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联政治的研究中,最困难的问题莫过于要说明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的关系了。国外不少学者对此采取了走极端的路线,或是把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混为一谈,认为"斯大林采取的所有政策的基本内容都是来源于列宁的";①或是把列宁时期和斯大林时期截然对立,强调在斯大林时期,苏共己"失去了列宁时期那些具有工人阶级革命的共产党特证的一  相似文献   

2.
大致以1926年为界,斯大林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可分为两个阶段。在这之前他坚持、维护新经济政策,在此之后他修改、背离、取消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没有将新经济政策看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政策,只是从进攻、退却、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意义上理解新经济政策。“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和政策酝酿、形成的过程就是斯大林逐步结束新经济政策、建立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农民,采取正确的联合策略,是无产阶级取得胜利的关键。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三个不同时期,对农民的认识不同,采取的联合策略也不一样。十月革命前,列宁认为俄国的农民分为下等户、中等户和上等户,无产阶级应该联合下等户和中等户,反对上等户;国内战争时期,列宁认为农村居民分为贫苦农民、中农和富农,无产阶级应该联合贫苦农民,还要和不剥削人的中农结成联盟,镇压富农的反抗;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认为农民已经中农化,即小资产阶级化了,无产阶级与农民主要应结成经济联盟。  相似文献   

4.
列宁带领俄共(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距今已经100周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内容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也都远远超越了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但把握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理论精髓,包括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党制定政策的依据和判断党的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必须从实践而不是书本出发,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要善于从政治看问题,必须不...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论述了列宁在从十月革命胜利后到他写作<论合作社>一文期间,关于在俄国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其中着重阐述了列宁在从<论粮食税>到<论合作社>期间关于这一道路的探索及其成果.文章认为,由于"直接过渡"思想和政策在实践中的失败,列宁和俄共(布)不得不采取一种通过新经济政策引导农民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间接途径.但是由于新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列宁又进而开始探索如何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表明列宁改变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途径,并非表明列宁改变了社会主义观。列宁的社会主义观中存在理想与现实的交织。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如果不能科学地把握传统的社会主义观与新社会主义观,就会导致在发展的旗帜下牺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的危险。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一直认为十月革命是由两个领袖———列宁和斯大林、一个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完成的。其实不然。十月革命是由布尔什维克党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人联合完成的 ,参与领导起义工作的有两党的众多领导人 ,而斯大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像历来宣传得那么大。按照斯大林的说法 ,苏联有史以来只存在一个革命政党 ,即布尔什维克党 (苏联共产党 ) ,其他政党都是反革命政党。《联共 (布 )党史简明教程》的结束语中写道 :“一切为了欺骗人民而自称‘革命’的和‘社会主义’的党派的小资产阶级党派———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无政府主义…  相似文献   

8.
对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在总结了中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学术界围绕改革正进行第三次大争论。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认识斯大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列宁与斯大林主义的关系;斯大林模式在苏联长期未能根本改变的原因;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以及中国缘何要坚持"以苏为鉴"、深化改革与走自己的路。本文的重要结论是:斯大林模式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相背离的,与列宁晚期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轮廓也是不相同的;苏联历次改革的史实表明,在苏联剧变前基本上保持了失去动力机制的斯大林模式,这个模式即制度是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就是说,苏联剧变并不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中国只要坚持改革,不走苏联的老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和谐社会定能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9.
"一长制"思想是列宁、斯大林军队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列宁和斯大林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坚持党对军队的领导原则与苏军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根据苏俄政权建立实践后的特殊历史条件和客观环境提出的,并在斯大林领导的苏军建设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理论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军队学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人的自由发展"看苏联的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终极目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俄国历史上没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战争也没有可能提出和解决.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采取了一些措施,朝这一方向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从20年代末开始,斯大林又恢复了军事共产主义制度,实行大清洗、大镇压,消灭"富农",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和大俄罗斯主义,从根本上背离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目标,为此苏联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相似文献   

11.
列宁坚持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主要体现在:在与经济派的斗争中对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关注和追求;在由军事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中对社会主义价值手段的再认识;晚年的政治遗嘱中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构想。  相似文献   

12.
根据俄罗斯解密的前苏联档案材料,毛泽东曾在1947年11月30日致电斯大林,表示在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后,将会让所有民主党派离开政治舞台.斯大林于1948年4月20日复电中表示不同意毛泽东的看法,认为中共在保持自己领导地位的同时,应同民主党派合作,成立联合政府.据此,前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认为,正是由于斯大林的建议,中共才改变了对资产阶级政党的政策.对于这两份电报的真实性和米高扬的看法,中国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毛泽东给斯大林的电报应该是一种带有试探性质的策略之举.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共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中共不可能轻易改变这一政策.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政治视野下看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苏俄的历史进程,得出结论:1921年俄共(布)和苏维埃政权的事业处于十月革命以来历史进程的"极高的高度",从近现代世界革命史上看它也处于"极高的高度".他以政治行动为手段解决经济困难问题,如要求发扬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正确地认识实施新经济政策以来国内的形势,增强克服"危险"的勇气;正...  相似文献   

14.
在"一国社会主义"论争中,由于观点相同以及特殊的私人关系,布哈林作为理论家曾坚定地站在斯大林一边,并支持对反对派的残酷斗争.布哈林的论辩大多是错误的,如认为列宁论述过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在讨论国内问题时可以"撇开"国际关系;即使没有国际援助,苏联也能够以落后的形式和缓慢的速度建成社会主义等.布哈林的论述之所以能成为党内的主流思想,关键就在于斯大林掌握着中央实权.  相似文献   

15.
十月革命前,列宁和斯大林都反对联邦制,主张单一制国家结构;十月革命后,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列宁和斯大林转而倡导联邦制,斯大林直接负责联盟国家的创建。但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实行了高度集权的单一制国家结构,联邦制形同虚设,宪法赋予各共和国的权利没有落实。造成联邦制变形的原因很多,有认识上的误区,也有大帝俄意识的原因,还有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等因素。所有这些,弱化了各共和国的权利,使联邦制有名无实。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产生和实质、"停止退却"的含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成果对理解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53年8月斯大林去世,这一时期的苏联外交是十分复杂的,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战后几十年来,它影响着整个苏联的对外关系。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一时期的苏联外交,或者如何评价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呢?笔者认为,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呈现出双重性,它在苏联战后追求的目标、对西方的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对外政策的后果上都有明显的表现。本文便是力图从"双重性"的角度,探讨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政策,提出一些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列宁对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起始于十月革命前对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分析,完成于新经济政策时期对合作制、农业市场化的探讨,构建了包括土地问题、合作制发展、农业集约化、农业技术进步、农业市场化和农民发展在内的理论思想体系。目前,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而"旧三农"问题,现已转化为"新三农"问题,即农村生态环境滞化、农业资本盲目化和农民分化。重温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论述,对解决中国"新三农"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强化承包制中集体"统"的方面;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是农业"集约化"而非"规模化和资本化";农业市场化不是彻底市场化,而是培育和优化农村市场;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发展。  相似文献   

19.
苏联的私营企业如同社会主义政权本身那样年久。不仅在新经济政策比较自由、放松的期间,和斯大林逝世之后的头几年,而且在战时共产主义和斯大林专政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农业和消费项目都是由私人生产和私人贸易的。虽然规模、合法地位、私人部门的活动在整个苏联的历史上发生了惹人注目的和经常没有想到的变化,但是,依赖于当时官方政治路线,私营企业总不会不存在。恰恰相反,在60年代和70年代,苏联工业社会成为深刻和广泛范围的社会经济改革的目标,在生产和分配中私人经济活动的新类型和体制发展到遍布全国。  相似文献   

20.
正列宁的晚年思想起始于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行之后。之后其理论历经三次深化,并与此相联系,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两大创新,同时构成了列宁关于苏俄科学的社会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