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下乡调研时,常常听到群众把村组会议称为“一根烟会议”,言外之意是说会议时间很短,一根烟功夫就开完了。群众还编了一个顺口溜来佐证:县里开会两三天、乡里开会大半天、村里开会一根烟。乍一听,“一根烟会议”似乎很有道理。缩短了会议时间、简化了会议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样的短会理当大力提倡。但是,仔细调查后,笔者发现,这是群众的调侃语,是对村组会议过于简单草率的讽刺一位基  相似文献   

2.
1976年的时候我13岁:唐山大地震之后,我们经常旷课在地震棚里玩一种叫做“51点”的扑克牌游戏,赌注就是香烟,一把牌一根。 1976年的时候,我们抽的烟主要是宝鸡烟厂生产的,最便宜的羊群烟,每包9分钱,宝成每包l毛9分。大雁塔每包2毛6分,红延安每包3毛6分,已经是那个年代的高档烟。  相似文献   

3.
幸福的味道     
我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带着 妻子和儿子。今天早上,温柔的阳光从窗外一缕一缕地飘进来,斜斜的,和着炊烟,在亲人们亲切的脸上愉快地荡漾着。就在这样一个远离闹市的乡间的早上,我做了一生中最幸福的一件事。冲动是在瞬间产生的。当时,我正盘算着与父亲一道走亲访友,一回头,猛然瞥见了父亲脸上刺眼的胡须,一根一根地挺立着,已遮住了他的鼻孔,使父亲显得十分的老态和萎缩。我心头猛地掠过一种异样的感觉。我说,爸,你的胡须好长哟,剃一下嘛。剃须刀是妻子托人从国外买回的。我的手指在父亲皱褶的脸上不断地摩挲着,生生的,怯…  相似文献   

4.
家书     
展开父亲写来的家书,如烟的往事像珠子一样洒落在眼前。我勤劳的父亲,在寄托希望和梦想的庄稼地上,一茬一茬地耕耘着。他就是靠着这块贫瘠的土地,抚养我们成长,哺育我们的生命,用最原始的理想渴望上苍的恩泽……当我满含热泪恋恋不舍地告别家乡,远离了父亲无言的叮嘱,带着一腔热血来到南方,心却无时无刻不聆听着故乡的音讯、亲人的牵挂。在南方的天空下,我的身体获得了充足的滋润,但我的情感世界却日渐萎缩。多少日子,我拚命地把青春的汗水兑换成一张张汇票,寄给远方的父亲,以期盼劳累的父亲能感受到游子的一片孝心。父亲却总…  相似文献   

5.
那天凌晨近一点.父亲拖着右腿一瘸一拐回家了,脸上还渗着汗滴。一问才得知:父亲处理完公务回家.刚上楼.便听到走廊里有脚步声。他警觉地询问对方身份.脚步声停住了,只见一黑影迅速窜下,手里撼着一根长长的东西向外奔去。父亲随即追了出去.边追边向所在地的公安分局报案。由于只有父亲一个人.在追过两条街后.还是让那黑影逃脱了。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手杖     
在暗无天日的穷乡僻壤,老实本分务农为生的父亲突患急症无医而亡。在他留给孤儿寡母的全部财产中,有一根他修理好还未来得及装上锄头的木棒.母亲用它做了手杖.时常握住这手杖,似乎擎天柱的父亲还在身旁。一个小脚妇女,拉扯着几个嗷嗷待哺的儿郎,在欲哭无泪的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靠着这根手杖,一次次把坑坑洼洼的深浅测量,终于没有让一个孩子陷入没顶的泥浆;  相似文献   

7.
兰州拉面     
刘郁 《人民公安》2011,(20):58-58
以前不爱吃面条.而父亲是面条的忠实爱好者,他能自己和面,然后做成炸酱面或热汤面.都是些朴素的食材.却也筋道清爽.是年少时光里才有的味道,可是那时的我并不捧场,只吃一小碗.用父亲的话说:“可惜我这手艺了,这孩子就只吃几根。”等到过了而立之年.父亲爱吃面的基因忽然觉醒了,渐渐品味出面条的好滋味.  相似文献   

8.
一烟在手缕缕不绝,这是小时我心中标准的文人形象。我的父亲、外公都是文人,尤其外公,还颇有名。可惜他们都不抽烟,这就与我心中因抽烟而显得潇洒、飘逸的文人形象有一定的距离。不过,这个遗憾很快得到了补偿。读中学时,我的语文老师嗜烟如命。他个子矮而有风度,戴...  相似文献   

9.
遥望家乡     
正赶牛鞭每隔一段时间,我就看见父亲精心制作一根赶牛鞭。通常是从宅后砍一棵竹子,斩断削平。父亲握在手里,时而像将军一样指点,时而像指挥家一样挥洒,时而像武林高手一样舞动。而在我看来,则像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一根牛骨头做成的砣,挑选的棉花在手里捻成线,这个简单枯燥的动作,父亲一做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直到把麻线织成细绳在竹竿  相似文献   

10.
工业新跨越     
工业兴桂是壮乡的追求与梦想。 一个故事,印证着广西工业的薄弱与辛酸:毛泽东主席于1958年初在南宁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时,一天,他指着远处的两根烟囱问当时的广西负责同志:“那是什么?”韦国清说:“是一个砖厂。”毛主席听后颔首一笑:“在这里,终于看到了一丝广西工业的气息。”  相似文献   

11.
火柴遐思     
蒋新平 《传承》2009,(21):64-64
爷爷是个"老烟瘾",身上总少不了三样东西:一小袋烟草,一根黝黑发亮的烟杆子,一盒火柴。爷爷的火柴盒曾经是我念念不忘的物件,如今火柴已经渐渐消失在人  相似文献   

12.
马万祺先生是澳门知名爱国人士,全国政协副主席,澳门中华总商会会长,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委员。我在与马万祺先生的接触中,感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商人,而且更是一位激情洋溢的诗人,热爱澳门、热爱祖国,是贯穿他诗歌创作的一根红线,也是他80年人生历程矢志不移的信念。烽火激流望延安马万祺1919年10月21日出生于广东南海县。15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去世,两年之后,他接管了父亲留下的商务,成为一个大家族的“当家人”。他为人随和,商运通顺,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泾渭分明,坚持原则。马万祺的青少年时代,正值…  相似文献   

13.
《观察与思考》2009,(10):21-23
从杭宁高速公路长兴出口行驶不多久,就进入了雉城镇。入城口3根巨大的烟囱不时向外吞吐着烟气,仿佛为这个工业城市进行着最好的注解。  相似文献   

14.
父亲和母亲今年又承包了二亩棉花地,加上麦子地,一共是十多亩。我从心里替父母担忧,都五十多岁的人了,年岁不饶人哪。尤其是母亲,常年患有腰痛病,平时走路弯腰都疼得厉害,可她却和父亲一样每天披星戴月,起早贪黑,精心侍弄着被她视为命根子的庄稼地。辛苦的劳作,使她的病情更加严重,晚上睡觉翻身都很困难。听姥姥讲,母亲年轻时在生产队干活利索是出了名的,年年被生产队评为“生产标兵”,在地里干活趁大伙歇息时短短一袋烟的工夫,她已割了满满一大包袱青草,收工回家的路上,还边走边割,就这样母亲利用劳动间隙,每天割五六包…  相似文献   

15.
父亲的生日     
别人给父亲过生日是亲人相聚、共叙天伦,并在祝福声中留下美好的记忆,而我…… 盼   十月的北京,红叶片片,秋意正浓,外出打工的我背起空空的行囊,登上西去的列车,车在一声汽笛的鸣响中启动,车轮与轨道强烈的摩擦声和我的思绪编织在一起。火车啊 !你快一点,再快一点 !--滚动的车轮将把我的期盼化为现实。   窗外的风景,驱散不了游子的思念之情,心里千万遍地默念:“父亲 !儿子就要回家给您过生日了。”   忆   如烟的往事,给我留下宝贵的回忆,坐在西行的列车上,心里并不平静,反而有一股辛酸、悲切涌上心头:别人给父…  相似文献   

16.
父亲的旱烟     
记得小时候家里很穷,那时的旱烟,对于父亲来说绝对是“奢侈品”,总是每逢过年时,父亲才称回几片烟叶,回家后用手搓成碎沫,然后用一块牛皮纸小心翼翼地包裹好,放到屋梁上。父亲平时很少抽烟,非得家中来了重要的客人,他才会把旱烟拿出来,陪着客人卷一支。印象中,父亲有几次抽烟抽得很凶。1986年春天,母亲得了阑尾炎,因为没有钱而上不了手术台,父亲就不停地抽着旱烟,最后,他撸起胳膊,卖血让母亲做了手术。另一次是1992年,大哥考上全县重点高中,入学时要交2000元的学费。看着通知书,本该高兴的一家人全都沉默不语,父亲又抽起了旱烟,几枝烟燃尽,…  相似文献   

17.
一只小鸟问它的父亲:“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更幸福吗?”大鸟说:“他们也许优于我们,却远不如我们幸福。”“为什么呢?”小鸟疑惑不解。“因为许多人心中都长着一根毒刺,这根刺无时不在刺痛他们,折磨他们,这根刺的名字叫贪婪。”这是一则埃及寓言,内容不长,却发人深思。贪婪,古人云:“爱财曰贪,爱吃曰婪。”合起来讲,就是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之意。贪婪是一根毒刺,心里长了这根毒刺的人,贪心永远不会满足,内心永远痛苦,即使他拥有金山银海,即使把整个世界都给他,也不能使他幸福。明代朱载育曾用一首散曲《十…  相似文献   

18.
有时爱情是谁也无法把握的,一个插曲往往就可以改变主旋律 28岁的我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武汉某高校的教师,母亲是这所大学附属中学的高级教师。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悉心教育,使知书达理和孝顺听话的规范深深根置于我的脑海。 1999年7月大学毕业后,经父亲默许,我怀揣武汉大学双学位文凭孤身来到深圳闯天下。在父亲学生和朋友的关  相似文献   

19.
陪父亲喝酒     
成年后,我长年在外,难得与父母相聚。父母舍不得离开家乡,他们守着海边那间小屋,守着他们生命底处的根,相依为命。偶尔,他们到我这儿来,必大包小包地带了许多家乡的海货。我下班后,会陪父亲喝两盅,我知道,父亲嗜酒,每顿都要喝上两口。酒对他是一种依赖、一种寄托,是他另一个兄弟。  相似文献   

20.
忌日的怀念     
2000年 12月 18日是我父亲去世一周年忌日,特写以下文字,作为对父亲的纪念和对父亲在天之灵的安慰。   我的父亲田海顺,河南偃师市前杜楼村人,黄埔军校一分校第 17期学员, 1987年加入黄埔军校同学会。   父亲于 1920年 4月 29日出生于一个世代种田的农民家庭。小时候,家里尽管很穷,爷爷还是想办法供父亲上学。父亲上完中学,正赶上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法西斯疯狂入侵,祖国处于危难之中。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大批热血男儿投笔从戎。父亲也义无反顾地投考了黄埔军校,立志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军人,报效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