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彭少波  尤强 《当代广西》2004,(24):58-59
点化是领导活动中常用的艺术,是领导者以巧妙的方式对部属进行“点拨”或启发,从而促使其感悟或反省,达到认识上的转化。点化艺术的巧妙之处在于点而不破,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收到“送人兰花、手有余香”的效果。一、全局在胸,鞭辟入里。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为报赤壁大仇,率大军南下,准备进攻吴国。不料首战失利,曹军受挫后便坚守营垒以待战机。双方僵持了一个多月,江南开始进入雨季。这时孙权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江南的春雨已经开始下了,您还是赶快回北方去吧!)曹操接信后,对部下说:  相似文献   

2.
点化的艺术     
点化是领导活动中常用的艺术,是指领导者以巧妙的方式对部属进行点拨或启发,从而促使其感悟或反省,达到认识上的转化。点化艺术的巧妙之处在于点而不破,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收到良药利口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佐人 《现代领导》2009,(6):35-35
“学必得之” 《三国志·吕蒙传》引《江表传》记叙了东吴孙权劝吕蒙读书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吕蒙认为自己是个武将。又不去专搞什么经学去作博士.便推说:“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今涉猎见往事耳。”接着孙权便举自己、汉光武帝、曹孟德读书的事例劝导吕蒙.中间还讲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学必得之”。意思说:只要肯学.就会有收获,就会见效。从此,“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相似文献   

4.
孙权的领导才能及其它《三国演义》中的孙权,看起来似不及曹操、刘备的名气大,实际上他自二十郎当岁坐领江东,至七十一岁寿终正寝,这一屁股就稳稳当当地坐了近半个世纪,应当说此公的领导才能并不在曹、刘二位之下。那位自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体教天下人负我”的曹孟...  相似文献   

5.
汉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东吴第一次配合曹军作战,从背后偷袭关羽的蜀军,杀了关羽。为此,魏王曹操上表推荐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孙权派校尉梁寓入贡,又遣朱光上书称臣于操,劝曹操称帝,说这是天命所归。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代的曹操、孙权、刘备都是争天下的枭雄。那么,在三国鼎立中,曹操为何最为强大,三分天下有其二呢?可以说,曹孙刘三方的强弱、疆域大小,是与三方所得人才多少成正比的。三  相似文献   

7.
荀或之死和曹操建国是一个不祥之兆,意味着曹操已彻底由乱世英雄变成了乱世奸雄,也意味着他将以更加残酷的手段来对付反对派。实际上曹操一直就是两面作战的,既要对付公开的敌人,又要对付隐蔽的敌人。那么,在此之前,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前面三集我们讲到,曹操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军事上半途而废;起先“如萧何故事”,继而封公  相似文献   

8.
建安二十四年的荆州之争,由于孙权和曹操的暗中勾结,其形势很快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曹操和孙权的南北夹击下,关羽腹背受敌,进无可进,退无可退,终于败走麦城,以  相似文献   

9.
辛文 《今日广西》2007,(4):56-57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极端重要,他们在争夺人才中争夺天下,在争夺天下中争夺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也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曹操知人善任,宽宏大度,讲求民主,在革新吏制中选贤任能,使用得当,为后来取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吴志·孙坚传》载:“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孙坚子孙策、孙权。孙权是三国吴的开国皇帝,古富春即今富阳、桐庐、建德3县地。建德梅城是孙权的外婆家;桐庐天子岗是孙权曾祖的墓葬处;富阳是孙权的故乡。这是有史志可查,不存问题的。但孙权的故里,究竟在富阳何处?史家一直有争议。最近,我和几位同行就孙权故里究竟在何处作了一番调查考证,也可以说是一次孙权故里采风。结合史实进行考证后,我们认为,以现在场口镇王洲的瓜桥埠为孙权故里比较确切。在清代编印的《富阳县志》和现今人们的口头传说中,有《孙钟种瓜》的传说:东汉后期…  相似文献   

11.
科学的发展,历史的演进都离不开优秀人才的积极活动。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我国东汉末年群雄四起,刘备是势力单薄的一支,但他先是桃园三结义而得关羽、张飞,手足相待而得赵云,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天时、地利、人和,刘备得人和而建立了强大的蜀汉,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李世民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广纳人才而得天下,开创了中外著  相似文献   

12.
在三国中,曹操以奸诈著称,孙权以善变闻名,而刘备则以仁爱而传世,因此心理专家称,刘备是将儒家之“仁者无敌”的理念落实到“君子之道”的自我期盼中,形成了其强烈的君子情结,从而创造了一个草鞋匠到霸主的成功奇迹。刘备的为人之道,对当今驰骋职场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三国时的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善于用人的典范 ,且各人的用人方法不尽相同 ,吴国的孙权在困难当头之时大胆起用年轻的儒生陆逊当大都督 ,统领六郡八十一州的军马 ,最后大破蜀军 ,取得胜利。孙权起用陆逊至少给我们予三点启示 :一是任人唯贤 ,不拘一格。刘备为报二弟关羽被杀之仇 ,亲率70万大军攻打吴国 ,一路上声势浩大 ,势如破竹。在这种危难之时 ,阚泽保荐陆逊 ,孙权也知陆逊具有雄才大略 ,是个难得的人才 ,而没有因为他年轻 ,名望低 ,资历浅不用之。这就充分体现了孙权任人唯贤 ,不拘一格的用人思想。二是力排众议 ,大胆起用。孙权在用…  相似文献   

14.
赤壁之战后,三分了荆州的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把争夺的目标指向了益州,而最后的胜利者是刘备。那么,刘备为什么能够在这场争夺中胜出?曹操和孙权为什么没能得手?原本据有益州的刘璋又为什么失去了他的地盘呢?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 ,吴国名将吕蒙骁勇善战 ,屡建战功 ,但因其学识浅薄 ,人称“吴下阿蒙”。一次晋见孙权时 ,孙权问他最近读了些什么书 ,吕蒙说 ,杂事缠身 ,无暇读书。孙权说 ,你的事情难道比我还多吗?我每日还手不释卷。一句话说得吕蒙脸上红一阵白一阵 ,从此挤出时间发奋读书。过了一个时期 ,鲁肃因事与吕蒙交谈 ,吕蒙旁证博引 ,玑珠迭出 ,鲁肃大为震惊 ,问过缘由 ,不由叹道 :“子明(吕蒙字)非复(不再是)吴下阿蒙!”三国纷争 ,军旅事繁 ,没有时间读书 ,这条理由确实堂而皇之。就象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抱怨 :“早上一睁眼就连轴转到夜里十二点 ,…  相似文献   

16.
赤壁之战后,曹操又进行了三次战争,即破马、韩,征孙权,伐张鲁。三次战争,时间都不超过一年。曹操甚至宁肯半途而废,也要返回邺城。那么,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他每次都匆匆忙忙地赶了回去,究竟是要做什么?是什么事情一直在牵挂着他呢?  相似文献   

17.
《上海支部生活》2018,(7):61-61
《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徐文秀的文章指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无论是说自己还是说别人缺点,似乎成了一件很难办、很纠结和很尴尬的事情。不少人或避重就轻、膈靴搔痒,或旁敲侧击、声东击西,总喜欢把缺点说得很巧妙、婉转和艺术,好比“思想按摩”,让人听得舒服,易于接受,于是出现了“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提希望”的怪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代的主要领导人,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共同的优点是都会用人,这才得众力相扶,成鼎足之势。但是,他们的风格和做法又各不相同。那么,孙权的特点是什么?他的这种风格表现在哪些方面?它是怎样形成的,又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相似文献   

19.
羣英会     
《羣英会》系选自《三国志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羣儒,鲁子敬力排众议」,本刊畧有删节。它是写曹操百万大军南下,势不可当的故事。诸葛亮以败军求援之使,赴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从而拉开了赤壁大战的序幕。  相似文献   

20.
与曹操、刘备的白手起家艰苦创业不同,孙权尚未成年就接手了父兄留下的一片基业,并得到旧臣拥戴、新人辅佐。然而,孙权却又是魏、蜀、吴三国当中最后一个称帝的。他为什么要一拖再拖?在这隐忍韬晦的背后,究竟有什么苦衷和障碍?孙权又是怎样应对这些困难,并最终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