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能否认,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科学的建构和发展是以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的各种理论知识为基础的。从晚清到如今,中国的知识引进运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期:第一期是晚清时期,以严复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触、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第二期是民国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基于各自的兴趣和追求大规模地介绍、宣传和引进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科学理论和学说;第三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受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知识引进的重点转向了作为西方社会科学之特殊一脉的苏联社会科学;第四期是2 0世纪80年代以来,老中青几代知识分子为了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哈耶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两大思想家。在国人心目中,马克思和哈耶克的区别极为巨大,可谓冰炭不同炉,薰莸不同器。但同为大思想家,两人实际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在我国,对马克思的研究已颇成规模,但对哈耶克的研究只是刚刚开始。在少数关于哈耶克的研究著作中,邓正来先生的翻译、阐释和评论最为人所称道。本文有两个目的:一是对马克思和哈耶克的思想进行比较,粗线条地说明两人思想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二是对邓正来先生的哈耶克研究做一点个人的评论。一大致说来,马克思和哈耶克的相似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两人都是博大精深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哈耶克的理论以其论战式的理论建构风格和否定性的进化认知方法对其论战的对手———唯理性主义构成了强大的冲击。然而,以批判的路径进行建构,是否可以成为普适之经验,应是值得探讨的学理问题。主要探讨以下两方面:其一,哈耶克的否定性认知方法,是否足以回避其批判对象之弊病;其二就哈耶克的标志性社会理论,尤其是自由秩序而言,在本书所指的两类秩序中,作为规则的秩序之进化,究竟是为受何者规定之变革,以及其对于处于以制度移植为代表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所具有之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一书中,尽管斯托纳追溯了美国司法审查的普通法渊源,但是他并未能揭示出普通法与美国司法审查之间的内在理论联系;根据哈耶克的理论.认为两者间的理论关系在于它们对正当行为规则的遵循,进而对司法审查的普通法分析所可能面临的批评进行了申辩.  相似文献   

5.
王小钢 《河北法学》2007,25(1):6-10
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一种重视制度面向的社会学批判理论,其认识论基础是反思的现实主义,其理论预设是等级秩序的存在.中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开始进入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理论透视出中国在现代化反思能力、法律系统、科学理性和社会理性的互动、环境法基本原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齐延平  于柏华 《法学论坛》2003,18(1):109-112,78
法治的生成自有其内在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根基 ,“乡土中国”构成了中国法治建构的当然前提。市民社会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文化疆界的普世性的一面 ,但它对于中国法治进程具体场景的解释力又是有限度的。可能的中国法治理路将彰显于历史进程的非线性思路之中。  相似文献   

7.
邓正来先生在"全球化与中国法学"系列文章中洞见到中国法学在认知全球化时具有两个不自觉的理论设定,但是洞见到中国法学在认知全球化时具有两个不自觉的理论设定并不等同于对中国法学为什么会受到这两个理论设定支配的原因的揭示。经由分析认为邓先生实际上并没有为中国法学之所以会受其支配建立一以贯通的解释。现代化范式在解释中国法学为什么会受到这两个理论设定支配时所具有的缺陷,实际上是由于邓先生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中基于论题的限定而没有给予另外一种解释现代化进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足够关注造成的。无论是现代化范式还是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人认知全球化的思想依据,我们不能单独从其中任何一者出发来解释中国学界在思考全球化时的思想依据,现在是我们重新反思的时候了!不仅包括对于现代化范式的反思,也不仅包括对于特定版本的马克思主义的反思,同样也包括对于忽视其中一者而试图仅以另外一者来概括中国学界的思想依据这种做法的反思,这三者同样都是试图简化中国人在思考自己未来命运时的思想理据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邓正来著,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尽管书中的内容笔者已经比较熟悉,甚至其中有些文章还反复阅读过多遍,但仍旧感觉要表达一点什么。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或冲动也许是因为,该书的研究对象哈耶克(F.A.vonHayek,1899-1992)是笔者最为喜爱和崇敬的20世纪的伟大思想家,加之笔者本人对哈耶克的著作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有一些了解,所以见到关于哈耶克的文字总会产生一种亲近,并希望从中寻找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一众所周知,哈耶克是一个涉猎面极为宽泛的思想家,他除了作为一…  相似文献   

9.
<正> 在我国法学理论界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的时代,苏联法哲学家雅维茨的力著《法的一般理论》的中译本1986年在我国出版了,读书内容,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苏联法学的新发展,而且对于深化和改进我国的法学研究也具有一定启示。 该书无论是从体例上,还是从其内容上讲都是与五十年代的苏联的法学理论大不相同,作者认为,法  相似文献   

10.
魏敦友 《河北法学》2006,24(10):166-169
晚清以还,中国社会秩序开始发生巨大变化,与之相应,中国知识界在正当化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开始大规模地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知识,这一运动至今已逾百年.通过对百年来中国知识界引进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认为,从总体上看,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引进可以梳理出三个阶段,分别用梁启超、李泽厚、邓正来加以代表.百年来的知识引进运动,其内在逻辑是中国知识分子从盲目崇洋到主体突显的过程,因此在根本上也就是一个知识引进运动终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王晶宇 《河北法学》2007,25(6):7-10
通过对赫尔德世界主义民主理论的分析,指出其从自由主义民主到世界主义民主理论的建构过程,世界主义民主理论来源于对传统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理论的改造并综合了世界主义思想,它向我们展示了全球化与民主化之间的关系,但同时也暴露出问题.世界主义民主理论提供了全球治理的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主义民主这种新形式在全球化进程中能够脱离现实主义的思考,也并不意味着它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均衡发展而走向真正的公平.  相似文献   

12.
郭道晖教授原创性地提出了社会权力的新概念,并进行了严密的分析与论证。郭教授的社会权力理论是建立在权力的逻辑和权力的现实这双重基础之上的。权力多元化和社会化是郭教授社会权力理论的逻辑起点。郭教授的权力多元化与社会化指的是国家权力不再是统治社会的唯一权力了。与之并存的还有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的社会权力,有凌驾于国家权力之上的、由各国政府组成的国际组织的超国家权力,以及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社会权力。这是他将权力放到权力的历史发生过程中来观察得出的结论。郭教授认为,原始社会中社会共同体的权力就是一种社会权力,那里的权力是一元的;国家产生以后,国家逐渐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权力。在郭教授的社会权力理论体系中,社会权力是同国家权力相对应的概念与社会存在。所谓‘社会权力’,简言之,即社会主体以其所拥有社会资源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支配力。  相似文献   

13.
由东北地区高等院校法学系列教材编委会组织、吉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张文显主编的《法的一般理论》(以下简称《理论》)已由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编者反复强调:要对50年代以来输入我国的苏联法学理论进行实事求是地解析和合理地取舍,对西方法理学进行比较研究和中国化地移植,对中国传统法文化进行历史地反思和现代化地改造,对“文革”结束以来我国法学研究的成果进行科学地总结、评判和吸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教材从内容、体系和文风上进行力所能及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甘德怀 《现代法学》2007,29(1):56-59
<正>一邓正来先生的《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以下简称《向何处去》)向我们揭示了中国法学所存在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从1978到2004年这26年间,中国法学始终“未能为评价、批判和指引中国法制/法律发展提供作为理论判准和方向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在另一重  相似文献   

15.
伴伟江 《现代法学》2007,29(4):72-75
“理想图景”、“主体性”、“中国现实”这三个词,应该是理解邓正来先生的鸿篇巨制《中国法学向何处去》的三个最关键的概念。本文力图通过对这三个关键词各自的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概念性联系的梳理,来切入对邓文的分析和批评。邓文没有对主体性这样一个概念进行语义学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俞静贤 《研究生法学》2004,19(4):112-118
意识,它知道自己有能力创造社会制度。而且它的兴起与习惯的衰落密切相关,能不能以某种形式与习惯的瓦解一直没有停止破坏的经验重新结合起来呢?这种经验就是:人们的生活从先于人们意识而存在的一种秩序中获得了‘意义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从相连于哈耶克重要问题的《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可以获知哈耶克的“法律、立法与自由”研究中隐含着两条截然不同的分析路径一是在试图教导立法一脉理论主张下的研究,二是经由引介其知识观所主张的重构发现法律一脉的阐释。在邓正来的论文集《规则·秩序·无知》一书中,论及哈耶克问题的解释路向大体上是基于教导立法这一脉理论来的。因此,另一条可能性的哈耶克解释路径就能从重构发现法律这一脉理论的路线开始。  相似文献   

18.
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新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发表后,在中国法学界乃至中国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学界评价热烈,掀起了一股反思中国法学的热潮。笔者对照该书的主要观点检视中国司法理念的发展,反思现代司法理念的部分误区,尝试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19.
杨春福  胡欣诣 《河北法学》2007,25(7):182-185
邓正来《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对于中国法学"连根拔起"式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返回根本",包括返回生活之根本、返回中国之根本、返回知识之根本.  相似文献   

20.
<正> 凡是读过《社会契约论》的,几乎无不为卢梭那激昂的热情,诚挚的态度,虔诚的信念,对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主自由的向往所打动。但往往也就是这些感情的共鸣使人们常常忽略了用理性冷静地分析卢梭政治法律思想的内在冲突及其潜在的缺陷。当然、这并不仅仅是指他那些矛盾的,含混不清的概念,前后并不一致的逻辑推理,而主要的是指这些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