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下,整治“饭圈”乱象已经成为政府互联网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因为网络粉丝社群组织的活动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饭圈”惊人的社会影响力背后是这类组织所具有的高度动员能力。网络粉丝社群组织不同于学术界讨论过的三类常见组织(科层制、网络型和同心圆型组织),它不论是在组织结构还是在动员机制方面都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具有明确的组织目的和激励机制,但在团体界限上富有弹性;具有横向传递的网络联结特点,却又是单权力中心;组织内的成员虽然在社会关系上呈现弱关系的特征,但却又可以依靠情感进行动员。本文将其概括为水滴型组织。这种组织中不同类型的成员之间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互动关系。通过激发多样化的情感诉求,核心人物和中间层实现了对普通成员的情感动员,而核心人物和部分中间层成员则在理性的利益计算驱使下成为各类商业资本和平台资本营利的工具。还需注意的是,“饭圈”内部的中间层并非铁板一块,部分中间层成员和核心人物间可能出现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导致某些中间层成员可能做出有违核心人物意愿的行动。最后,研究“饭圈”组织的结构和动员机制,对政府进行平台治理也有启发:平台是政府进行社会治理的对象,是饭圈“乱象”的幕后推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诱导粉丝"打榜"、粉丝"互撕"、造谣攻击、未成年人应援消费等"饭圈"乱象频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尤其近段时间,"饭圈"乱象层出不穷,给社会治理带来不小的挑战,广大网友也越发意识到:"走火入魔"的"饭圈",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不能再任由其继续野蛮生长.此类问题更是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中央纪委、中央政法委、《人民日报》、新华社先后发声,中央网信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陆续开展专项行动,从维护网上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高度,认识和推进"饭圈"乱象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数智化公共服务平台”供给生态圈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的公共服务供给生态系统,具有数据化、协同化、交互化特征,可分为核心主体、支撑主体和边缘主体三类。从核心转换逻辑、模式共创逻辑、关系演进逻辑与技术转向逻辑四个层面可以提炼出“数智化公共服务平台”供给生态圈建构逻辑理路与形成机理,明晰“数智化公共服务平台”供给生态圈构筑发展的前提要素、必然条件、支撑条件、基础框架与动力保障,形成“信息圈”“主体圈”“工具圈”“组织圈”“价值圈”于一体的五“圈”融贯协同,实现不同圈层的交叉融合、横纵联结和迭代更新,提升公共服务治理智能化、智慧化供给能力水平和集约建设智慧服务圈。  相似文献   

4.
"饭圈"乱象俨然已成一种"社会疾病",其恶劣影响人所共见. 一个普遍的社会共识是:整治"饭圈"乱象刻不容缓,而且必须要花大力气重拳打击、构建长效机制,务求实现标本兼治. 事实上,相关整治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累计清理负面有害信息15万余条,处置违规账号4000余个,关闭问题群组1300余个,解散不良话题814个,拦截下架涉嫌集资引流的小程序39款,专项排查整治网络综艺节目……自2021年6月15日开始,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各地围绕明星榜单、热门话题、粉丝社群、互动评论等重点环节,深入整治"饭圈"乱象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整治"饭圈"乱象的相关数据在不断刷新.  相似文献   

5.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是国家意识形态治理的重要方面。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要厘清其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价值逻辑,直面力量单薄、娱乐至上、制度短板等现实困境,不断在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共同体、加强网络文化泛娱乐化治理和完善高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实现网络意识形态高效治理,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在编人员"吃空饷"乱象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编制配置不合理、预决算公开不周详、人事管理不严格、用权行令不公平和正风肃纪不给力等方面。治理"吃空饷"乱象,需要人员编制透明化、领导用权规范化、问责惩戒法治化、预决算公开明细化和治理整顿长效化。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既提供多种意识形态网络表达的文化载体,又导致意识形态网络治理的“算法困境”,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引领带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境遇,并使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引领在技术、文化与价值层面表现为三重逻辑:解构与重构的技术逻辑,涉及新媒体“技术赋权”与资本操控信息传播的相互联系;冲突与契合的文化逻辑,关涉新媒体多元价值与文化引领的对立统一;现实与未来的价值逻辑,关乎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引领的现实价值和未来价值的相互支撑。审视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引领的三重逻辑,探究新媒体与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引领相互耦合的内在关系,是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引领力,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具有遵循依法治国、保障国家安全、惩治网络乱象的时代逻辑;法治共识、人民立场和坚持党的领导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必须遵循的理论逻辑;健全法治规则体系、优化法治实施体系、提升法治意识素养是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法治化必须坚守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9.
伴随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多元,国家治理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中国的国家治理要从国情出发、从文化基因出发寻求依据和资源。科举文化维护了中国千余年的社会稳定,其中蕴含的国家治理逻辑尤其需要我们借鉴和反思。科举文化自产生便与国家治理形成了密切的内在互动,其国家治理逻辑在社会流动、社会控制和政令统一方面体现得尤为深刻,以此为基础结合历史发展逻辑和社会发展现实探寻当代国家治理逻辑的起点和目标,在社会流动、社会治理、文化自信三个方面更能透视出科举文化对新时期社会发展、国家治理和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10.
推动社会组织嵌入社区治理结构,是满足社区居民多层次、多样化治理需求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我国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合法性机制从不同维度建构社会组织嵌入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的现实逻辑。从健全正式制度的均衡治理,推进规制性要素的强制性形塑;从实现策略性的专业化治理,推进规范性要素的适应性形塑;从强化共同理念的文化认同,推进文化-认知性要素的内生性形塑。社会组织“嵌入式”发展是阶段路径,“融入式”发展是升级路径,推动制度要素和技术治理联动优化,形成更加成熟健全的组织自主性生长机制。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采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式解决问题,其理论逻辑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就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内在要求;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生产社会化和分工精细化的客观要求。其历史逻辑在于:中华民族崇尚集体主义价值观,对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高度的文化认同;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治理的优良传统和先进经验。其实践逻辑在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提升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赶超发达国家的现实需要。当代中国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缘于我国强大的制度支撑体系,主要包括党的领导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民主集中制等制度。新时代更好地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需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体制机制;保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的稳定性与政策的灵活性,善于运用政策组合拳集中力量办大事。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手机终端的智能化,对某个明星的追捧从个人行为变成线上线下步调一致的群体行为——饭圈。饭圈的兴起导致青少年单向关注娱乐信息、单向认同群体共识、单向热衷情绪宣泄,进而催生单向度思维。应通过完善媒体平台的行业规范、建立专业的明星评价机制、营造自由健康的饭圈环境、以主流文化引导理性表达的对策防治饭圈的单向度思维。  相似文献   

13.
人工智能是当前数字时代的核心技术,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全新的战略机遇与时代契机,有助于显著提升党的民族事务治理效能。但人工智能的多维嵌入也带来了诸如智能算法固化造成的“沉默的螺旋”现象、资本逻辑导致话语操控和信息安全的双重风险、竞争性真相与网络谣言带来的系列危害、数字鸿沟造成的现实阻隔等治理困境。为了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应努力促进技术治理飞跃,以智能技术优化改造算法推荐弊端,以技术向善理念规制资本风险,以真相阐释应对乱象与假象丛生,以数字红利推动普遍性共同体意识凝聚。  相似文献   

14.
张宽 《理论建设》2020,36(3):50-55
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健康观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重视人民健康问题的深刻认知,现实逻辑在于对当前人民健康面临的困境的深切忧虑与思索,发展逻辑在于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筹谋划,价值逻辑关乎国家治理理念、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及全民健康新常态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数字技术驱动下科层组织如何运作是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浙江“基层治理四平台”的案例,研究提出“领域化运作”的概念阐释数字政府运作逻辑的倾向,即数字技术驱动下科层组织愈来愈按照模块化或系统化的思维构建决策与行动的策略和方式,以强化对现实问题的整体性回应,表现为行动模式由条条分割到块块融合、组织关系由线性联系到交互网络、功能价值由追求部门绩效到整体效能等。“领域化运作”倾向是对传统科层组织部门化运作的超越,有助于增强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回应,但也面临着科层体制惯性、数字技术应用以及技术简约与现实复杂之间张力的束缚。领域化运作逻辑拓展了数字政府治理的研究视角,为理解数字技术驱动下科层组织变革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寻找和破解“中国问题”的一个长期不懈的过程。从逻辑结构上来看,这一过程蕴含着四重内涵:境遇化——现实之基,即准确判定中国所处的具体“历史方位”;现实化——视域焦点,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认识“中国问题”;民族化——文化基质,即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在解决“中国问题”的过程中以具有中华民族文化基质的方式得以实现;大众化——实现路径,即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人民群众认识“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7.
霍军亮 《探索》2023,(6):93-107
新时代,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已经成为一种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也是提升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蕴含着深厚的学理逻辑。政治逻辑层面遵循了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原则,理论逻辑层面体现了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之间的耦合关系,历史逻辑层面传承了中国共产党治理乡村的优良传统,现实逻辑层面回应了乡村社会的内在诉求。利川市的“小院说事”创新实践,通过搭建“说事”平台、设定“说事”内容、制定“说事”规范,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动员和政治引领作用,激发了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提升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彰显了农民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了乡村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走出了具有本土性、创新性、前瞻性的乡村治理新路。利川市的实践探索有着深刻的理论意蕴和学理价值,体现了“组织—内容—制度”的逻辑框架,通过“组织再造”整合了党组织资源,提升了组织动员能力;通过治理内容的优化,回应了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激发了乡村治理活力;通过制度建构,重塑了乡村治理规范,提升了乡村治理的制度化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行动,要以增强农村...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式”行政浪费现象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理性探讨,是破解行政浪费治理困境的逻辑起点。透视中国行政浪费治理的现实困境,既有思想观念与行政文化上的源流与沉疴,更有深刻而复杂的法律与制度的根源和痼疾。由此,破解行政浪费的治理之困,必须充分考虑到传统行政文化与既有体制的现实影响,进而寻求整体考量基础上的制度突破;治理方略必须由过去偏重于思想政治上的德育教化,转向构建教育与法律、制度监督并重的整体治理。  相似文献   

19.
沈笛 《探索》2023,(4):76-87
当前,乡村振兴行动的重要方向之一是农村环境治理空间体系的再造和赋能,以期打造具有包容性和公共性的治理行动机制,以及再造环境治理的实践空间、社会空间与文化空间。以X村具体的乡村环境治理进程为个案,探索农村人居环境空间再造的核心逻辑,揭示微观物理空间形态与居民环境治理行动的交互影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空间再造的逻辑包括实践空间的标准化重构、社会空间的关系重塑和文化空间的价值重构。空间再造对于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具有积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面临困境,即存在环境治理实践空间设计的前瞻性不足、农村空间文化体验性的缺位和农村治理空间设计的“去在地化”等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地方实际,激活环境空间中的内生性动力,促进村庄地域的“活化”;唤醒环境空间中的乡村文明与记忆,推动文化资本的“修复”;确立环境空间中的乡村治理秩序,推进制度的重构。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将“社会治理”与“共同体”有机叠加使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是一种更趋于融合型的社会建设思路,有着严密的理论逻辑、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清晰的现实逻辑。基于此,文章拟在“政党—政府—社会”视域下阐述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路径,以提升社会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推动多元主体的共建共治共享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