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无疑是正确的,但问题在于科学发展的保障是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在哪里?如果不能通过加快改革、深化改革,建立支持科学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十二五"规划的理想就会落空。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工作。为此,延边州在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中都必须始终围绕这一主题、主线,在未来的改革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等价值定位及取向,推进延边州的各项制度设计,以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延边经济社会的稳定团结、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3.
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预示着我国改革的再深化、发展的再跨越。加快延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需要着重经济增长拉动力、经济增长贡献率和经济增长源的三大转变,进而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统一战线作为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必然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统一战线也必然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发挥独特作用。统一战线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树立"同心"、服务发展、积极创新、有为有位的工作理念,并要找准自身优势,以积极引导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建言献策、着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努力搭建招商引资、聚才引智平台、完善健全统战工作的体制机制这些条举措为实践路径,努力把社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来。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中小企业已在许多产业中起到骨干作用,在某些领域中处于支柱地位,在全省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十二五"是山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中小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从政府相关部门、中小企业自身与社会发展环境等层面,分析了中小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大力推动中小企业自身建设、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给出了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中部六省已经从可持续发展、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城市圈建设、解决民生等问题入手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但是,在具体举措上,中部六省依据自身优势各有不同的侧重点:山西省以推动能源基地绿色经济作为主题;安徽省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河南省立足"三农"和城乡统筹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湖北省根据省情"三业并举",推进结构优化升级;湖南省实施了"一化三基"战略;江西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引擎走绿色崛起之路。通过各省发展策略的比较,对江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以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琬 《理论前沿》2009,(24):70-70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紧紧扭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围绕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开展自主创新,并且强化企业在推进自主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9.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作出的战略安排,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中共云南省委八届十次全委会强调,  相似文献   

10.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为主线。“主题”和“主线”是《建议》精神的核心,“十二五”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发展的政策措施,都是紧紧围绕主题和主线来规划和制定的。贯彻落实《建议》精神,必须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关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为了完成这项任务,需要深入研究经济结构理论,掌握经济结构演变的规律。我国系统研究经济结构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研究经济结构既要研究生产关系结构,也要研究生产力结构,要在它们的协调统一中深化对经济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的认识;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和盲目追求高速度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还应深入研究经济增长、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三者的关系,应深入探索经济结构合理化的标志和途径。当前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根据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要求来确定合理的增长速度,应把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经济体制、经济管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统一起来,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新形势下推动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根本要求,是具有重要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其侧重点和履行方式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而进行动态调整的。在当前新形势下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要求,必须明确社会管理的范围和领域,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与机制。同时,还要坚持社会管理创新的几个基本原则不能变。这样的"变"与"不变"才是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促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关乎国家在建设时期"中心任务"的抉择,是建国60年经验总结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与之后,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不同统筹观(即从"战争格局论"到"和平与发展论";从"要准备打仗"到"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的巨大变革),对国际政治、尤其国内的建设格局以及台湾问题的处理方针都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抚今思昔,在改革大势下,我们全面肯定邓小平的全局统筹观;继往开来,在历史镜鉴中,不等于轻率地否定1978年改革以前毛泽东的大局统筹观,这是历史的否定之否定,是历史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总结我国国有经济改革、推动中央企业做强做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剖析当前中央企业不适应新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主要方面和表现,全面深入探讨形成和制约中央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着重论述中央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促进转变发展方式的相关要素和规律、国有经济全面改革存在的不足、需着力推进的科技创新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河南省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期。河南省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内需动力不足,产业结构层次低,支柱、重点行业不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三大产业就业结构不合理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河南省经济结构的实际状况,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应发挥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资源;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只有这样,河南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问题才能真正得到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17.
从改革开放的进程与趋势看,我国经济社会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与改革:第一次转型与改革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线是体制转轨,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提高经济总量;第二次转型与改革是从当前到未来的一个时期,其主线是发展方式转型,目标是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实现民富国强。目前,我国开始进入以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的第二次转型与改革,而"十二五"是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五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同时必然伴随政府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成功战胜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的背景下,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巩固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成果,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举措。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优化和调整经济结构,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全心全意为广大人民谋福利。  相似文献   

19.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扩大内需,其重要根基又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要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实行价值回归系统工程,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为诊治农产品价格扭曲这一痼疾,必须深化认识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的原因与后果,探析农产品价值形成的特殊性,尤其要重新认识耕地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使其价格基本符合价值,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