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独秀年满62岁时,于1942年秋逝世于四川江津县(现重庆市江津市)郊区。61年来,对陈独秀之死,众说纷纭,或日蒋介石所害,或日党内除奸,或日病死。到底陈独秀是怎样死的?而今,有几位80岁以上的江津人,当年与陈相熟,从另一方面回忆出陈独秀的死因,笔者以为是比较可信的。 据史料记载,陈独秀(仲甫)于1 880年出身于安徽省怀宁县(现安庆市),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1年至1927年期间,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在党内搞宗派,进行反党活动,因此,于1927年11月被共产国际批准,开除出中国共产党。之后,以他为首成立了托派组织——中国共产主义联盟,  相似文献   

2.
报刊撷英     
南陈北李商议建党经过 李大钊从1918年起在思想上确立了共产主义信念,并认为只有这一真理能够救中国。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自发举行爱国游行,李大钊演讲鼓动并奔走营救被捕者。 1920年初他与陈独秀商讨了建党事宜。同年春,陈独秀来信询问党名是否称“社会党”,李大钊回信一锤定音:“叫共产党!” 1919年6月,陈独秀被北京军阀政府逮捕,李大钊联络各界群起营救,同年秋,李大钊与志同者决定送他到上海。翌年1月,他化装成赶车夫把陈独秀送到天津码头,在路上他们商议应该建立一个共产主义政党,两人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3.
徐军  雷婷 《长江论坛》2015,(5):16-19
陈独秀一贯主张抗日救国,但在如何抗日的具体问题上陈独秀的思想发生了两次巨大的转变。1937年8月出狱前后,陈独秀抗战思想由"打倒国民党政府"转变为"拥护国民党政府领导抗日"、由反对国共合作转变为拥护国共合作;武汉会战前后,在对抗战前途的预测上陈独秀由积极乐观转变为消极悲观、对游击队及游击战的态度由重视支持转变为轻视贬低。陈独秀抗战思想发生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时局动荡及陈独秀自身处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1921年、1922年,陈独秀两次被捕,此事引起了党中央的注意:需要加强保密和保卫工作。于是,党的工作机构进一步隐蔽化,特别是对陈独秀,决定让他单独隐蔽起来。其住址不告诉任何人,包括党中央和其家里人。平时陈独秀自己到党中央机关来办公.阅看和签发文件,他走后谁也不知道他住在哪里。这样,他就与高君曼和两个孩子——陈鹤年、陈子美隔离分居了。  相似文献   

5.
1932年10月15日,上海岳州路永兴里11号,处于半隐居状态且卧病在床的陈独秀被警方捕获,是叛徒谢少珊供出了他的住址.早在1927年7月,这位书生意气十足的总书记即因屡犯"右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被自己的同志炒了鱿鱼,两年后,又由于托派问题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现在身陷国民党的囹圄,以"危害民国"的重罪遭起诉,尴尬人遇尴尬事,真算得上是当年中国政坛的头号荒诞剧.第二天,<世界日报>找准这个新闻噱头,刊登了一幅漫画:主人公是饱尝皮肉之苦的陈独秀--共产党一拳将他击伤,国民党又冲上去追加两拳,把他揍得像滴溜溜的陀螺一样天旋地转.  相似文献   

6.
林梦洁 《传承》2012,(13):12-13,15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给陈独秀心灵留下了深重的创伤,他和其他爱国者一样,决心改变中国被奴役的地位。《爱国心与自觉心》体现了陈独秀对立国、爱国问题的独特思考。陈独秀早期民族主义思想独具特色,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先生曲折坎坷的一生,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五年最富传奇色彩。突出地显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学养。老虎桥监狱那十平方米的牢房不仅成了他的研究室,而且成了他的“战壕”。“老虎桥”监狱在哪里这许多年,全国史学界为研究陈独秀(人称“陈  相似文献   

8.
《春秋》2001,(4)
我党最早歌颂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是《新青年》。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是1920年8月由陈独秀、李达、陈望道、李汉俊等在上海建立的。第一个使用“中国共产党”名称的是蔡和森,他在1920年11月7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出版了《共产党》月刊,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举起共产党的旗帜。  相似文献   

9.
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参加者有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俞秀松等,陈独秀任书记。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实际上成为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人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谭亦然  朱小理 《传承》2013,(8):46-47
民主思想是陈独秀思想的重要内容,晚年的民主思想更是他思想的闪光点。从1932到1942年,陈独秀逐渐放弃党派之见,本着客观主义的立场,站在国际的高度来研究民主,成果斐然。我国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研究陈独秀晚年的民主思想,取得了不少成果。  相似文献   

11.
11999年10月9日是陈独秀120周年诞辰或许在他出生的地方安徽省安庆市能有一点纪念活动,中国现代文化学会陈独秀研究会会刊《陈独秀研究动态》特出纪念专辑,袁鹰在《百年潮》杂志上以诗人的激情撰写《怅望一座墓园——写在陈独秀诞生120周年》一文,但在铺天盖地的大众传媒中却找不到纪念他诞辰的踪影。十年前笔者曾踏访过北京北池子箭杆胡同20号(原9号),这是八十年前陈独秀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时的住宅,也是《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胡适、鲁迅、李大钊等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12.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专制,成为运动的主将,对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的今天,考察陈独秀当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陈独秀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表现在他首先提出并积极宣传民主科学的主张。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他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就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所谓民主,就是人权。他说:“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五四运动,不能不研究陈独秀;研究五四文学革命更不能不研究陈独秀。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研究陈独秀“成了禁区。虽说他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但谁也不敢这样提;虽说他是文学革命的发难者、领导者,可现代文学史却很少这样讲。本文就陈独秀在初期文学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谈一些看法,错误之处,期望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伟大开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先驱们,在这场运动中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向封建的旧道德、旧文学发起猛烈攻击。被陈独秀赞誉为“首举义旗急先锋”的胡适,还在1915年9月就写诗给在哈佛大学读书的友人梅光迪:“梅生梅生毋自鄙,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文学革命其时矣,吾辈势不容坐视……”他预感文学革命即将到来,也确乎没有“坐视”,与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书来信往,交换看法,沟通信息,终于率先于1917年1月1日写出那将被称为文学革命的“发…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曾经说过:"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不仅是著名的革命家、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优秀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真知灼见的独到见解,堪称中国新教育的先驱者。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有着鲜明的特征。他学贯中西,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新式教育成就了陈独秀,他的教育思想吸收了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具有自觉的继承性;面对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局面,陈独秀认为,教育对拯救民族,呼唤国民的觉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教育有着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一,陈独秀的教育思想又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战略性;陈独秀的教育思想还具有突出的务实性,陈独秀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社会,强调只有实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才能为国家造就一代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谈一点困惑     
住在沙滩,见天路过皇城根遗址公园和五四大街,难免一次再次地看见竖立在那里的雕塑。先是惊讶,然后是别扭,而且不止一次发现有同感的行人站在那里批评这个雕塑:竟然没有了陈独秀!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修改。由于斯大林的共产国际歪曲事实真相和康生之流的造谣诬陷,陈独秀曾经被糟蹋得很严重。毛泽东就曾把他同托洛茨基、布哈林、  相似文献   

18.
正陈独秀长毛泽东14岁,两人出生环境不一样,所受家教不同,秉性各异。陈独秀不满两周岁的时候,父亲便被瘟疫夺去生命。母亲对他的个性影响极大,她对儿子的唯一要求是"考科举,起码也要中个举人,替父亲争气"。母亲虽没读过什么书,却比较开明,从不拿"忠孝节义"的道德说教来束缚自己的孩子。陈独秀评价自己的母亲很能干,本质上又是个老好人。他说:"有人称赞我嫉恶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是20世纪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重要人物,他的一生与政治运动密切相联而又纠葛不断,其一生的复杂线条注定了其身后评价问题的曲折性和复杂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陈独秀评价问题一直是"陈独秀研究热"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焦点,20多年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大量历史档案的解密和研究的深入,学界在陈独秀评价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摘去了长期扣在他头上的"右倾投降主义"的帽子,比较客观地还原了陈独秀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应有位置.  相似文献   

20.
每次提到陈独秀,我总是会马上联想起苏格拉底和他著名的"牛虻论"。公元前399年,哲人苏格拉底被以民主制著称的雅典指控为不信神和带坏青年。在雅典公民面前申辩时,他将自己比喻为是神赐予雅典的一只“牛虻”,在其看来,雅典社会就像一匹“良种马因肥大而懒惰迟钝”,需要牛虻不时刺激,才能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