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单鸿恩 《唯实》2010,(10):96-96
据说电视剧《江姐》是拍给五六十岁的人看的。我就六十多岁,看了果然喜欢,甚至亲切。江姐及其许多革命者的最终命运都是我们已知的,他或她们只有二十多岁。这样的年龄,在今天不少人还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搂着父母撒娇,即使结婚也在“啃老”。可是江姐等人却以同样的年龄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之下,为了信仰,也为了理想。他们没有享受过,即使有享受的条件也义无反顾地予以抛弃,如《红岩》中的刘思扬,如《江姐》中的谢少爷和万县的副书记李歆林。  相似文献   

2.
划时代的歌剧《江姐》,是刘亚楼亲自指导抓的轰动全国的文艺作品。 《江姐》是空军创作员阎肃从小说《红岩》里抽出“江姐”故事,单独编成歌剧的。1962年,刘亚楼一口气看完阎肃的稿本,连声叫好,提出要精雕细刻,一炮打响。  相似文献   

3.
《江姐》创作和公演的回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不久,曾经影响了几代人的民族歌剧《江姐》,在经过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全新复排后,重新亮相国家大剧院,一时好评如潮。“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每当听到这首曲子,总能勾起我对《江姐》创作和公演的回忆。  相似文献   

4.
耿耿 《党史博览》2002,(7):38-42
江青要把歌剧《江姐》全部推翻,另搞一部作品。空政文工团领导人心惶惶,忐忑不安。刘素媛从武汉传来了一个消息:对于《江姐》,毛主席再一次表示了赞扬和肯定1964年12月中旬,江青把牛畅叫到中南海紫光阁,找他谈话。牛畅,山西省壶关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58年任空政歌舞团团长,1960年任空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牛畅和时乐氵蒙是著名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的曲作者。江青对牛畅说:“你们团搞的那个歌剧《江姐》,我和主席都看了。主席对这个剧有点意见,说江姐不应该死,应该让双枪老太婆带着游击队打进渣滓洞,把…  相似文献   

5.
耿耿 《党史博览》2009,(8):23-26
江青觉得《江姐》妨碍了她培植的“样板戏”,《江姐》就被停演了 1964年9月,歌剧《江姐》在北京公演后,很快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红遍了全国。江青觉得《江姐》妨碍了她培植的“样板戏”,多次讲话要求停演,并要把阎肃调去,另起炉灶,另搞一个京剧全本的《红岩》。  相似文献   

6.
江竹筠,人称江姐,著名革命烈士,1920年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一个农民家庭。11岁时才进入重庆一所教会办的孤儿院小学读书,因成绩特别优异,第一学期连跳三级。跳级后,江姐的总分仍是全年级第一。在这里,江姐遇到了她最敬爱的老师丁尧夫。丁尧夫是地下党员,对少女时期的江姐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王建柱 《党课》2010,(17):119-120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歌剧《江姐》中的经典唱段被几代人传唱至今。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有关江姐的事迹搬上了歌剧舞台,至今仍常演不衰,成为我国歌剧中的经典。  相似文献   

8.
歌剧《江姐》中,江姐绣红旗的情节曾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但事实上,绣红旗者不是江姐,“江姐绣红旗”是《红岩》作者——当时难友之一罗广斌等人因小说情节需要而进行的艺术加工。在狱中“绣”红旗的是罗广斌、陈然等难友。  相似文献   

9.
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将小说《红岩》中江姐的事迹搬上了歌剧舞台,这就是歌剧《江姐》。歌剧《江姐》于当年在北京首演至今。经历了5次复排,常演不衰,成为新中国歌剧中的经典。不久前.笔者采访了歌剧《江姐》的几位主创人员,请他们回忆这部优秀作品诞生过程.其中的点点滴滴令人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10.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线儿长,针儿密,含着热泪绣红旗,绣呀绣红旗……”歌剧《江姐》中的这些经典唱段被几代人吟咏传唱至今。江姐用她对祖国的赤诚、用一片向阳的丹心留下了一段红色的故事,以江姐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鼓舞着一代义一代人。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后,以江竹筠为人物原型创作的小说《红岩》和歌剧《江姐》,使她的事迹广为传颂,“江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感动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2009年,江竹筠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相似文献   

12.
荐人要审慎     
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在3月6日的大连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挂出了“免宴牌”,并向与会的领导发出倡议:“有时间去锻炼身体、看看书、多陪陪家人;实在想吃,就和与工作无关的人去吃,和家人去吃,并且自己掏腰包。”此语虽然朴实,内含却很深刻。  相似文献   

13.
被敌人用竹签钉进十指而坚贞不屈的革命先烈江姐(江竹筠),曾经感染、教育和激励过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她的铮铮誓言,“竹签是竹做的,而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更是凝聚和代表着一代共产党人的共同意志和心声…… 曾和江姐共处一段长长岁月的内江六中退休教师杨韵贤老人在回忆起往事的时候,向人们追述了江姐被捕前一些鲜为人知的生活和斗争的史实。  相似文献   

14.
《红岩春秋》2015,(2):13-14
同样在重庆解放前,出卖了江竹筠等人的原重庆地下党市委副书记冉益智,他以交待了大量中共地下党员,为国民党立了大功为由,乞求毛人凤带自己去台湾。但毛人凤认为他已经没有利用价值,将他抛弃在重庆。重庆解放后,冉益智东躲西藏,惶惶不可终日。直到有一天,他得知政府成立了"11·27"大屠杀脱险同志登记处,于是心生一计,想冒充渣滓洞、白公馆的脱险志士去碰碰运气,万一被自己出卖的人都已被杀光了呢?然而现实往  相似文献   

15.
大家知道,小说《红岩》中江姐的生活原型叫江竹筠,她的丈夫叫彭咏梧。这对夫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投身革命斗争,把儿子彭云把付给了一个叫做“幺姐”的女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幺姐”就是彭咏梧的原配夫人谭正伦。她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儿子和江姐的儿子抚养成人,一直到1976年才去世的。 也是在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与江姐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老太婆”与江姐并不认识,倒是和谭幺姐有着几十年的生死之交。 “双枪老太婆”原型之一陈联诗的女婿林向北老人写的这篇文章记述了——  相似文献   

16.
《先锋队》1994,(9)
江姐后代今在何方江姐后代,今在何方?《传记文学》第6期刊登何理立的专稿作了透露。解放后.彭云作为烈士彭永梧、烈士江竹筠之子.一直受到国家的抚养。他在重庆读完高中,1965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1970年.毕业分配在沈阳工作。1977年....  相似文献   

17.
<正>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歌团创作的歌剧《江姐》在全国公演。这部歌剧一经公演,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至196中4年1965年间,一共上演了286场,创造了国歌剧史上的奇迹。此后的排,毛泽东、邓小平、4江0年间,《江姐》曾经4次复泽民等三代国家领导人都观看过《江姐》,这在中国歌剧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阎肃休假闭门写《江姐》歌剧《江姐》的编剧叫阎肃。阎肃原名阎志扬,因他爱和同事们讲笑话,且表情丰富,幽  相似文献   

18.
李志绥出卖良心,出卖人格,与敌视中共的人合伙编造了这本书。据李书的英译者戴鸿超说,李书中文初稿题目为《毛泽东的生与死》,而以后的书名,英文为《ThePrivateLifeofChairmanMao》,中文为《毛泽东私人医生回忆录》,突出了“私”、“私生活”,显然是居心叵测的。戴鸿超还说,李书原稿“重观察,无褒贬”,书稿交给美国兰登书局时,总编辑JasonEpstein认为“太过客观,只是记事,不表示意见”,决定“大动干戈,编修文稿”。李志绥遂与书局密切配合,自己出资聘请了敌视中共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黎安友(被书局邀请担任此书的顾问)…  相似文献   

19.
江姐——红岩英烈江竹筠,其英雄业绩家喻户晓。她的传奇故事风靡华夏大地,她的光辉形象走人教育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经典小说《红岩》,走入激励中华儿女斗志的电影《烈火中永生》,走入现代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与展览……江姐,是中国现代革命历史上一面鲜艳夺目的光辉旗帜!  相似文献   

20.
在地下工作中,有时出于需要,一些共产党员服从组织的安排,假扮夫妻,迷惑敌人。由于双方都是共产党员,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所以,他们往往“弄假成真”,由假夫妻变成志同道合的真夫妻。 彭咏梧和江竹筠 应该说,人们对彭咏梧和江竹筠并不陌生。凡是看过小说《红岩》或电影《烈火中永生》的,都对他俩有着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江竹筠(江姐),人们对她的印象更为深刻。但是,知道他们曾经假扮过夫妻的人并不多。 江姐是四川省自贡市人,1920年生。1939年,江姐考入中国公学附中读高中。她班上有个女同学,叫戴克宇,是地下共产党员。戴克宇经常带些进步书刊让江姐看,江姐思想进步很快,不久就成为共产党员。 1943年5月,出于工作需要,江姐来到地下党重庆市委第一委员彭咏梧的身边,给彭当助手。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