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大学生自律意识薄弱和自律能力差根源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金波 《求实》2003,(Z1):243-244
自律是一种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有效方法。运用内化了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和规范,要求人们无论是在有人监督或无人监督的情况下,都能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去为人处事,这是一种完全自觉的高尚的思想道德境界。严格的自律精神,是一个人健康的心理素质、顽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集中体现,也是高素质人才的一个突出的品格特征。在学生工作中,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道德与行为逐步由“他律”走向“自律”,是高校学生工作与学校德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自律的基本含义 自律,就是用内省的方式去审视、判定自己的某一行为是否违背自己的原则或准则。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他律。”康德认为:真正品德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不受外界的约束,可以通过自主规范来约束自己,故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可见,自律是指不因外在因素和外在力量的影响,而根据自己的“良心”、“信念”,为实现一定的价值或利益而自觉调控自己行为的修养,属于内在因素和内在力量。自律要求人们更多的是理性、信念和道德良心作为行为选择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2.
所谓“律”,首义是指法律、规则,通俗说是约束和限制。律具有自律、他律两重性。二者相互影响,自律需要他律提供条件和支持,他律则通过自律更能动地发挥作用。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主张人治、轻视法治,“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而这种观念并不符合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规范,应当“扬弃”。只有将自律他律从主要依靠道德方式推向主要依靠法治方式,才可能实现政治文明建设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张娓军 《新湘评论》2010,(11):63-63
恩格斯在此从道德的历史与逻辑的发展上批判了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论,深刻论述了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恩格斯认为道德并非像杜林所说的那样,它不是从来就有、永恒不变的,道德产生于原始社会,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各阶级都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凌驾于一切民族和时代之上的永恒不变的道德是没有的,且“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4.
王孝哲 《求实》2000,(3):39-39
道德本身乃是“软”的。我们知道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一靠个人“自律” ,即个人凭着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 ,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约束 ,来处理同别人的关系以及同社会群体的关系 ;二靠社会“他律” ,即社会舆论评判某种行为合乎道德或者不合乎道德 ,予以肯定、褒扬或者否定、贬责。显然 ,这样的“自律”和“他律”都是“软”的 ,因为 ,假如一个人道德观念淡薄 ,素质较低 ,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硬是要做出不道德行为 ,又对社会舆论置若罔闻 ,…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 《新湘评论》2010,(11):62-62
如果说,在真理和谬误的问题上我们没有什么前进,那么在善和恶的问题上就更没有前进了。这一对立完全是在道德领域中,也就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运动,在这里播下的最后的终极的真理恰恰是最稀少的。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致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  相似文献   

6.
和谐政治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民主,而民主政治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另一个方面就是作为权力的主体的官员道德建设。官员道德问题并不是个新问题,是个古今中外都倍受关注的问题。在古代中国奉行的是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轴心的道德自律原则;在西方社会则是以制度监督为主的道德他律。2002年开始实施引咎辞职以来,一批官员相继引咎辞职,再次把官员道德建设问题置于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官员道德建设问题就是要坚持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7.
王会波  郑孟煊 《求实》2001,(3):47-49
义利关系具有明晰的层次性 ,是市场经济道德关系的基本特点。在核心道德观念上表现为 :经济层面是“互利” ,政治层面是“自律” ,文化层面是“奉献”。因此要求 :(1)如实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道德状况 ,使在道德建设上既不脱离实际又能正确引导 ;(2 )明确不同层次适用不同道德原则 ,经济原则不适用于政治文化领域 ;(3)必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去展示 ;(4)增强个体道德修养是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8.
论耻感教育与公民道德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臧梅 《学习论坛》2002,(9):21-22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 ,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在新世纪里 ,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耻感文化 ,加强对国民进行耻感教育 ,对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有助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 ,激发人们的进取向上精神 ;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中,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法律和道德。从一定意义上说,法律主要靠“他律”,靠外在的强制来发挥作用,即硬约束;道德主要靠“自律”,靠内在的自觉来发挥作用,即软约束。法律手段要有效用,当然要仰仗社会成员守法的自觉意识,但法律在社会成员违法犯罪和蔑视法律规范时,可以依靠国家机器强制执法,包括采取剥夺公民权利,限制人身自由乃至消灭肉体等极其严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小节正是道德的基础细节。它不仅体现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更折射一个公民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11.
公务员录用的非正式制度内生于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在公务员录用制度形成的同时,非正式制度也相伴而生。由于中西方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存在差异,因而非正式制度亦存在着诸如“高道德自律”与“低道德他律”、“官本位”与“商官二元化”意识形态的差异等。这些非正式制度差异深刻影响着中西方公务员录用的过程和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2.
和谐政治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民主,而民主政治建设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建设;另一个方面就是作为权力的主体的官员道德建设.官员道德问题并不是个新问题,是个古今中外都倍受关注的问题.在古代中国奉行的是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轴心的道德自律原则;在西方社会则是以制度监督为主的道德他律.2002年开始实施引咎辞职以来,一批官员相继引咎辞职,再次把官员道德建设问题置于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官员道德建设问题就是要坚持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第一,全面、充分、深入地认识领会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思想,避免认识上的任何片面性。“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之间的紧密结合,应当成为我们治国的一个基本方略。由于法律重在惩罚已经违法犯罪的人,而道德则是重在教育那些尚未违法犯罪的人,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使他们不去犯罪,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刑罚是治标的,而道德建设才是治本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大力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才能使法制建设和法治得到有力的保证,才能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显然育人的关键在于使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道德品质的形成,靠在道德认识支配下,实践道德行为,养成道德习惯。习惯成自然,最终形成道德品质。”孔子也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许多见义勇为的人都不是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长期以来养成的良好道德习惯使然。因此,提高学校德育水平必须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把习惯养成作为学校德育的核心目标。习惯养成是一个由他律到自律,并逐步走向无律的过程,是一个缓慢的系统过程。一是从一日常规入手,抓学生养成教育。从上…  相似文献   

15.
杨永 《廉政瞭望》2011,(5):42-43
近些年来,社会道德风气成为人们忧虑的对象,有些人把道德风气不好归结为“市场经济”的结果,但我一直不这么认为。不能说市场经济就必然导致道德的沦丧,只能说“坏的市场经济”有可能导致这种结果。但这是“经济与道德”关系的一个复杂话题,本文不想涉及。我想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人手,把官德与民德这一与我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相对比较密切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在历史与现实的“语境”中,探讨“官德”与社会道德风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冯川 《唯实》2006,(Z1)
传统上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被认为是截然冲突的。近年来出现了对经济学的非道德化的批判,但多着眼于道德伦理“应当”对经济行为产生制约或补充。对经济、道德行为的考察,应该将主客观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分析其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道德行为和经济行为都可以既是利己也是利他的。同时,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都同时具有“自律”和“他律”的特点,因此,两者在理论上和实现是可以妥协和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跃进和平衡     
列宁把社会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称作“大飞跃的时代”。我国正处于这样的时代,经历着历史上最伟大的飞跃: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从阶级社会到没有阶级的社会。这个大飞跃的时代,是不断跃进的时代。在整个飞跃中,从一个相对地属于量  相似文献   

18.
道德约束力的他律与自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泛法治主义"提出的"法律是他律",而"道德是自律"这样一种"法无禁止则自由"的观点,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出发,提出"道德既有他律也有自律,而且从来都存在着他律的执行主体,当今中国只是到了现在,这一主体才在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中逐渐弱化和消失的"。并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既要整合传统道德文化、发扬革命道德文化、学习各民族优秀道德文化,又要构建合乎中国特色的道德约束机制,从而充分发挥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网络共同体道德的特点有:大学生网络共同体道德建立在"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大学生网络共同体道德属于共同自治伦理;大学生网络共同体道德是他律向自律转变的结果。道德建设原则有:学校教育与个人教育相结合、现实性与虚拟性相结合。实施大学生网络共同体中的道德管理包括:网络共同体道德管理机构的建设、大学生网络共同体中的道德规范制订原则、制订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大学生网络共同体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20.
冯川 《唯实》2006,(8):98-101
传统上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被认为是截然冲突的。近年来出现了对经济学的非道德化的批判,但多着眼于道德伦理“应当”对经济行为产生制约或补充。对经济、道德行为的考察,应该将主客观统一起来,才能正确地分析其意义。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认为道德行为和经济行为都可以既是利己也是利他的。同时,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都同时具有“自律”和“他律”的特点,因此,两者在理论上和实现是可以妥协和统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