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国对伊拉克战争速战速决,再次显示了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战后,美国是不顾各国反对、继续推行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战略,还是会由于顾忌各国强烈反对而使“反恐”适可而止?这次战争将对美国今后战略走向产生什么重大影响?美国今后将如何重点推行其全球战略?这些都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从中窥探美国全球战略走向。  相似文献   

2.
要想评估美国大选将对未来中美关系产生何种影响,从逻辑上说,首先需要分析谁最有可能当选为下一届美国总统,以及他的外交和对华政策主张是什么。但是,中美之间面临的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得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的模式在近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一是,两国之间根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和战略意图的差异,使得在中美之间建立战略互信异常困难。二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把中国推到了世界经济的前台,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本身都没有预料到中国会如此快地取得这一地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处理中美关系的方式产生了影响,而且随着中美相对实力对比的变化,美国对一个逐渐强大起来的中国可能造成的对美国威胁的担忧急剧加深。因此,不论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会把美国与亚太地区的关系看作是其外交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印度崛起了,印度仍在崛起之中……当全球还没有从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复杂效应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又一个"10亿级"的大国蠕动了。面对着印度的变化,及这个变化对全球政经战略形势带来的冲击,中国怎么看?美国怎么看?全球怎么看?更重要的是,中国怎么办?中国该有什么新思路、新作为?  相似文献   

4.
当前,欧美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蔓延和深化,美欧日等西方国家集体陷入困境。作为本轮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美式自由资本主义受到严重质疑,而长期被西方引以为豪的欧洲发展模式也风光不再。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颓势,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充满活力,竞争力不断上升,发展模式受到重视。全球经济力量不断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的加速发展,将会给国际秩序带来怎样的变化?在国际战略重心持续东移的背景下,美国采取了怎样的战略?美国所谓的"重返亚太"战略将给中美关系带来怎样的影响?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发展的种种担忧又会使中国处于怎样的境地?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各大主要力量在亚太地区的竞相谋篇布局,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有智慧的应对?为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刊记者特约请复旦大学教授、辽宁大学特聘教授、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名誉院长倪世雄就全球秩序下的中美关系进行了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5.
胡志勇 《国际展望》2012,(4):69-82,139,140
本文全面分析了奥巴马政府上台执政以来所推行的亚太政策,并重点考察了美国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新的军事战略部署,指出"重返亚太"只不过是奥巴马政府强化对该地区事务领导力与影响力的借口,亚太地区一直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关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该地区。奥巴马新军事战略实际上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延续,但对中国产生了极为不利的战略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中非关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学科方法渐趋多元,研究议程也明显深入。那么,当代中国的中非关系研究主要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每个阶段背后的主要驱动力是什么?中非关系研究是否产生理论?它将对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外交理论等产生何种影响?对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非洲学而言,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有哪些?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曹德军就上述议题专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张春研究员,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非洲和平安全、大国对非战略比较等,著有《中非关系国际贡献论》《地方参与中非合作研究》等。  相似文献   

7.
<正>2013年是美国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第一年。一年来,美国全球战略出现了哪些动向与新特点?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美国战略走向?美国究竟是处于战略收缩还是战略扩张期?其战略重点究竟是在亚太还是在中东?本文尝试对以上问题作出回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美国全球战略调整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态势与特点与过去四年相比,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的全球战略呈现出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8.
美国对华接触战略与人权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对华总战略是“接触战略”。在这一战略的统领下,美国制定了各种具体战略,其中人权战略是最重要的次战略。美国的人权战略严重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安全。如果美国的人权战略得逞,中国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将会解体,政治、社会将陷入严重动乱,国家结构也将因此走向解体。因此,要充分认识美国人权战略对中国的危害性,制定相应的对策,粉碎美国对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企图。  相似文献   

9.
肖洋 《当代世界》2014,(11):68-71
<正>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北极将会成为地球上第一个由于气候变暖而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地理区域,对环境保护、经济开发、极地科考和国际安全等国际事务影响巨大。北极海冰的持续融化与北冰洋航道,特别是东北航道全线开通的愿景,使得北极地区成为德国新的战略焦点。本文旨在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德国北极战略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将会形成怎样的优先顺序和策略选择?德国的北极外交实践将对中国带来何种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0.
禾刀 《南风窗》2013,(21):96-96
在中国以及"中国学"盛行之地,"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这一名字远较他的英文名字更具知名度。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费正清的"中国学"影响非凡,费正清与中国人交往极深。蒋介石为什么会丢掉中国大陆?毛泽东有着什么样的缺憾?为什么"延安访问团"没能扭转美国对中共的政策?中国人口将来是否倍增?邓小平领导的中国变革将会走向何方?中国将如何走向公民社会……在《费正清中国回忆录》中,费正清记录了他  相似文献   

11.
印度共产党的现状及其内外政策主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4年5月举行的印度议会大选中,以印度共产党为首的左翼阵线赢得人民院543席中的61席,其中印度共产党(马)和印度共产党分别夺得44席和10席,成为仅次于国大党和全国民主联盟的第三大党团。那么,印度各主要共产党的现状如何?其政治主张是什么?它们对国大党和人民党抱有什么态度?本刊2002年第10期曾对印共(马)作过专门介绍,这里再刊发一篇关于另一个主要共产党--印度共产党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由于国际环境、中国政治发展、政治学主流方向等影响因素的变化,西方学者在不同历史阶段对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视角,国家治理视角就是近十多年来颇为重要的一个研究视角。其主要特征是:强调民主能为国家建构和有效治理做些什么?反过来,善治对民主政治发展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受国家治理视角影响,西方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政党—国家民主、基层民主、法治民主、弹性威权主义以及非正式制度的民主化几个层面形成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和重要讲话,法治建设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为什么要如此强调法治建设?应当如何把握法治中国的新内涵?法治中国有着怎样的内在精神与要求?法治中国建设又有着怎样的基本架构和基本路径?当前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什么?应从哪些方面着力突破?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特约请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江必新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认为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对国际和地区安全构成威胁,明确将同中国协力应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现存国际秩序的挑战者,势必导致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共同进退,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其战略针对性和威胁度。  相似文献   

15.
遏制战略是美国战后四十多年来的基本国家战略;先发制人是布什政府藉“9·11”事件出台的新主张,被正式写入2002年9月20日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从宏观来看,先发制人与遏制战略在根本战略目标、具体内容框架、提出的历史契合点这三个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微观着手,两者又在出台的国际国内背景、针对对象、具体实施手段、战略目标结构表现形式这四个方面存在区别,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受国际社会、国际组织、美国国内因素的制约,美国外交政策延续性的影响,先发制人虽然较遏制战略更加张扬,更加咄咄逼人,但是它的影响和实践意义将远逊于遏制战略。它绝不可能做到理想中的为所欲为,到头来只会是新层次上的遏制战略。  相似文献   

16.
“权力国家”、“贸易国家”和“文明国家”是外交政策研究的三种理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三大主要流派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理想主义相对应。这三种理论模式的一般理论特点与要求是什么?它们对研究德国外交政策的适用性如何?说服力怎样?能解决德国外交政策连续性,即坚持什么的问题吗?这些是本文拟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尽管美国政府只是对外界公开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无疑是最能体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文件。纵观21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颁布的五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我们既可以从中发现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连续性,也可以窥见不同时期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变化与差异。而其中变化比较大的,就包括中国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政治传统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群体性事件为代表的社会运动,正成为转型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那么,近现代中国社会运动形成的遗产是什么?对今天的社会运动有什么影响?2008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于建嵘教授应美国著名中国问题学者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教授的邀请访问美国。双方就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农民起义、共产主义革命所形成的政治传统、以及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与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将对话整理摘编成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梅新育 《南风窗》2010,(12):64-67
今年是《广场协议》签署25周年,也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20周年,很多人说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当年的日本有比较多的相同之处。当年日元在美国的压力下大幅升值,而中国现在同样面临美国的汇率压力。是当年日元的大幅升值造成了日本失落的10年吗?如果人民币做同样的选择,会陷入长期经济衰退吗?也许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是如此关键而富于争议,在这次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中方和美方聪明地回避了汇率问题。但政治上的考量和较量并不影响外界对汇改的期望加温。从本期起,编辑部会陆续邀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我们会把不同观点和立场都呈现出来,希望能通过这一组稿子对《广场协议》的后果和中国宏观经济有一个深入而透彻的解读。  相似文献   

20.
当两个不同的国际体系彼此相遇时,会产生什么结果?或者说,代表不同国际体系的国家相遇时,它们将如何定义彼此的身份并按照什么方式互动?如果双方对彼此的认知和身份定位以及各自遵循的行为规则存在冲突,矛盾如何解决?体系冲突对最终失败的一方将产生什么影响?马嘎尔尼(George Macar- tney)事件为我们考察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透过这一事件,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