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点:提升父母教育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影响因素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父母教育素质的缺陷。由于父母失职或教育不当,孩子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厌学、逃学、沉迷刚络、离家出走、直至走上犯罪道路的越来越多。造成父母教育素质缺陷的原因主要是:家长自身学习不足、家庭教育指导执行不力、社会舆论引导偏颇。应当把父母教育素质提升作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点,重视家庭教育指导,着力强化依法履行父母职责、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理念;引导家长自我教育,着力促进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教育素质的提升,将让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孩子从中受益,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原因,因为家庭结构缺损或变迁、家长综合素质低下,家庭教育方式失当容易导致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产生各种问题,引起违法犯罪行为。文章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中国的青少年团伙与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自陈法1(Self-Report Methodology)在中国社会的可行性。当前,欧美已经形成了参加青少年团伙、暴力特质2(Violence Specialization)和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论,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是值得我们检验的课题。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运用多层次反应模型来分析参加青少年团伙和违规行为(特别是暴力特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过去一年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承认有过违规行为,11%的受访者自称参加了青少年团伙。青少年是否参加青少年团伙,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实施违规行为和是否具有暴力特质。基于多变量分析发现,自控力差、问题家庭、对父母和学校的依恋、家长监护和同伴的违规行为弱化了青少年团伙对青少年的违规和暴力行为的影响。但是,青少年团伙成员的违规行为和暴力特质的对数发生比(Log Odds)更高。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是由复杂的社会现象引起的。它同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社会某些功能不健全紧密相联,即与当前家庭教育职能的退化,学校教育工作的薄弱,社会、街道管理工作的滞后,一些基层组织政治思想工作的放松,以及民风、党风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分不开。但是,由于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单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任老师,因此,在青少年犯罪的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显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叶菁 《法制博览》2024,(8):19-21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现代教育体系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法治化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对《家庭教育促进法》中所渗透的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家庭事务参与权及健康发展权进行分析,指出存在家庭内部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缺失、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不够完善等困境,提出应树立正确的家庭自治观、优化家庭教育司法体制,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操性,打通家庭教育模式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6.
预防青少年犯罪时,可利用青少年可塑性大,对家庭依赖性和信任度高等特点,充分运用家庭中的法律教育来增强青少年的法制意识。本文从家长要增强青少年犯罪预防意识、规范自身言行、采取适当教育方式以及关注青少年周围的犯罪情况等四方面,对加强对青少年的犯罪预防和法律教育进行了若干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优秀的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西方文化糟粕、封建文化以及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文化,容易使青少年偏离社会规范,甚至违法犯罪。要根据青少年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层次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加强家庭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律能力和对违法犯罪的抵抗能力;要加强综合治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家庭教育功能的不良与缺失,比家庭结构不完整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不良影响更大。本文运用第一手调查资料描述了未成年犯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父母角色认知偏差、教育能力缺乏、过度满足、家庭暴力、倾斜的教育价值观等成为产生和助长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重要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犯罪研究表明,家庭因素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分析因素,如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人员素质等等,而青少年犯罪的低龄化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联系。家庭成员中,母亲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讨母亲素质与子女犯罪的关系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资料,通过与城市普通未成年人的对比,对城市闲散未成年犯家庭教育方式与教育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催化了孩子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父母并不具有帮助孩子和改变孩子不良心理和行为的能力。提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尤其是学校、社区、司法部门要对问题家庭进行有效干预,制定相关法律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