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政绩"与"污染"的不正常联姻,已是老生常谈. 长期以来,政绩考核指标和官员晋升机制依然在围绕GDP打转,一些所谓的"明星企业"虽然污染风险重重,却能为地方创造可观的利税,支撑起政绩的"颜面",这就必然诱发以环境代价换取显性政绩、以牺牲公共利益换取个人仕途的本能冲动.而一些地方对污染企业大开"绿色通道",对公众举报充耳不闻,乃至以"企业宁静期"、"挂牌保护"之类"土政策"阻挠环保执法,也就不足为奇. 前不久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初审的环境保护法修正草案,首次将环保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写入其中,迈出了以立法形式扭转传统政绩观、塑造绿色政绩观的可贵一步,当为之击掌叫好.  相似文献   

2.
艾蒿 《协商论坛》2008,(10):1-1
“绝不能以损害人民生命健康来换取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近日,中央领导同志在谈到一些地方发生安全事故的深刻教训时,再次强调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政绩,在当今中国似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比如“政绩工程”几乎可以和“面子工程”或“劳民伤财”划等号。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所谓政绩,就是领导干部施政的成绩。对官员要求政绩,和对学生要求成绩、对员工要求业绩是完全一样的。不能因为考试制度不合理而导致学生把出成绩和考高分划等号就说学生不应该出成绩。同样地,不能因为有些领导干部把“政绩”经念歪了就说不能讲政绩。  相似文献   

4.
“任期制”缘何失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者在江西等地调研时发现。目前干部任期制在很多地方难以执行。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十年五任县长”的怪事。由于调动频繁.一些地方干部不安心工作.而是热衷于大搞短、平、快的“政绩工程”.甚至发展为“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湖南大学兼职教授王明高认为,这些现象极不利于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建设.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5.
针对“政绩工程”肆意蔓延的形势,重庆市铜梁县对盲目举债和债务恶性循环的乡镇将实施责任追究,并建立乡镇主要领导离(退)任审计等制度,以堵住债务“漏洞”,同时规定,对违反程序盲目举债搞“政绩工程”的乡镇,视同违纪,予以严处(据6月26日《珠江晚报》)。笔者认为,如此制度创新,消除了那种对“政绩工程”只喊不打的固有倾向,有利于遏制“政绩工程”蔓延的不良势头。  相似文献   

6.
陈朋 《人民论坛》2021,(9):19-23
“显绩”与“潜绩”都是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二者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潜绩”是“显绩”的基础,“显绩”则是“潜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和外在反映。然而,政绩观的偏离、考核机制的偏颇和较短的任期等因素,共同诱发了“显绩”与“潜绩”失去均衡,使一些干部乐此不疲地抓“大而快”的工程项目,倾向于抓有显示度的形象工程,不遗余力地抓“创新”“特色”,而忽略了需要久久为功的长期工程。对此,应从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科学合理设计考核指标、选择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优化任期制等层面着力推动二者的合理均衡,以回归二者本质上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盛人云 《人大论坛》2014,(11):56-56
记者近日探访多地著名“政绩工程”发现,处置这些“政绩工程”继续消耗大量公共财政,比如,在云南,今年6月,河口斥资2.7亿元建设的“文化长廊”在建成3年后,又花费3亿元拆除。  相似文献   

8.
尤展 《群众》2008,(6):78-78
“招来女婿气走儿”,这是以往对一些地方区别对待招商引资企业和当地企业造成的结果的形象比喻。“女婿”就是招商引资企业,为了招来“女婿”,一些地方使出浑身解数,给予招商引资企业各种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9.
一位即将退休的老领导,在总结几十年工作经验时说:“留下高楼大厦是政绩,留下好的作风也是政绩。”这句话听来颇令人深思。一谈到领导干部的政绩,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高楼大厦、修桥筑路这些一目了然的政绩。诚然,作为一名领导干部,追求任期内立竿见影的政绩本来无可厚非。但时下的问题在于,一些领导干部急功近利,为了在任期内快出政绩、多出政绩,往往不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好作风本身就是品质的体现和党性的体现。作风建设虽艰难,却能使百姓长远受益,最终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好处。从某种意义上说,留下好作风比留下一些政绩工程更重要,因此应当  相似文献   

10.
朱国良 《今日浙江》2010,(15):62-62
近来去听了几家单位的经验交流会,几次听一些领导的发言,发现他们每每谈及创业政绩,总结奋斗经历,都会真挚诚恳地讲上一句:"这是我和大家一道艰苦奋斗的结果……这是我和职工们一起努力的结晶……”这种善于在“我”这个单数后面加一个“们”的说法,是把功绩当作了“公绩”,让人看到了为人的胸襟和处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尽管地方政府部门一再试图撇清渚如“祖龙”、“铁本”等工程的“政府制造”性质,但事实却正是地方政府一些职能部门“越位”的乱作为。以及另一些职能部门琉于监督的行政不作为。共同制造了这些举世瞩目的“政绩”,施政失误所带来的巨大的行政成本。则需要由整个杜会来“埋单”  相似文献   

12.
阿计 《公民导刊》2007,(6):39-41
在一波波跟风模仿的“现代化”热潮中,在一轮轮彰显“政绩”的旧城改造行动中.无数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江南水乡、岭南民居“变身”为高速公路、工业园区、摩天大楼。布局相似、风格雷同的城市街区泛滥成灾,各地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日趋消失.城市面貌正急速走向“千城一面”的趋同化危机。  相似文献   

13.
王小平 《政策》2002,(3):42-42
今年,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都把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作为政府和财政工作的重点,视之为“第一政绩”、“第一要务”。作为县级财政特别是贫困山区县财政,要抓好“第一要务”,树立“第一政绩”,必须在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培植财源,致力组织征收,增强财政实力的同时,着重从观念和制度入手,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资保障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价值取向,是科学发展观湖核心。近年来,在规划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山东省滨州市委、市政府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意强化人均经济和社会指标,建立健全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及奖惩制度,努力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正确处理发展中的“三个关系”,真正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5.
苏星 《当代广西》2008,(20):22-23
没有永远的环保,就没有永远的企业,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消灭企业。当前,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政策到企业规章,“节能减排”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也是全社会面临的重要任务,节能减排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我区,许多有先见、敢于挑战自我的企业,将环保丁作看作需要主动接受和完成的任务。他们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革新,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相似文献   

16.
袁方 《人大建设》2003,(8):33-33
“凭政绩用干部”无疑是一种正确的用人导向。谷文昌同志不就是因1963年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叶飞在东山县考察,看到那里的惊人变化和谷文昌同志的突出政绩后,建议省委对其加以重用的吗?但像谷文昌、吴金印那样在一个地方一干就是几十年、政绩很容易看得到的干部少而又少,政绩该如何考核?  相似文献   

17.
《时事报告》2010,(12):4-4
《学习时报》11月15日刊发凌龙华的文章认为,伴随城市化的推进,需要换个角度看“政绩”。城市面貌:不看“能见”的,而看“不见”的;不看地标工程的出色,而看地下功能的到位。城市规划:不看“演示”的,而看“落实”的;不看“与时俱进”的变动,而看“百年大计”的不动。  相似文献   

18.
赵东辉 《半月谈》2004,(7):36-37
自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以来,各地政府更加重视经济增长以外的社会发展状况,对干部“隐性政绩”的考核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一些专家建议,当前亟须将领导干部的“隐性政绩”纳入考  相似文献   

19.
史流 《政策瞭望》2014,(6):60-60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儿。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已有之”.不绝史册。“燕王起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讲的就是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讲的也是政绩。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岳阳楼记》)讲的还是政绩。比较起来。当数司马迁的“政绩观”更为全面、更为科学,也更有意义。“民大悦”,是司马迁政绩观的第一个标准。司马迁把“民大悦”而不是“官大悦”、“上大悦”当作政绩的首要标准。这一观点。就是在今天,也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做到。因为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政绩历来就是五花八门,真假难分。旧且不论,就说时下,政绩的花样就不少,比如建摩天大楼、建中心广场、上世纪工程以及建开发区、商业区、追求不顾资源环境的经济速度等,诸如此类,到底算不算政绩?这在不少地方都成了一笔糊涂帐。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装进政绩的口袋,甚至于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都出了政绩,让老百姓一听“政绩”二字就害怕。其实如果按司马迁的政绩观来衡量,问题也很简单,判定政绩的真假良莠,关键在于是否能使“民大悦”。这个“民大悦”,按照现在的标准,就是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和实惠,具体地讲,就是既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物质富足。同时也给人民群众营造山青水秀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整洁、干净、美丽的环境中生活。也就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否则,如果人民群众生活得不到改善,整天生活在污水浊气之中,那么,即使楼房?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09,(9):4-4
据福建日报网8月14日报道福建针对政府部门“一把手”的“绿色”考核推出新举措,8月份,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福建省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考核办法(暂行)》,闽江、九龙江、敖江、汀江、晋江、龙江、木兰溪、交溪等“六江两溪”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将列入各地官员政绩考核,考核结果为“不合格”的设区市人民政府要向省政府作出书面报告;对在整治过程中失、渎职的责任人,由监察部门追究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