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宪,民营经济又一春——重庆民营经济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丰 《公民导刊》2004,(2):13-15
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审议中共中央提出的14项宪法修改建议。其中第十三条,修宪建议作出了如下表述:“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相似文献   

2.
郑峥 《人大建设》2008,(5):43-45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新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了”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增加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征用、补偿制度,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私有财产权宪法规范结构。从此,我国公民利用私有财产权的宪法条款维护自己的财产权利,抵制诸如强制征收、征用、拆迁等不当侵害,已经成为我国宪政生活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3.
2003年12月22日十届全国人大第六次会议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本刊就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动拆迁居民的维权问题,刊登法学专家蒋德海先生的文章,就此题作一理论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宪法有关“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可以说,这一修改强化了对公民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也表明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正在成为全社会认可的主流意识形态。全社会认真领会和贯彻这一修宪精神,尽快摒弃对私有财产权的种种“傲慢与偏见”,赋予…  相似文献   

5.
《时事资料手册》2004,(1):26-28
建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建议将“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建议增加“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条款;建议增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条款  相似文献   

6.
王成艺 《新东方》2006,(7):34-36
个人私有财产该不该保护,更确切地说,个人私有财产应不应该与公有财产具有同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这是我们从最近一封给全国人大委员长的公开信中引出来的话题。公开信的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宪法同资本主义宪法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表现在如何对待私有制问题上。他援引列宁  相似文献   

7.
谢维雁 《人权》2007,(3):18-20
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24条增加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标志着人权保障原则从此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宪法原则。宪法修正案第22条还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  相似文献   

8.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的一处重大修改是在“总纲”中设立了征收征用制度。一是将宪法第十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用”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二是将宪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它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深入发展,尤其自进入21世纪后,“权利”和权利观念在整个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观念层面上前所未有地凸现起来;今年宪法修订,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对之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明确的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是人们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大事,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进宪法,物权法草案在人们的期待中问世了,却引发了要不要平等保护私有财产的激烈争论,甚至提到了姓资姓社的高度。从宽政的角度看,私有财产权是世所公认的一项基本人权;从世贸组织的规则看,平等保护财产权是加入世贸组织一个重要条件;从中国以往的经验看,不能平等地保护不同性质的财产权,不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起来,连正常的社会秩序也难以维持。因此,《物权法》作为财产秩序法,其任务就是将保护财产权不受侵犯这一宪法原则用具体的法律规范的形  相似文献   

11.
“穷人的寒舍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则经典宪政寓言,强调的是社会对于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尊重乃至敬畏。3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始审议的宪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使私有财产权从一般的民事权利上升到宪法权利,引起会内外的热烈反响。为此,记者采访了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利明教授。  相似文献   

12.
“保卫”通常是指保护、护卫,以防外来侵犯的意思。“保卫”一词的使用比较广泛,如保卫个人安全、保卫家园、保卫社会安全、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等。人类是在一定社会中生活着的。在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和私有财产,人们是以集体的行  相似文献   

13.
宪法应明确保护私人财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是一切财产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是否应当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进我国宪法 ,这是社会各界特别关心的重大问题。借鉴外国保护私人财产的宪法制度对完善我国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资产阶级是靠积累财产起家的,有一种执着的拜金心态。因之,把私有财产抬高到神圣的地位,并诉诸法律保护,按照他们的解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内容是保护私人的通过个人劳动创造的财富。如果说,这句口号最初有很大的欺骗性,是资产阶级掠夺他人财产的遮羞布,但当社会进入高度发展的现代化社会里,由于财富的日益增长,更由于  相似文献   

15.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是一切财产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是否应当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进我国宪法 ,这是社会各界特别关心的重大问题。借鉴外国保护私人财产的宪法制度对完善我国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一种资产阶级法制原则,最早见诸于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中第十七条“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之后,就一直作为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财产制度的国家法典所必须遵循的立法原则。如1804年公布的《拿破仑法典》这个“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财产,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和艰辛劳动而挣得的。我国宪法作为体现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意志的根本大法,理所当然地要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拒绝“私…  相似文献   

17.
程乃胜 《人大研究》2003,7(7):18-20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是一切财产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是否应当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进我国宪法 ,这是社会各界特别关心的重大问题。借鉴外国保护私人财产的宪法制度对完善我国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洪丰 《公民导刊》2004,(2):16-19
去年岁尾,中共中央向全国人大提出了修宪建议。此次宪法的每处修订都引入注目,尤其是关于“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对于中国民营经济意味着什么?对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又有何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3年有太多值得回忆的事情,其中《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就是其中的一件。这次修宪有几个特别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进宪法;新增条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及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要“给予补偿”等等。这些条款的增加或修改,无不体现了“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让法治更加体现人文关怀”的治国理念。这些治国理念进一步体现…  相似文献   

20.
对于财产所有权 ,我国宪法已有明确规定 :第十一条……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有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第十三条 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及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继承权。我国宪法对财产所有权的这些规定 ,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需要。然而 ,近年来 ,我国有一些人认为这还不够。他们鼓吹再次修改宪法 ,要求把“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写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