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近代化的过程中,为防止文化失落而求助于传统,为近代化的政治新生又须抛弃传统,形成了特有的二律背反现象.由之形成了近代中国历史特有的现象.上海学者许纪霖著,学林出版社1991年12月出版的《智者的尊严——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一书,对此问题进行了新颖的考察.全书分三编:从统传走向现代的蹒跚步伐、未及整合的灵魂撕裂、在百年震荡的文化断谷.此书分析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命运,分析了知识分子与近代文化的关系,可谓近年来研究中国文化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2.
近代西方"政治革命"直接造就了"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在促成公民身份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发展了私人任性.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必须由"人类解放"来克服."不间断"的无产阶级革命乃至一定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一般途径."政治解放"不仅导致了"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分离,同时还促成了西方近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资本主义的自由与任性不仅造成了劳资间的对立和斗争,而且还导致了民族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必然件随着民族利削和民族压迫的内容.无产阶级革命也必然会采取民族解放的形式,而民族解放也自然成为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的一个必由环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解放的价值关切则是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3.
建设政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成为百余年来中国本土政治转型的中心课题。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近代诸种政治文明探索的现代化方案,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政治方向,而且为最终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不仅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理念,而且对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一种意见认为,洋务运动横跨中国近代史三十年,揭开了封建中国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加速了中国走出“中世纪”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理当是中国近代化的一部分。所谓近代化,就是使整个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向资本主义转化,即以资本主义为近代化。它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科学技术,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世界近代化运动是随着英国资产阶级产业革命的胜利开始的,到十九世  相似文献   

6.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而且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我国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造成农民增收困局的原因,研究实现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刘威 《世纪桥》2010,(11):18-19
近代东北社会是一个移民社会,不仅有关内"闯关东"的国内移民,而且还有许多抱着各种目的而来的国际移民,众多的移民构成了近代东北社会的人口主体。研究近代东北地区周边国家的移民问题,对今天东北地区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公民政治参与不仅是一个民主政治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是实现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发展以及公民个人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制定便是途径之一,它是实现政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合法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一)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建党的出发点、宗旨和归宿。而且它与另“两个代表”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 政党政治是近代社会的产物,是民主政治,不是皇权政治、军阀专制政治。人们通过民主政治来推进社会改革事业,实现为平民百姓谋求福利。  相似文献   

10.
上海开埠与江苏近代工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开埠是帝国主义“炮舰政策”的直接后果.但是,也推动了上海和全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上海始终充当中国近代化的“龙头”.作为“龙头”对于“龙体”来说,上海对中国近代化具有聚集、创新、幅射和示范作用.所谓聚集,就是把全国各地的信息、人才、劳动力、资金、物资等各类生产要素吸收过来,聚集起来,形成巨大的经济优势;所谓创新,就是加工、改造、开拓、创新,形成更高层次的生产力结构;所谓幅射, 就是把自身的优势和近代化的成果及时传播出去,幅射到全国各地;所谓示范,就是以自身实现近代化的模式、目标、途径和方法,对全国各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有过重大影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近代化中的影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我们当代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国民教育,仍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非常丰富,其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萌芽、形成和发展三个阶段.他对当时中国的教育问题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从社会政治革命的角度去反思、探讨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政治解放思想首先是为了批判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观点而提出的。与鲍威尔的思路不同,马克思认为,宗教解放与政治国家的完成并不矛盾,政治解放的前提是先将宗教问题化为世俗问题。政治解放就是指国家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市民社会从政治国家中解放出来。马克思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已经实现了政治解放的国家、市民社会和人权的本质,不仅从理论上指出要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的解放,而且找到了实现这一变革的头脑和心脏即哲学和无产阶级。  相似文献   

13.
物价稳,人心才稳、社会才稳:物价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影响全局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余九林 《世纪桥》2011,(11):107-108
中国教育近代化始于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的设立,经过了近五十年的岁月,特别是经历了清末"新政"中的教育改革,至辛亥革命胜利前夕,应该说其教育近代化的形式已基本确立。然而,统治者在发展近代实业与施行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上,始终是南辕而北辙的。辛亥革命时期教育近代化进程的加快无疑也是一个改革的亮点。本文试图从教育改良原因、进程、措施,改良成效不著的原因及其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等各个角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挖掘出一些研究薄弱点,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5.
吴永 《党史文苑》2009,(6):18-20
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民革命.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它已与中国社会现代化密切关联,是促进中国政治发展和工业化进步的必要前提.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将土地革命与现代化路径探索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近代中国现代化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结束中国封建帝制的革命运动,而且是中国近代国家与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点,是一次将封建王朝国家和以夷夏之别为标志的古代民族向近代世界主权国家和近代民族转化的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这使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国家和民族产生、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求是》2015,(10)
<正>日本是东亚最先走上近代化道路,并且较为成功的国家。日本一直引以为傲,但其近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对外侵略扩张的历史,确切地说,日本的近代化是建立在牺牲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国利益基础上的。近代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侵略扩张和殖民统治,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时至今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也并没有彻底反省悔悟。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日本理应抓住这一契机,正确认识和反省历史,与邻国实现真正和解,走向和平发展的未来。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立场严重倒退  相似文献   

18.
指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在军事、工业、文通、通讯、教育、科技诸多领域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脚步,从而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向前发展;洋务派的历史贡献与其开放意识和引进举措、重视经济和科技的思想分不开;洋务运动自身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变与不变的矛盾、"制洋"与"羁縻"的矛盾导致其无力完成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9.
宁波帮称雄近代中国工商界探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籍企业家群体的崛起,在近代中国工商界是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宁波地处东南一隅,面积不及全国千分之一.而近代以来,.从这里走出家门,在外创业的几代宁波人,却在近代中国创造了辉煌的经济业绩,为中国社会经济的近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一,领风气之先,迅速挣脱传统杜会的羁绊,投身商品经济的洪流,是他们称雄中国工商界的前提条件.宁波地处海口,自古有“舟楫鱼盐”之利.唐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组织化是伴随着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封建政治走向现代民主政治的历史必然.由于市场经济的曲折发展和民主政治的曲折变迁,我国社会组织化的发展不仅偏后于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且其发展路径和战略选择都需要特殊的内涵.我国社会组织化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路:一是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设计和安排社会组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即社会组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二是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下发展社会组织化,即社会组织化发展必须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变革中实现发展;三是在强化自身发展的战略前提下重视协调发展,实现政府引导与自愿发展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突出重点与平衡发展相结合、制度建设与文化培育相结合,外部环境创造与内部管理优化相结合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