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段惠  老言 《政府法制》2007,(17):23-24
6月1日起实施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是首次对公务员的家庭生活作出规范,对包养情人、拒不承担赡养抚养义务、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公务员,予以严厉惩处。《条例》被国际上称之为中国政府的"管官铁律"。近年官员处理家庭问题出现两个极端,一些官员将亲情摆在党纪国法之上,为了给老婆孩子谋好处,不惜以身试法;另一个极端是,一些人当了官就抛弃家庭,拒不供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甚至买凶杀害发妻。近几年,包养情妇已成官场时尚,官员抛妻弃子的事情更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干部队伍的威信。今年初,中纪委将前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开除党籍,送交司法部门处理。这是中央首次惩处包二奶的高级官员。此次国务院颁布"处分条例",可谓及时雨。为了使规范官员私生活的铁律落到实处,让我们来看一看国外政府有哪些盯紧官员"私生活"的成功经验,或可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法律思想中长期存在着天理、人欲和人性问题的争论.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论断,并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本文认为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朱熹的理欲观评价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重新做出客现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经济人"和"道德人"并重:行政监督中的人性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出发,分析了单纯的"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局限性,指出了公务人员可以经历从"社会的公仆"到"社会的主人"再到"社会的公仆"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文章认为,"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并行不悖是行政监督机制的建立及其效能有效发挥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4.
押沙龙 《政府法制》2012,(17):22-23
晋朝是一个等级分明的社会。中国从来都有等级制,但自秦始皇之后,还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魏晋南北朝那样,等级制如此僵硬、如此鲜明。说起来,晋朝的等级划分很明确:上族和庶族。两者之间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土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东晋尤其是士族鼎盛的时代,士族牢牢把持了对同家的统治权,这是中国历史上寡头制色彩最重的一个王朝。  相似文献   

5.
江涛 《政法论丛》2004,(3):60-64
对诉讼法学在法学领域中得到突出强调 ,最突出的贡献莫过于谷口安平先生所指出的“程序法是实体法之母”这一论断。然从谷口先生的论证来看 ,这一论断无论从论证的论据到结论都存在值得商榷之处。因此 ,在试厘清权利、程序、程序法、实体、实体法之间关系架构的基础上 ,对谷口先生据以论断加的论据以探讨 ,并取而代之以“救济是法律之母”这一论断 ,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海外关系"一词,在极"左"时期曾被当作一根整人的大棒,与"侨"字沾亲带故的,吃了不少苦头.1977年10月,邓小平提出"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这个重要论断,当时只能作为内部文件传达.  相似文献   

7.
[案情概况与背景] 本案原告人"我"的父亲生前是位屡建战功的将军,后被三十僭主统治下的寡头 政府处死,这年原告人只有13岁。被告人忒翁涅托斯不顾事实指控原告人有谋杀生 父之罪,为洗刷这一罪名,原告人在法庭上从多方面分析论证,并请求陪审团依法惩 处诽谤者忒翁涅托斯。  相似文献   

8.
林雅 《法学论坛》2005,20(4):141-144
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是在国力衰微,清朝统治"岌岌乎不可以支日月"的状况下对西方近代文明冲击的一种回应和调和,即希望通过西学来"补救"中学.洋务派成员是儒家的信徒,所以这种思想不可能超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它毕竟为中西文化结合找到了一种可能的范式,其中也并不乏真知灼见.检视其中得失对于我们当今的法治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共同市场支配地位制度源起于欧盟竞争法,其认定逻辑是分别审查寡头垄断成员的内外部竞争状态.其中,内部竞争状态的审查是理论难点,也是共同市场支配地位与单独市场支配地位在认定上的核心区别所在.依欧盟判决,寡头成员须基于紧密的联系而能够在相关市场上作为一个"共同实体"一致出现或行动.我国反垄断法虽规定了共同市场支配地位的推定标准,但未全面、准确地理解"共同实体"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与特征.为精准构建共同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框架,应着重把握"共同实体"内部"紧密联系性"特征,确认共同市场支配地位的内部处于缺乏有效竞争状态,并结合"共同实体"外部"整体性"的特征进行支配地位的认定.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犯罪根源“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相反地,犯罪和现行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①恩格斯这一著名论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刻揭示了犯罪产生的历史条件,以及犯罪与国家、法律的内在联系,至今仍然是我们研究犯罪问题的理论指南。长期以来,我们不敢正视社会主义条件下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以法治官"的传统,这种传统的形成,与法家的思想和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指出对法家"以法治官"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王权统治下权力运作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人类精神活动的特质可以越来越多地脱离人自身而存在、固化,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财富,这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品牌"的勃兴即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品牌"既是商品的精神形态,又是人格的固化形态,它为作为"商品"的"物"打上了鲜明的人类精神活动的标记,并表明在现代人对"物"的消费的表象之后,仍是与他人精  相似文献   

13.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的立法。这一制度在中国古代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维护封建家长制统治的一项法律制度,在新中国已作为封建糟粕被摒弃。但从现代法治社会的眼光审视,其对社会最基本的人伦血缘关系的承认与关怀,仍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本文认为研究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现实价值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 1 "人权"是基于"人"的权利,它所强调的是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考察,古希腊罗马就有了人权理论的萌芽. 按照一般的说法,古希腊哲学从苏格拉底开始,就把重心从对大自然奥秘的探求转移到对人自身的研究,所以,在他们那里便有了对人性的一般论述.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人的理性指引着人们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这种理性是一种法,即自然法.城邦的实在法必须符合这种理性的自然法,否则便不是好的法律.然而,这种理论过于淡薄,而且柏拉图的等级制和亚里士多德"人是城邦的动物"的论断是很难与严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据《南风窗》报道,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近来流行起了一种"拥抱礼":官员们私下见面,或官员与民营企 业家见面,双方先来一番热情"拥抱",借机把对方身上摸一遍,确认对方没带录音机、针孔摄像机之后,方 才放心接触。 "拥抱礼"的出现,可谓当地官场的一道"独特风景"。它反映的当然不是当地官场中人变得如何彬彬有 礼了,而实在是出于怕见不得人之处被偷拍,先"亲热拥抱"一番,心才好放宽,话才能放开说,事才能大胆 办。  相似文献   

16.
2000年夏,一册流落民间的清嘉庆年间官方 档案在黑龙江被偶然发现,此后经专家解读考证, 揭示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从乾隆九至乾隆 二十四年,有3000多户京城闲散八旗子弟被迁往 东北屯垦定居,其中多有王公重臣之后,索尼、索 额图、鳌拜等人的子弟都在其中。这次迁徙,客观 上给偏远的东北边陲带去了相对先进的"京城文 化",从这个意义上,有人形象地比喻他们是"260 年前的北京知青"。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无讼文化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思想特别是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讼"文化产生有其包括经济、政治和法制在内的历史根源。一方面,"无讼"文化造成人们权利意识淡薄、法律地位低下,另一方面,"无讼"文化传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契合点。  相似文献   

18.
"国际法不禁止即为允许"这一论断起源于国际常设法院1927年"荷花号"案件的判决,又称"荷花号"原则."荷花号"原则被公认为实在国际法的结构性原则,但在理论和实践中争议极大.本文通过考察国际法院实践和学者学说,指出"荷花号"原则并非抽象的绝对原则,而只是对有限范围的特定事项有效,即只适用于主权国家处理其领土管辖范围内的内政和外交事务.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合作的深化、国际组织的广泛建立和人权保护的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主权国家的自由.随着全球化和各国相互依赖的加深,"荷花号"原则作为国际法原则越来越不足以有效调整国家间关系和约束大国权力的滥用."荷花号"原则的弱化同时也意味着实在国际法学说的衰落.  相似文献   

19.
"躲猫猫"事件发生之后,羁押于看守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以及监狱内服刑人的基本人权状况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从已有的相关探讨来看,着眼于体制层面的分析较多.比如:有学者论,看守所归公安机关管辖的制度性设计,导致看守所成为后者侦查职能的"延伸机构",弱化了看守所原本的"保护"职能;1另有学者论,以"追诉犯罪"为职能的检察机关和公安机关存在共同利益,导致其在看守所监督不力,"不敢监督、不善监督、监督不到位".2在此体制层面分析之外,有学者论,看守所或监狱管理人员对"牢头狱霸"某种程度的认可,是"躲猫猫事件"的直接原因.3不可否认以上分析的说服力,本文拟从"斯坦福监狱模拟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分析该类事件,以完善此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20.
1897年,康有为从上海进京,面见总理衙门大臣李鸿章.他提出了一个堪称"雷人"的大胆设想:既然列强瓜分中国之势已难遏止,中国或可将亡,不如在将亡未亡之时,抓紧向海外"殖民",以便国土沦亡之后,由纯种中国人在那里建出一个"新中国"来.建国地点,他选在了南美洲的巴西.李鸿章听了表示同意,但说要跟巴西公使商量商量才行.之后,李鸿章便把他客客气气地送出了大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