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补充。但是,吉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存在着构成单一、个体之间及区域之间差异明显等问题,同时,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与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增加吉林省农民财产性收入重点要做到:多形式实现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及收益,多渠道拓展农民收入来源,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以及做好政策的落实推进工作。  相似文献   

2.
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民财产性收入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VAR模型,结合模型稳定性检验、Granger非因果性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对我国1993-2009年的工业化、城镇化、农民财产性收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与城镇化两者存在正向相互促进作用,它们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城镇化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提出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为契机,全面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从而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张丹丹 《人民论坛》2014,(6):232-234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是指农民在对自己所拥有财产进行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文章分析了当前河南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状况,从土地、房屋、金融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是指农民在对自己所拥有财产进行占有、使用、处置和收益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收益。文章分析了当前河南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状况,从土地、房屋、金融这三个主要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价值观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是党中央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变化使农民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迁。这些变迁主要表现为分配价值观从"按劳分配"向"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的变迁,肯定了非劳动性收入的合理性;财富价值观从"平均主义"到"致富光荣",再到"共同富裕"的变迁,体现了农民对财富的肯定和积极追求;农民择业价值观从"职业单一"向"多种职业"的转变,产生了开放、创新和竞争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储金泉  张守敬 《群众》2013,(3):I0047-I0048
农民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整体收入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广阔前景,也是一个亟待开发的领域。围绕如何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问题,我们盐城市老促会调研组赴东台、大丰、射阳等地进行了专题考察调研,经过认真分析,我们认为可以抓住五个重点加以突破:  相似文献   

7.
《人大建设》2008,(10):54-54
王道勇近期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上撰文指出,失地农民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而出现的一大批失去耕种土地并曰益融入城市的农民。当前,需要从外部的制度创新和自身的自主行动这两个方面,想方设法提高失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第一,同地同价.让失地农民分享一份土地增值的收益。这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过程的真正参与者,成为土地价值升值的利益相关者。第二,土地入股,让失地农民拥有一份可预期的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8.
山西农民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兆征 《前进》2009,(4):34-36
一、山西农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分析 (一)山西农民财产性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增速最快 山西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迅猛,发展潜力很大。从2000年到2007年,除2002年负增长外,其余7年都在13%以上,其间,出现三个增长高潮:2003年增长58.57%,2005年增长76.47%,2007年增长高达82.26%,8年年均增长36.24%,  相似文献   

9.
谨防财产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放大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秋莲 《湖湘论坛》2009,22(1):103-105
新中国由“无产”社会进入“有产”社会是近几年的事,但有产者在整个社会中仍只是极少部分人,至少占半数以上的农民仍被排斥在有产者队伍之外。在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民财产基础极其薄弱的现实环境中,财产性收入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放大效应很可能被释放出来。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做好"三农"工作,要切实促进农民增收。应从经营性增收、工资性增收、财产性增收三个维度入手,多措并举,做好挖掘经营性增收潜力、稳定工资性增收势头、释放财产性增收红利三篇文章,确保农民增收内驱动力充足,收入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拥有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都很有限,且受制度限制,农民的资产很难为其带来未来收入。当前,"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对农民的资产建设来说,相关的制度创新和教育促进都很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松州》2015,(1)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农牧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积累更多资产,对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2000年以来,赤峰市农牧民财产性收入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来自房屋、土地、资金方面的收入全面增长,但目前农牧民的财产性收入尚存在总量偏小、发展不平衡、收入渠道狭窄、土地财富效应未能充分显现等问题。一、财产性收入的发展历程所谓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农民增收现状及对策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增收主要来源于城镇务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国家扶农优惠政策及补贴等方面.农民增收呈现出产业化发展带动增收、依靠自身力量增收、增收渠道不明显、增收无望等四种类型.农民增收的现状,一方面,表现出收入逐年增长、收入结构逐渐向合理化方向发展的势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水平低、差距大、增收渠道狭窄、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收入分配的复杂矛盾是城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农民缺少工资性和财产性收入,靠种地过不上富裕的生活。城乡二元结构下,由失地农民引发的群体事件成为最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顶层设计,必须作出从上而下、以难带易的政策安排,要以全局视角,准确把握与农民相关的各种要素,统筹推进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钟利文 《岭南学刊》2008,(2):126-130
"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的收入问题。当前,我们增加农民收入的举措仍是治标不治本。要增加农民收入最基本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促进农业规模化,让农民成为财产性收入的主体;二是促进农民市民化,加快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16.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其关键难点和突出短板在农村、农业和农民,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已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大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持续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稳定增长;深化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合理增长。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以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动农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相似文献   

17.
一、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绝对值增大和增速提高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49元,比2006年增长了42.83%,比2000年增长了171.5%。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为128.22元,比2006年增长了27.58%,比2000年增长了185%,年均增速也由1.95%快速上升到接近30%。  相似文献   

18.
从2002年开始,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超过了一千美元,拥有的财产增多,出现了财产性收入增加迅速和来源结构的较大调整。同时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存在比重偏低,不平等现象严重及居民的投资知识缺乏等问题。国家和社会尽快采取相应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使财产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9.
完善制度和机制让“财变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财产性收入能够增加居民收入的前提及基本条件是什么,即在哪些条件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够增长,在哪些条件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能够增长,甚至还可能成为对居民财富掠夺的方式。只有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才能为广大群众财产性收入增长创造条件。否则,仅提出一个"财产性收入"概念,并把这个原则完全泛化,要想真正落实十七报告的精神是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20.
财产性收入能够增加居民收入的前提及基本条件是什么,即在哪些条件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能够增长,在哪些条件下,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能够增长,甚至还可能成为对居民财富掠夺的方式。只有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才能为广大群众财产性收入增长创造条件。否则,仅提出一个"财产性收入"概念,并把这个原则完全泛化,要想真正落实十七报告的精神是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