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非典危机凸显政府预警和应急机制的局限,更反映出我国公民权利实现和保障上的问题。我们应以公民知情权和人身自由权为核心,借鉴国外维护和保障公民知情权的经验,在宪法和法律层面上规范和实现公民知情权,尽快制定《信息自由法》。同时,从个人自由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平衡的角度,分析抗击非典对公民人身自由的合理限制,强调坚持“法律下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依我国刑诉法规定,羁押并不是严格的法律概念,而是拘留与逮捕的必然性和附带性后果,这造成司法实践中未决羁押率较高的现象。新刑诉法第九十三条构建的"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体现了保障人权的中国特色,强化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但是,由于立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未能细化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程序,导致现阶段此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疏漏,易造成实践中可操作性的降低,因此应当进一步探究立法旨意,细化审查程序,全面构建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  相似文献   

3.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运动以来的近一个世纪中 ,青年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面对新的世纪 ,新的挑战 ,新的机遇 ,青年人应如何对待 ?可以说 ,当代青年肩负着与五四青年既相同又不同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随着社会的变革 ,五四精神也逐渐体现出新的内涵、特征和表现形式。在迎来 2 1世纪第一个五四运动纪念日之际 ,本刊特别邀请了有关专家学者以笔谈形式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以更好地弘扬五四精神 ,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人类社会已进入 2 1世纪 ,万事万物都在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循序演进 ,决…  相似文献   

4.
笔迹鉴定结论作为一种法定证据,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文章从笔迹鉴定及笔迹鉴定的性质入手,就司法实践中笔迹鉴定结论常用的审查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我国图书馆古代自周之藏室起到清末,基本上是以藏为主,是封闭型的图书收藏室。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公共图书馆才有所发展。新中国建立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和空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馆事业飞速发展。面向21世纪,我国图书馆必将进一步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馆藏个性化、服务人性化,各类网站资源共享,大力协调,共同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非典对国家的法制建设影响很大,既促进了法制建设,也暴露了法制建设上的缺欠,使我们更加明确了今后加强法制建设的任务和方向。非典对法制建设的影响,不仅仅是消极的。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带有破坏性的,但是影响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建设性的,对加强我国法制建设,将起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SARS在表现形式上是猝不及防的重大灾害,实质上是国人对疫病等灾害缺乏必要的准备。反思SARS,应当构建在正常运作中能够应对公共危机的社会机制,从对灾害的回应转为对灾害的风险管理,并把这种风险管理整合到政府和社会的日常管理中,在危机时刻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并整合社会资源,科学应对并有效化解风险。  相似文献   

8.
我国2008年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沿袭了法院依职权启动再审程序的制度。不过,在强化了当事人再审之诉以及人民检察院民事抗诉制度的情形下,这种法院自行启动再审程序的制度是不必要的,既不符合当事人处分原则,也与审判独立原则不相容。而且,这种制度的存在也使我国判决因为不符合"终局性"条件而难以在外法域获得承认与执行。所以,可以取消这种制度。  相似文献   

9.
陈心歌: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的两个问题 目前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法学教育是否应当以职业化为标向?二是法学研究为什么会与实践相分离? 法学是正义之学、治国之学及权利之学.如果把法学教育定位于职业教育,是否首先要解决中国法学教育的低起点和法律职业高素质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群体性事件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87年至今,国内的群体性事件研究,既有各类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的成果,又有已出版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发表的数百篇论文,还有大量的内部调查报告和部分政策法规性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群体性事件的性质、成因和化解对策,但也存在不少缺憾.今后的群体性事件研究,尚需进一步准确揭示群体性事件的内涵与外延,客观全面地描述我国群体性事件的规模、结构、演变过程和规律,深入探讨社会转型与群体性事件之间的内在关系,从不同角度探讨化解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条件、内在规律、工作原则和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