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哲学立场具有本体论与人性的二重性,受其影响,康德的自由观中也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绝对自由与人学意义上的有限自由的张力.因此,全面理解康德的自由概念的发展需要考虑两个相关的角度或线索:一是具形而上学或本体意义的传统理性主义至善观点,即认为实体、神作为无条件者是“自因”、“充足理由”的观点,所成就的是一种本体论和神学的自由建构;二是体现了康德人学立场上的有限性思想和批判精神,它更为强调人的有限的自由意志以及这种有限的自由意志在现实和历史中的实现问题.只有重视这两个角度和线索的相关性才能理解康德自由的复杂性,理解为什么康德的自由思想构成以后不同取向的自由理论的共同资源.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哥白尼武"哲学革命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武的意义.他在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人的自由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考察,详细论述了"自由不可知"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可知"的原因及其真正涵义.在康德看来,自由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性概念,用知性感念是不能认识的,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但"自由是道德律的ratio essendi[存在理由],道德律是自由的ratio cognoscendi[认识理由]."这是自由作为理性概念的实践理性价值之所在,同时,人们可以用反思判断力把握自由,在此意义上,自由——"这是在纯粹理性的一切理念中惟一的一个,其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到scibilia(拉丁文‘可认识的东西')之列的."由此可见,在对自由的认识问题上,康德并不是传统以偏概全所认为的什么"不可知论者".  相似文献   

3.
康德的"哥白尼式"哲学革命具有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意义。他在其划时代的伟大著作"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中对人的自由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考察,详细论述了"自由不可知"这一问题的提出、"不可知"的原因及其真正涵义。在康德看来,自由之所以不可知,是因为它是一个理性概念,用知性感念是不能认识的,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但"自由是道德律的ratio essendi[存在理由],道德律是自由的ratio cognoscendi[认识理由]。"这是自由作为理性概念的实践理性价值之所在,同时,人们可以用反思判断力把握自由,在此意义上,自由——"这是在纯粹理性的一切理念中惟一的一个.其对象是事实并且必须被算到scibilia(拉丁文‘可认识的东西’)之列的。"由此可见,在对自由的认识问题上,康德并不是传统以偏概全所认为的什么"不可知论者"。  相似文献   

4.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精神就是自由精神。整个德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论证人类历史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康德、马克思的哲学都是这种现代自由精神的伟大代表。  相似文献   

5.
理性存在者通过纯粹实践理性或自由意志能力确立普遍道德法则,一方面能够免除自己和他人感官偏好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可以确保每个人的自由与所有其他人的自由基于法则的契合一致,这是康德自律观念的根本价值旨趣。经由普遍联合的意志确立根本法则(展现为伦理义务和法权义务)进而保障全体人类自由价值,也是康德实现的重大思想变革。在此意义上,康德式的自律观念具有鲜明的政治哲学和人类学意向,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哲学史中,康德的三大批判作为古典哲学的终结,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它在改造旧逻辑,克服哲学思辨的形式主义贡献颇多。德意志严谨精神也在康德作品上得到充分体现,哲学作为智慧之学,理应惠及世人,让大众普遍运用明智才是其意义所在。关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及判断力批判的艺术解读及三者之间的逻辑升华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自由”是康德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康德看来如果没有自由,人的一切将完全被必然性所驱使,人就不能主宰自己的行为,那就根本谈不上责任和道德。就康德的道德哲学的演进的实际情况看,自由理论的奠立是促成其道德哲学显现最初草样的一个重要契机。因此,对康德自由理论的逻辑发展脉络的梳理是我们理解康德道德哲学不可或缺的一环。一、自由的逻辑起点:“物自体”的重新诠释。康德在晚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的出发点不是对上帝存在、灵魂不朽等等的研究,而是纯粹的二律背反:‘世界有一个开端,是世界没有一个开端,’等等。直到第…  相似文献   

8.
宣兴章 《外交评论》2009,26(1):85-99
康德永久和平的理想是基督教末世论的世俗化,其中诸多观念根植于启蒙时代的理想——在地上实现天城。康德运用自然目的论将自由、理性以及道德理想国等观念注入其中,形成了一种道德的神学,新教的哲学。究其实质,康德所讨论的并非是现实的和平,而是理想的永久和平,这就是在历史终结之时实现世界的伦理共同体。这种追求和平的哲学看似温和,实际内含着激进的因素。  相似文献   

9.
康德局限于经验知识之中,将自由意志看作假设,不承认人有智的直觉,他对道德的考察只是逻辑思辨地考察。牟宗三引进德性知识,断言良知的呈现,坚持认为人有智的直觉,能够认识到自由意志,对道德的考察应是体证式的考察。康德看重先验的道德法则,贬低经验性的情感,而牟宗三立足于良知的活动性原则,从应然与实然统一的角度,借助于儒家的道德“工夫”论肯定了情感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康德在解决至善问题时设定了上帝的存在,牟宗三则借助于无限自由心(良知),强调德性与幸福的“诡谲的相即”,解决了圆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从康德到马克思都面临着对市民社会进行哲学解构的难题,他们各自遵循独特的思维方式,对市民社会的本质、结构、利益关系、发展趋向等等在抽象的思维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只有马克思才真正科学把握了市民社会的唯物主义性质和利益本质,发现了无产阶级是推动市民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通过创建新的政治经济学最终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内在运动规律,达到了对市民社会的科学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自在之物、理性认识能力、二律背反和主客体关系等几个具体方面,分析康德、黑格尔和列宁在哲学之路上跨越时空的对话,以及他们之间就这些问题的先后批判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康德思想具有重要地位.他设立了三个悬设,即灵魂不死、自由和神的存在,作为自己的伦理学与哲学的基础.他的三个设置,既是一个先天的命题,无须论证,又紧紧依靠于理性.他所设置的神,从其根本上说,就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因此,理性应该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而自由则是对理性的遵循.幸福源于人的世俗的需要,因此,康德并不看好幸福.  相似文献   

13.
先验主观形而上学是康德三大批判哲学的理论基础,试图从先验主观视角对康德的形而上学进行梳理。从四个根本性问题推导出人的先天认识能力,在审美领域同样遵循先天的合目的性。空间和时间也不是经验性的概念,而是先天直观纯粹形式的表象。在形而上学建筑术之下,科学的建构是人类理性的产物,人是理性的立法者,只有在先天形而上学和自然形而上之间严格划界才能为真正形而上学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生命的出现真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困难吗?难道生命真的是宇宙中昙花一现的奇迹?本文以康德的星云假说为切入点,以地球生命的起源及形成过程作为类比,从星球内部结构、生命存在形态、星球演化等三个方面对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加以分析,提出地外生命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现实条件和理论依托。  相似文献   

15.
康德哲学不能作为认识论哲学来解读 ,其“哥白尼式的革命”不是皮相地颠倒认识上的主客体关系 ,如斯 ,则启蒙哲学的精神匆匆擦肩而过。康德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的扬弃 ,实体主义的思维范式作为独断论被解构。康德在追问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基础上 ,通过对范畴的形而上学演绎提出来了胡塞尔现象学蕴涵的意识意向性结构 ,但这只是一种超越自然主义的实体属性模式的先声 ,马克思承继了康德的努力 ,人的本质力量对象性活动 (实践 )彻底地瓦解了作为内在性之主体性 ,从而真正地回到了人与世界的原处关联。  相似文献   

16.
康德穿越了是与应当、认知与欲求的界限,强调人是目的的良善意志只以纯粹理性为根据,却不包含任何感性因素。结果在积极彰显不坑害人的素朴伦理常识的同时,不仅掏空了良善意志得以存在的事实性基础,而且也扭曲了其设定底线的规范性功能。最终在反讽性的自败悖论中,将这种自由意志变成了只服从必然义务,却难以从心所欲,因此也缺乏自由的抽象逻辑法则。  相似文献   

17.
"先验自我"概念是康德对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笛卡尔"我思"概念进行反思而得到的纯粹概念。康德通过对"经验自我"与"先验自我"的区分以及对灵魂实体的批判和对"我思"概念的纯化,将其界定为一个自行构造功能的逻辑主体,从而顺利完成了对"经验自我"以及经验世界的建构。但是"先验自我"在试图解决近代哲学矛盾的同时却陷入了新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如果哲学家讲的自由与法学家讲的自由不是同一个自由,那么,人们就可以相信,哲学家讲的规律、本质、社会、人类、历史、国家、自然等,与法学家讲的也不是同一个东西.但是,在讲社会、历史、规律这些概念时,法学家并没有声明我说的社会不是哲学上的社会,我说的历史不是哲学上的历史,我说的规律不是哲学上的规律.所以,法学家的...  相似文献   

19.
启蒙:康德哲学的起点和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其根本的特征就是启蒙。从某种意义上说,启蒙是理解康德哲学奥秘的钥匙,启蒙是康德哲学的起点和归宿。康德的启蒙分认识、道德和宗教三个方面进行,康德从"批判的"认识启蒙开始,经过道德启蒙和宗教启蒙,最终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个哲学总问题,实现了西方历史上对人精神自由的最彻底、最全面的开启和引领。  相似文献   

20.
康德针对绝对空间展开的继承性批判成为重构空间思想的必由路径,他用“绝对纯粹”来替代“神秘经验”,这是一个非神学的空间阐释框架,被誉为“哥白尼式革命”。在划清和传统空间观念的界限之后,康德以“经验”和“先验”为视角来廓清自己的理论构想并论证得出空间的重要属性:经验实在性和先验观念性。从这一结论亦不难看出康德对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的贯通融合,即主体凭借空间化的表象,将内感官之“我”视为审美对象,这实际是上承“先验感性”中的论述。除此之外,康德空间观已预设了现象学的基本判断,这实际上开启了空间研究从经验性走向境域化、从形而上走向“具身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