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至十九大,中央一直强调"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说明了国家对法治建设理论和路径认识的成熟与升级,"一体建设"不仅仅表现为应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该原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观中的既相辅相成,又相克相生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不可偏废,以矛盾观分析和理解"一体建设",对于正确理解中央的法治精神以及指导实践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继东 《前线》2013,(9):58-59,62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述及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将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从一定意义上讲,法治政府既是一种制度体系,也是一种思想理念,更是一种文化环境。因此,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既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更须重视与制度建设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实施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共同推进的“双轮驱动”战略,以政府法治文化引领法治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3.
和谐思想及和谐社会的治国理政理念存在于古今中外的历史典籍中.中国共产党吸收人类历史上和谐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创造性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的界定,和谐社会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和谐,利益关系反映在上层建筑领域就是权利关系,因而和谐社会与法治存在极其密切的关系,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来构建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部署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方针政策,这些政策可以而且应该从法治建设的角度,如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财政立法、加强和改进行政执法、进一步改革促进司法公正、加强基层调解等几个方面来落实.  相似文献   

4.
WTO对我国法治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 ,当前我们必须认真分析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 ,以WTO的法律框架和原则作参照 ,不仅应从制度上、形式上还更应注重从价值体系上加强我国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法治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抓手。加强意识形态法治建设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有序发展、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由之路。在我国加强意识形态法治建设的重点是,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法律为基本手段,调整规范意识形态领域的法律关系,尤其是要把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的治理纳入法治的轨道。具体讲:利用法律的规范性特征,为意识形态建设构建规范的法律准绳;利用法律的相对稳定性特征,为意识形态建设构建稳定的制度环境;利用法律的强制性特征,为意识形态建设构建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王星闽 《唯实》2005,(12):27-29
财政税收问题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集合点。当前,我国财税法治在财税立法、执法、司法方面尚存在与我国经济运行不足之处,有针对性地大力加强财税法治建设,对建设法治社会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是把农村的建设、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重新植入一个新的法治环境中,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引导和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有序推进。从总体来说,就应该进一步加大涉农立法力度,建立起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涉农法律体系,从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目前特别需要加强涉及农村建设规划、农业发展促进和农民权益保障方面的立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并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又一座里程碑,表明我们党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有关法治建设的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出发,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地位、内容和道路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问题,为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中共北京市委出台了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意见,为北京市建设法治政府提供了重要遵循。新的历史时期,法治政府建设的环境、条件和要求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新情况、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中国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依法治国,建设廉政的法治环境,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必将在依法反腐上取得新进展,成为反腐从"治标"转向"治本"的重要节点。完善法律体系是法治反腐的基础。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的十八大报告,通篇贯穿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精神,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报告总结了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成果,将依法治国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法治在党和国家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更加明确,在党和国家改革稳定大局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要求更加明确。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彰显了法治新高度,它将全面开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略论法治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法治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各个层面,需要遵循其固有规律积极稳步地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4.
《先锋队》2014,(11):1-1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标志着党对法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是全党的重大政治任务,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准确把握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全面把握四中全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切实担负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循着法制化的轨道前行,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入反腐新常态。  相似文献   

15.
十六大再次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切实做好立法、执法、司法和监督四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中的法治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文章对法治环境建设应坚持的法律理念、核心要素、多样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法治环境建设应坚持市场经济法治观念、要以培育和保护市场竞争为核心的民商法和经济法"秩序"建设为重点以及法治环境建设应多样化等观点。  相似文献   

17.
《意见》将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落实,明确了辽宁省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为辽宁省法治社会建设绘就了新蓝图。首先,《意见》强调,要大力弘扬法治精神,有效推动全民守法。法律的重要性与核心性在于全社会存在对法律的敬畏,因此要实现法治社会建设,必须从全民的观念抓起。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需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法治建设既是一个宏伟的奋斗目标又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本文就地方政府法治建设取得的成就;地方政府法治建设面临的困境;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的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望对目前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的现状进行一个宏观的梳理,并针对目前地方政府法治建设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王曼 《奋斗》2014,(11):34-35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从守法的角度提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因为法律法规无处不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对于建设法治中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地方法治建设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要求,将法治建设深度融入地方整体发展战略,提升地方政权机关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能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法治素养,提升法治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