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学》1989,(7)
《明大诰》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指导编纂的一部严刑惩治吏民的特别刑法。共4编236条,其中“大诰”74条,“大诰续编”87条,“大诰三编”43条,“大诰武臣”32条。先后颁布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年间。这些“大诰”主要包含有三方面的内容:①摘录洪武年间的刑事案例,特别是洪武十七年至十九年朱元璋对臣民法外用刑的案例。②结合陈述案例  相似文献   

2.
张翔 《行政法制》2002,(3):40-40
据宰昌府志记载,有一次朱元璋考问一批准备重用的官吏:“天下什么样的人快乐?”有位叫万钢的人回答:“畏法度者快乐。”朱元璋连声赞叹“说得好!”立即令任命他为广平府佐官。  相似文献   

3.
明朝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他的统治,他实行严惩贪官,奖励廉吏制度.他对大臣们宣布:“只要官吏贪污害民,一定严办,决不宽恕.如果贪脏枉法,好象闯进荆棘丛中,寸步难行;如果廉洁奉公,就如同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从容自在.”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元璋严惩贪官污吏小考赵玉环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亲自参加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目睹了元朝由于官吏贪污腐败,大厦倾覆的过程。他创建大明以后,针对官吏贪污受贿的严重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第一,制定了惩治贪官污吏的法律。洪武初期,朱元璋进行了大量健全法...  相似文献   

5.
羊春乔 《检察风云》2011,(23):14-15
“行贿笔记”及“行贿清单”的大量存在,暴露了行贿受贿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反腐败斗争形势的严峻性。贿赂犯罪与贪污、挪用公款等职务犯罪都是反腐败的重点,行贿与受贿是相伴而生的一对,在惩治受贿犯罪的同时,也应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查处力度。要双管齐下,严加惩治,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国朝忠传》收录于《永乐大典》,编写于明初洪武年间 ,目的是为了应合朱元璋的政治需要 ,为文臣武将树立忠臣榜样。为了能够让文化水平较低的武臣听懂与阅读 ,编写者将历代忠臣的事迹都编构成生动的故事。故而 ,《国朝忠传》为一部“讲史”性质的小说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凡有为之君,无不重视吏治,无不在防贪、惩贪方面下工夫。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较为突出的一个。朱元择曾告诫群臣;“过去我在民间,见川县官吏不恤民,贪财好色,欲酒误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现在要立法禁,如迂官吏贪污危害百姓的,决不宽恕”。从这里可以看出,宋元返的惩贪决心与其出身和经历有关。朱元璋出身寒微,亲身经历了元朝末年的暴政,对劳动人民的疾苦比较了解,他又参加并领导了红巾军的反元战争,从而从识到了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因此,他在总结历代特别是唐史以来各朝统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纲纪废弛,官吏放纵…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政府的腐败最突出地表现为官吏的贪污贿赂.对此,历史上有作为的统治者无不竭力整肃吏治,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反腐倡廉. 1.大力提倡清官廉吏的贤人政治.秦简《为吏之道》反对官吏“居官善取”,要求“廉而无刖”,“精(清)潔(洁)正直”,不得贪图货贝钱财.汉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坐赃”者“禁锢不得为吏”.中国历代政府都以“清(廉洁)、慎(谨慎)、勤(勤奋)“作为官吏为政的标准.对于为政清廉的官吏,政府常常进行嘉奖.隋文帝将当时在地方上享有清官  相似文献   

9.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出于巩固和强化封建专制主义的需要,大力推行重典政策。洪武时所定《大明律》,“较前代往往加重”①,而明太祖颁行的《真犯杂犯死罪》、《律诰》②等条例及大量的重刑诏令③,在处刑上较明律更为刻苛。他还建立锦衣卫等特务机关,监视和镇压全国官吏和人民;设立廷杖之制,大诛勋臣宿将。特别是他亲自  相似文献   

10.
司法实践中存在着行贿犯罪查处难的现实困境,大量行贿人没有受到法定的刑事追究。一方面是由于立法规定的“不正当利益”的主观要件难以把握,无法查处向国家工作人员“身边人”行贿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贿赂犯罪的隐蔽性和侦查手段的落后性,侦查部门不得不过分依赖行贿人的言词证据以打击受贿犯罪,存在着司法利益上的交易。破解这种困境,一是要取消“不正当利益”的规定,将向利用影响力受贿人行贿的行为纳入刑法调整范围,加大对行贿犯罪的处罚力度,增加犯罪成本;二是要构建特殊的贿赂犯罪证据规则,提高侦查水平,减少对行贿人言辞证据的依赖。  相似文献   

11.
洪振快 《政府法制》2010,(14):21-21
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位著名清官叫陈瑸。陈瑸出任巡抚,到北京觐见康熙皇帝,康熙问他官俸是否够用,陈瑸回答说:"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人所以贪取,皆为用不足。臣初任知县,即不至穷苦,不取一钱,亦自足用。"陈填认为贪污一文铜钱,与贪污千百万两银子没差别,贪一文钱也是贪污,所以他的清官标准是:必一钱不取,方可谓之清廉。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法律中都有关于处罚官吏犯贪污、盗窃、受贿等罪的条文,统称为赃罪。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为谋求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都重视惩治贪官污吏。不但在法律中对如何处罚官吏犯赃罪作了详尽的规定,而且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采取重典政策。其中明太祖朱元璋表现的最为突出。本文拟就明初重惩官吏赃罪的原因,表现和后果作一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据宰昌府志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召见一批从基层选拔来准备重用的官吏,考问他们:“天下什么样的人快活?”众人所答,朱元璋都不满意.当有个叫万钢的回答:“畏法度的人快活”时,朱元璋称赞道:“说得好!”随即任命万钢为广平府佐官.“畏法度的人快活”,确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法度者,法律;快活者,心情舒畅也.这里的“畏法度”,不应单纯理解为惧怕法律,而应引伸为知晓法律,懂得法律的  相似文献   

14.
罗国振  王莹 《检察风云》2014,(20):12-13
"读史可以明智。"二十四史不仅是一部贪污史,更是一部与贪污腐败斗争的廉政建设史。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都在治理官吏贪污腐败方面给予了重视和努力,即便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也不例外。王亚南先生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曾写道:“历史学家倡言一部二十四史是相砍史,但从另一个视角去看,则又实是一部贪污史。”  相似文献   

15.
宋国范 《中外法学》1992,(5):20-23,73
<正> 查阅明代典籍,不难发现,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一直很重视发布榜文,用以惩戒臣民。史载,明建国不久,朱元璋就常因事而立法,发布榜文禁例。洪武三年二月,"召江南富民赴阙,上口谕数千言刻布之,日《教民榜》"。《教民榜》字数如此之多,可见它实是若干榜文的汇集。整个洪武年间,榜文屡颁,从未间断。直到朱元璋死前的一、两月,即洪武三十一年四、五月间,他虽然在《御制大明律序》中申明:"其递年一切榜文禁例尽行  相似文献   

16.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后,吸取了前代官逼民反、腐败亡国的教训.为了达到防范权力腐败的目的,制定了严密的官吏之法.其法令之严前所未有,开创了“洪武之治“.到了明朝中后期,吏法废弛,最终导致了明王朝覆灭.明代灭亡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吏治问题.明代给我们留下宝贵的人事管理遗产,我们应当加以潜心研究,做到古为今用,以提升当前人事管理的有效性.本文正是在明代的启示下,探讨当前人事管理有效性提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推行用严刑峻法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重典治国”政策,是朱元璋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朱元璋用重典治乱世不仅表现为扩大了惩治反叛、大逆等罪的范围和加重对“贼盗”等财产性犯罪的量刑,而且表现为严厉制裁贪赃枉法的官吏以及刑罚手段的极端残酷。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为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典治吏”与惩治贪污贿赂就  相似文献   

18.
朱元璋重惩贪吏的启示王玉格明朝初年,朱元肆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肃贪兴廉,惩治腐败,制定了鞭苔、苦工、抄家、挑筋。灭族等一系列酷刑,明令”贪六十两银者割其首级。”洪武九年,发配到凤阳的贪官达万余名。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桓等人吞没浙西秋粮事发,数百官吏被...  相似文献   

19.
据《清史稿·循吏传》和墨县志记载,李毓昌(字皋言)系山东即墨人,嘉庆13年进士,以知县发江苏.是年,江苏淮安一带洪水成灾,朝廷发放赈银救济灾民,李毓昌等10人受两江总督铁保委派赴山阳县查赈.山阳知县王伸汉贪污赈银,恐事情败露,便行贿查赈大员,其它9名大员均接受贿赂,知情不举,唯李毓昌亲行乡曲,逐户查核人口及领取赈银数目,得王伸汉虚报户口、克扣赈银实据,随即写好禀贴,准备上报准安知府.王伸汉不仅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在贿以重金不成又谋窃证据不得之后,遂起杀人灭口之心,采取极端恶劣手段指使亲信买通李毓昌仆人,将李毒害,并伪装自缢现场.随后送银淮安知府王毅,以自缢身亡定案.李毓昌家属怀疑其死因,于次年亲赴京城都察院告状,此案始得昭雪.经查,除包祥、李毓昌仆人、元凶王伸汉外,淮案知府王毅,9名查赈大员及两江总督铁保、巡扶汪日章、江宁布政使扬获、按察使胡克家等10余名官吏均有牵连.王伸汉等一干官吏为着贪欲、私利而不择手段犯下侵吞赈银、行贿、受贿、包庇以至于杀人的众多罪行是令人极  相似文献   

20.
反贪倡廉,是古今中外政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各个朝代处置贪官的法律各有所不同,古人是如何处置贪官的呢?春秋以前将贪赃枉法称为“墨”罪,秦汉时称之为“受赇枉法”.赇,据东汉许慎所编的字典《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以物枉法相谢也”,即用财物恳求违法裁断.受赇枉法在汉朝是重罪,行贿的受贿的一律处以“司寇”刑即将罪犯发往边境刺探敌情.按照行贿、受贿的钱财“赃”数额多少来量刑,魏、晋的法律专门设立“请赇”篇,集中规定这方面的罪名处罚方法.唐朝对受财枉法罪处刑较重,赃值绢一尺处杖一百,以上递增,至赃值绢十五匹以上处绞刑,犯受财枉法罪的官员不得享受诸如八议、官当、上请、减刑、免官、赎罪等等特权.唐朝诸帝虽号称礼待臣下,但对于贪官惩治常常不留情面,经常是“于朝堂集众决杀”、“重杖一顿处死”,以威吓朝臣.五代后唐时,有一次抓住了一个贪污官府财物的贪官,宰相向唐明宗李嗣源报告,请求赦免那个贪官.唐明宗说:“食我廪禄,贪我钱粮,苏秦复生,说我不得.”执意将这贪官杖毙朝堂,为文武百官之戒.贪污官府财物的贪官,在古代称之为“主守盗”或“监守自盗”.在各类贪官中这种贪官要受的处罚最重,因为监守自盗直接损害统治者“家天下”的利益,难怪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