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新燕王   《人民论坛》2014,(5):140-142
培养公民意识对提高公民素养和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加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意义进行论述,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从指导思想、培养内容和有效路径等方面提出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研究与交流》2006,(5):40-41
中国企业如何从企业思维过渡到企业公民思维?答案就是在企业中建设并大力弘扬“感恩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的企业公民之路。  相似文献   

3.
论公共理性及其生成——一个公民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多元化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既成事实,以能为理性公众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消解理性多元化造成的社会分裂和冲突的社会场景下,公共理性呼之欲出。我们认为公共理性不是理性的公共运用,而是从私人理性中生长出来的,是公民理性的一种重叠和交叉及其运用。基于对公共理性的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公共理性何以可能的条件寓于公民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4.
何雅敏 《传承》2009,(6):64-65
当前大学生缺乏公民素质的主要表现有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缺乏法治观念;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公民文化素质不强;政治法律素质意识不强。帮助大学生培养起良好的现代公民意识,理解公民的深刻内涵,真正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自觉地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动,这是大学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5.
所谓人的素质是指个人和群体的内在品质.它包括政治思想、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伦理、法制观念、文化程度、科学知识、审美趣味、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当前大学生缺乏公民素质的主要表现有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缺乏法治观念;人文素养教育缺失,公民文化素质不强;政治法律素质意识不强.帮助大学生培养起良好的现代公民意识,理解公民的深刻内涵,真正认识到作为一个公民所应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的责任,从而自觉地将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动,这是大学公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过程中,公民宪法意识的培养与法律制度的完善同样重要。宪法意识不仅应当为法律职业者所具有,而且应当为普通公民所具有。培养公民的宪法意识必须通过宪法教育来进行,而宪法教育不能仅仅停留于纸面上,还必须结合社会生活和宪法实践来进行。  相似文献   

8.
公民文化,是为了稳定民主制度的一种心理分析理论。在本质上要求公民培养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教育关系到国家核心价值观的维护,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而公民意识的培养,公民文化的构建,需要一个完善的、离不开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方式——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9.
黄湘莲  ;朱红文 《求索》2008,(8):95-96
善治,是人类社会管理公共事物的理想模式,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最佳配合,更是公民与政府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不会有善治。而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是国家与社会保持良性关系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实现善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略论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必须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途径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1.
马艳青 《传承》2009,(16):74-75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必须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途径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12.
周赟  赵晖 《人民论坛》2013,(2):146-147
随着对公民概念的认识不断加深,政治体系也在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建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人们将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活动之中,从而造成了个人在不断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忽略了公民利益,公民作为政治社会主体的作用也就被严重地削弱。所以正确认识公民是重新确立公民在政治领域的主体地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安全文化素质,是指军队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安全品质的总和。它主要由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两大部分构成.包括安全意识、安全观念、安全知识、安全价值观、安全能力、安全知识运用等诸多方面,随着我军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训练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出现.复杂交织,对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论公民意识的伦理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公民身份是公民意识的主体和核心,公民意识是公民及公民身份的主观反映与观念形态。公民意识正如公民身份一样,是一个随着历史变迁而不断变动与丰富的综合性概念,但无论其涵义如何庞杂多样与变动,其自身既凸显重视与尊重人自身主体性的价值诉求,又彰显着人所特有的自由平等、独立理性的伦理精神,更蕴涵着公民作为主体与客体对象之间的一种和谐伦理关系,因而具有最为核心与本质的伦理意蕴。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文化具有一致性,表现在领袖阶层与群众阶层的一致以及各地区、年龄、文化程度、民族及性别等方面的一致;但同时也存在差异性,这也表现在上述各方面,认真分析研究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整合社会力量,保持社会稳定,在21世纪顺利实现我们的第三步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黄湘莲  朱红文 《求索》2006,(12):134-136
在现代社会,社会的整合与和谐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但是,社会的整合是以社会的分化为前提的,社会的和谐是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的和谐。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一方面要有合理的国家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要有充分发育的公民社会。公民社会、公民文化的状况以及公民的行为方式、价值态度,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官丽凤 《传承》2011,(10):48-49
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性工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公民教育的变革客观上已形成与公民文化的协同响应机制,在特定背景下公民文化的维系和发展要求公民教育调整教育理念、目标和方式以适应经济社会的结构调整或迎合社会思潮;而公民教育的变革则推动公民文化的延续或变迁。美国公民教育史上存在三次改革,从20世纪前注重"价值灌输"、20世纪上半叶以课程为中心的探索,发展到20世纪中期以后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重视公民参与实践的教育模式,每次变革都驱动着公民文化的变迁。揭示美国公民教育对公民文化变迁的作用和规律,可以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资源要素的分析,以及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两者关系的厘清等,着重提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融入社会文化的现实意蕴,发挥校园文化重要作用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从而实现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中的光荣使命.  相似文献   

20.
官丽凤 《传承》2011,(26):48-49
加强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是我国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性工程,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