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从“耕者有其田”到“彻底平分土地”,都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加快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进程。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土地政策对当今社会,特别是三农问题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21,(8)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所在地的陕甘宁边区是我党对敌作战的总后方。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为了摆脱边区农业经济发展落后的局面,解决军民生活需要,边区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实施了减租减息、兴修水利、发放农业贷款、改善农业经济结构等一系列农业政策,使得边区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成为全国的模范根据地,保证了群众自给生活的需要,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也为边区政府提供了财政来源。边区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农业政策对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发展思路,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政策的社会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的发展与政策的制定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政策决定或引导着社会的发展,当今政策的价值取向趋向于人本主义,政策的社会评价越来越引起学者、政策制定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为何要进行政策的社会评价,介绍了政策社会评价的基本类型及政策的社会评价框架,提出政策社会评价的必要性及如何进行政策的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11)
大革命失败后,受"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党内长期存在着排斥甚至敌视知识分子的现象。延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当时知识分子政策中存在的关门主义倾向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形成了新的、系统、完善的知识分子政策,实现了知识分子政策全面的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5.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冲突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在这个特殊时期,由于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机制的转变,社会冲突层出不穷.对社会冲突呈现的特点与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我们客观、理性地时待社会冲突,并提出解决冲突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成就伟大的事业。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关键时刻提出来的。西柏坡精神,主要包含两个敢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善于破坏旧世界,善于建设新世界)的科学精神;两个坚持(坚持依靠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两个务必(务必保持  相似文献   

7.
李锐 《学理论》2009,(2):91-92
社会政策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它主要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增进社会团结而实施的政策。对于义务教育事业的关注必然要通过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不断充实及完善的动态过程表现出来。义务教育政策作为教育政策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必然要不断吸纳教育政策中已有的相关成果。而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教育政策又是社会政策指向非常关键的部分。通过考察社会政策的发展过程无疑会对全面理解义务教育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此展开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西柏坡精神的贡献不单单是革命精神的反作用,而是文化力的决定作用。中国社会政治新秩序的发生、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成、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常态的出现,都是由西柏坡精神的文化力所决定的。我们只有从社会生成的视角全面认识西柏坡精神的文化力向度,才能对西柏坡精神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西柏坡的雨     
商震 《党政论坛》2008,(8):34-34
窗外绵绵地下着雨,温软的声音像有无数只温软的手,拨弄着我的脸颊与身体,让我如梦如幻地度过了在西柏坡的一夜。天光微曦,我不及洗漱便走出宾馆,沿岗南湖岸边踽踽而行。我回想着昨晚这里高悬的盏盏灯火,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照着我,我也仰头看着它们。注目凝神地看着这些灯盏,一会儿便感觉越是看它们,它们就越亮,直至看到它们释放出来的光晕,使我神迷目眩。我晃晃脑袋自语:你们可能会让我的身形变小,但更会使我的脚步坚定无比。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反贫困战略的基本框架是一种亲市场的经济政策与具有"剩余"特征的选择性社会救助,体现在生产性的开发式经济扶贫和处于"激活"程序中的农村五保与医疗救助政策.长期以来,旨在救助贫困者的社会政策成为经济政策的附属者角色,然而贫困者所面临的生计风险需要传统社会政策在扶贫框架中的转型.本文通过分析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在诸多方面的联系和差异比较,结合我国农村贫困的现实,以嵌入性要素来理解我国农村社会政策转型的方向.在这方面,发展型社会政策的视角在反贫困战略中提供了可让我们选择的嵌入性要素.它们是:减少风险管理成本的社会资本、反社会排斥的劳动力政策、农村生计的保护与发展、健康与医疗政策的整合以及资产为本的个人账户建设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论坛》2021,(3):68-75
府际社会建构是影响社会政策扩散的重要机制。按照目标群体社会建构及其利益分配差异,社会政策可以划分为一致政策和不一致政策。基于积分制政策的研究发现,一致政策更多在平行城市间扩散,不一致政策更容易实现垂直扩散。具体而言,基于理性选择,城市政府倾向于将利益分配给优势者和竞争者,在沿袭一致政策中实现政策的工具性扩散。基于对中央意图和地方利益的考量,省级政府的政策选择具有不确定性;中央政府具有配置不一致政策的责任和资源,倾向于重构目标群体和再分配政策利益,给予依赖者政策利益,实现政策价值的扩散。  相似文献   

12.
张辉  杨洁 《理论导刊》2008,(12):16-17
中国社会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转型期的城乡差距问题是世纪难解之题,尽管如此,解决城乡矛盾、缩小城乡差距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东政策主要包括:控制中东石油资源、以"大中东民主化"战略为核心改造中东、借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为名、瓦解美国在中东最后一个公开对手伊朗并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尽管奥巴马政府的新中东政策尚未正式出台,但巴初露端倪,主要是:改变前任政府的强硬作风,修复美国在阿拉伯人中的形象;一如既往地捍卫以色列的"自卫权",对巴勒斯坦人的处境表示一定的同情,支持其建立国家;对伊朗和叙利亚等所谓的激进国家采取包括对话在内的综合战略.  相似文献   

14.
邓伟志 《民主》2010,(12):10-11
住房改革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房改需要改的地方很多,但其中的要害问题是:房改往哪里改?房改政策应该往哪里倾斜?我们应当回答:房改要向弱势群体倾斜。  相似文献   

15.
社会文化心理对政策执行有着深刻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既有对政策执行有利的一面,如有较强的认同和服从政策的文化心理传统;同时也有不利的一面,如人情关系经常导致政策执行走样。优化社会文化心理环境,提升我国政策执行力必须在政策制定上整合社会群体的心理需要,必须大力建设公众参与的执行文化,必须通过政治社会化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政策执行态度和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25)
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历经中国革命沧桑巨变之后,在历史性转折的关键时期形成的一种伟大的革命主义精神。今天我们用西柏坡精神解读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也是我们党在战略上胜人一筹的一贯优势,是我们党冷静对待纷繁复杂国际形势和社会变革矛盾凸显期的理性认识。有了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深邃的战略眼光,才能使我们避免在实际工作中因眼前利益而遮蔽未来长远利益,同时对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深远的寓意,对于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劳动关系政策在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劳动关系中出现诸多不和谐现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需要在重构政策价值理念、改进政策制定机制、培育政策主体和一些具体政策内容和关系上进一步推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政策的目标、理念和功能表明,社会政策对于改变弱势群体面临的困境、提升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直至融入主流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的根源在于社会排斥,观念上的反映是社会公正的缺失.应以社会公正为理念支撑,以消除农民工遭遇的社会排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构建和完善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社会政策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9.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创新社会动员理念、社会矛盾化解和利益调节机制,社会基层组织的管理体系等方式,使其成为当时全国社会管理的模范区。这启迪我们,在当前的社会管理中,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效协调好利益关系,强化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以制度创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20.
转型时期的农民工住房问题——一种政策过程的视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政策过程的视角论述农民工住房问题纳入国家政策层面的可行性,可为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提供政策方向。本文从杜布林冲突的系统分析模型出发,建构“黑匣子”公共政策过程分析模型,并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政府分权理论等,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来检验政策方案。通过政策输入过程分析,识别形成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实质因素,并分析农民工住房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的实践约束条件。通过对政策执行约束条件的分析得出:农民工住房政策的逻辑起点不是农民工住房质量,而是附加在户籍制上的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研究认为农民工住房问题本身无法作为良好的政策问题纳入中央政府决策范围。建立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并允许农民工有条件地享受城市住房保障政策,或直接取消城乡二元结构,都不是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最优政策,但前者作为渐进的决策途径,还是有助于缓解社会转型矛盾的;政府应当制定改革户籍制的长远目标,并在此框架下坚持改革和创新,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