始终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主张第三次…  相似文献   

9.
<正>当我看到"我与《中国民政》征文"时,感恩之情从心底涌出。这情感,不仅因为我是民政系统的一分子,也不仅因为《中国民政》刊发了我的文章,更多的是我在它浓浓墨香熏陶下,一次次加深了我对民政工作的认识和热情,不断提高了工作水平。我与《中国民政》接触有20年之久,但真正喜爱是近十多年的事。1998年9月的一天,我的一位朋友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拿着第9期《中国民政》去给一位退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与科学》主编、编辑先生:二○○五年十月出版的《民主与科学》上面刊载了傅国涌先生的文章《公众为什么厚“丘”薄“杨”?》。阅后觉得作者对我的讲话、见解和做人的态度都似乎不太了解。至于中国的大学教育,我在九月下旬的一篇演讲中谈得比较详细。该文已刊于《光明日报》十二月二十一日第五版。兹附上,请载于贵刊。即颂敬意!杨振宁二○○六年一月十八日  相似文献   

11.
欧阳主编:您好!我是一名基层的新闻工作者,我很健康,但我非常关注身边的残疾人,也曾写过许多有关残疾人的报道,同时我也十分关注《中国残疾人》杂志,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出刊200期之际,我想以一个读者的视角提点个人的看法:在我看来《,中国残疾人》理所当然应更多地体现“残疾  相似文献   

12.
“探索犹如登山,我以为只有那些不畏艰难险阻,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能登上峰顶,才能领略这创造性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历史研究领域,探索非常艰辛,创新则更难。但志在攀登历史科学高峰的当代中国史家,不能以其难而畏步不前,而放弃了自己的追求,而忘却了自己的使命。”(见拙文“探索者的足印”.《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这是8年前,读朱政惠教授大作《史之心旅》后我写下的一段话。的确是这样,朱政惠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在历史科学领域中,沿着陡峭悬崖,不畏艰险的“登山运动员”。从他早年的博士学位论文《吕振羽和他的历史学研究》到这部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残疾人》杂志创刊400期之际,接到编辑的邀约,有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与《中国残疾人》杂志的不解之缘,我感到非常荣幸.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从事辅助器具服务工作,至今已有10年.  相似文献   

14.
《我在霞村的时候》(下面简称《霞村》)于一九四一年六月在延安《中国文化》上发表后,几十年的遭遇是十分发人深省的。作品问世不久,当时文艺界的一位负责同志曾写信给它的作者,说他读完作品后流过眼泪。可是,这样一篇催人泪下的作品,却没有人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对它进行评论。一九四四年,胡风将丁玲在延安期间创作的七个短篇小说以《霞村》为书名编辑出版以后,有人特地为此书写了一篇书评,但也没有用只言片语谈到它。一九四七年,冯雪峰  相似文献   

15.
1985年6月29日,陈云同离任的秘书话别时说:“我有过中央根据地失败的经验,因此,一九四五年到东北后,兢兢业业工作……但我也有硬的一面。一九六二年七千人大会时,毛主席要我讲话,我不肯讲,在陕西组的会上讲了‘交换、比较、反复……’”(《陈云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相似文献   

16.
开展对科学史的研究很有意义,要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让人民群众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启迪中得到教益. 许多人都认为,在中国,科学的发达是很早的.中国有四大发明、有祖冲之、有《九章算术》、有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有沈括的《梦溪笔谈》,只是到近代才落伍了.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中国民政》到现在,已近6个年头。在接触中,使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她十分贴近生活,贴近基层,可谓跟咱们民政人心动相通。1992年我刚参加工作,由于从小爱好文学,也就不时向《散文》、《青年作家》等文学刊物投些稿,也在地方民政刊物上发表一些稿件,而很少给《中国民政》寄稿。因为在我的心目中,《中国民政》是国家民政部的机关刊物,一般刊登领导讲话、重要论文等大文章,哪能顾得上给基层名不见经传的业余通讯员提供版面。这种神秘感和自卑感一度使我对忡国民政》敬而远之。一次偶然的接触,使我对她有了重新认识,原来…  相似文献   

18.
正为了让我对大陆有更直观的感受与认识,俞柔姐选了几部电影与纪录片让我看,其中我对《空天猎》这部电影印象最深刻。看完《空天猎》后,我浮上心头的第一个感受是:"大陆的空军好强大啊!"在台湾,有许多人尾随西方列强屁股之后宣传"中国威胁论",所以他们会认为,大陆军事能力的提升,对台湾,对亚洲,对世界都是一种威胁。但是,我的想法恰恰与这些人相反。我很乐见大陆的军事能力提升,因为这将是未来统一后,对台湾不受其他列强再次侵犯的一个强大的保障。虽然,两岸现在尚未统一,但我也不会觉得大陆军事实力的提升对台湾是种威胁。因为我来《台声》杂志实习后,  相似文献   

19.
众所周知,台湾在1987年7月终于解除了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戒严令解除之后,台湾文学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书店、巷子路边书摊上,寇冕堂皇地陈列着50年代以来为官方禁止出版的鲁迅作品便是其象征性的事件之一.这以后不久,谷风出版社、唐山出版社、风云时代出版社争先恐后地出版了三种《鲁迅全集》.1980—1982年(在禁忌鲁迅作品的年代里)笔者曾在书摊上买到几本鲁迅小说集,但这些都是地下出版的盗版书.他们把《鲁迅选集小说选》、《鲁迅选集杂文选》、《鲁迅散文选》(本书是香港、新文艺出版社再版本)混杂在老舍、巴金、张天翼、钱钟书的作品集里,有的甚至删掉作者的名字(即鲁迅的名字),把书名改为《中国小说史略》(也有改名为《中国小说史》).当时,东丰书店比大陆新华书店更早出版《小说月报》的复制本.但是,为了不让人一下就看出,把鲁迅的笔名全部删掉,并搞了一部分插图.这充分说明当时是禁忌鲁迅作品的.此外,笔者有机会看到几个台湾人朋友、即文学研究者的藏书.但其鲁迅作品大部分是上述那种地下版本.另外,还看到旧书店里也秘密收藏战前遗留下来的好书和古色苍然的中国新文学原本书(这些书有卖的,但要价十分惊人),这些书中也混杂着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20.
声音     
《中国减灾》2007,(4):3-3
感谢《中国减灾》我是一名乡镇干部,也是《中国减灾》杂志的忠实读者。从这本杂志中,我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家在减灾方面的工作方针和政策,接触到最新的减灾信息,而且学到了很多防灾减灾的知识。这些内容对像我这样刚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人有很大的帮助。贵刊改版后,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知识性、实用性进一步增强,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和思路。我的一些同事也很喜欢这本杂志,这本杂志成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良师益友。在《中国减灾》走近我们基层干部和群众心中之际,我由衷地对它说一声谢谢,希望它的明天更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